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文章从3个方面介绍在第一学段推进课外阅读的做法:将绘本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借助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提倡自由阅读,促学生在自主中成长。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段;课外阅读;绘本分享;经典阅读;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C62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大多数教师都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高了,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这么多,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是这个要求太高了吗?带着这个疑问我首次教一年级。两年下来,我发现是教师的重视不够、引导不力,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量过少。在我们班,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这得益于以下几点做法:
一、绘本分享:感动中收获
绘本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文字大都简短、浅近。绘本阅读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一年级上册,我经常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有时是一整节课都进行阅读指导、分享,有时是抽出10分钟时间速读。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绘本中的名篇,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将“猜读”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要阅读方法。看封面猜故事内容,看插图猜小兔子想干什么、大兔子会怎么回答,还猜故事如何发展、怎样结尾。那节课外阅读课,学生在猜读中感受绘本的魅力,学习投入,回答精彩。学生被故事所感动,在故事中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爱。
阅读《绿狼》,侧重于了解故事:被同伴嘲笑的小绿狼穿上灰色的衣服,不小心露出了绿色的尾巴;抹上灰色的柴灰,被大雨浇回了“真面目”;涂上灰色的油漆,被太阳晒得够呛。就连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不能帮助可怜的小绿狼。最后,小绿狼终于明白:“原来最重要的并不是皮肤的颜色,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不管与别人有怎样的不同,你都要喜欢自己。”小绿狼能够明白的,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明白,但我相信:若干年后,想到这个故事,学生会悦纳自己。
《小猪变形记》、《我的爸爸叫焦尼》、《缺失的角》……每本书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其实,在整个阅读中,绘本的阅读量是很少的,甚至可以对它们的数量忽略不计。但是,绘本在促进阅读兴趣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当它把愉悦带给学生时,也就把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
二、经典阅读:熏陶中提高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是汉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了解成语的来历,识记成语,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选择了《学成语》作为他们的阅读书目。暑假前的一个月,我每周抽出十几分钟让学生课内阅读《学成语》,四周共学习了4个成语,作为假期阅读的铺垫。学生一考完试,我就给家长发了信息:“前段时间,因为忙于复习,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现在,紧张的学习告一段落,请您提醒孩子阅读课外书。这个暑假,孩子们要重点阅读《学成语》,主要是在读后了解故事大概。请您根据我的提示指导孩子阅读。《不翼而飞》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的是王稽独断专行导致叛乱被秦王处死的故事。在了解故事内容后,您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成语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解成语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是挑战性要求——如果有学生愿意这样做,那就足矣。以后,我每天给学生家长发信息,将阅读每个故事的注意点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由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一个假期下来,学生积累了44个成语,阅读量达到9000字。当然,也有部分学生阅读时会不太用心——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都那么出色——我允许部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去阅读这本书(此部分内容详见我的帖子:一年级孩子的暑假作业http://bbs.pep.com.cn/thread-671952-1-1.html)。新学年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暑期阅读的《学成语》:首先开始聊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成语,再把自己积累的成语名称说给同桌听,然后在小组内讲一个成语故事,最后是故事大王的成语故事展示。《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这一目标得到落实。
经典传承文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二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均不高,原版又太深奥难以理解,改编的又如纯净水缺少营养。《三国演义》、《水浒传》更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红楼梦》则不太适合小学生。按照三、千、百的排序,《百家姓》、《千字文》在学习《三字经》后再学更为合适。《弟子规》影响之大、读诵之广均稍逊《三字经》一筹。考虑再三,我决定首先引入《三字经》。每个星期,从语文课中抽出10分钟时间,背诵其中一句。对于里面的故事,简单的就讲一讲,深奥的就不去理会——等待今后的反刍。预备铃响后正式上课之前的一分钟多点的时间就留给学生复习,防止学生遗忘。一年下来,除了历史部分,学生已经背诵完毕。作为《三字经》阅读活动的总结,我组织学生分男女生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并邀请家长参加竞赛活动。在校书香文化节的开幕式上,我班学生诵读的《三字经》获得一致好评。
《学成语》和《三字经》是全班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统一阅读的,这是经典阅读中的一小部分。我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背诵《百家姓》、《弟子规》,阅读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在经典阅读中,孩子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熏陶中提高。 三、自由阅读:自主中成长
如果总是由教师带着阅读,学生缺少阅读的主动性,课外阅读课内化,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得不到培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只有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自主选择中才能成长。在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时间保证
午读时间是自主阅读的时间。一天15分钟,一个星期就是75分钟。爱看书的学生在午读之前就开始看书,一天多读5-10分钟,累计起来就更可观了。
课堂上,我将课外阅读作为对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奖励。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一般是两节课,如果学习任务能提前5分钟完成,那么留下的5分钟就是他们的自由阅读时间。此举促进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浪费时间,高效地学习;腾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更高效,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自由阅读。长此以往,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此以外,平时的作业少而精,假期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的作业,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留够时间。在二年级的暑假,我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之《蓝色的兔耳朵草》作为阅读书目。和一年级暑假一样,我也利用校讯通将阅读要点发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指导。《蓝色的兔耳朵草》充满奇特的想象,处处洋溢着可贵的爱,所以它吸引了每个学生。71千字的阅读对于任何学生都不是负担。阅读完《蓝色的兔耳朵草》后,很多学生还自发地去购买其他的《笑猫日记》,实现了由一本带一套的预期目标。
(二)精神鼓励
学生是需要“哄”的,在他们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之前尤其需要教师的表扬。通过电话、信息、校讯通和家庭作业联系本的反馈,我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情况。凡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近期比较喜欢阅读的,我都会摸摸他们的脸蛋,表示对他们的奖励;一年级时,每个星期一,我还奖励上周在家阅读时间达到两个小时的学生一朵小红花(二年级时,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就取消这一奖励);课后,我和学生聊他们看过的文章、书籍,激励他们更主动地阅读。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我没有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物质奖励刺激的是外部需求,是一种浅层次的需求,而阅读是高尚的事情,不能将它庸俗化。
(三)家长配合
在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分享巴丹的名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还和家长分享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 1ighter》(点灯的人),跟家长讲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此后,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涉及阅读,有时是和家长分享绘本,有时推荐阅读书目,有时请家长介绍子女的家庭阅读。不定期地,我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家长感受阅读的魅力,支持子女的阅读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发挥校讯通的引导、帮助作用。比如,假期将阅读故事的注意点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指导家长;将近期阅读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用校讯通发给家长,以资鼓励,激发家长对孩子阅读行为的关注。
将绘本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借助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提倡自由阅读,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成长。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推进课外阅读的尝试。实践证明,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点灯人,引领学生行走在弥漫书香的成长之路上,我倍感欣慰。
(责任编辑:刘晶晶)
【关键词】第一学段;课外阅读;绘本分享;经典阅读;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C62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大多数教师都说《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高了,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这么多,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是这个要求太高了吗?带着这个疑问我首次教一年级。两年下来,我发现是教师的重视不够、引导不力,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量过少。在我们班,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这得益于以下几点做法:
一、绘本分享:感动中收获
绘本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文字大都简短、浅近。绘本阅读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一年级上册,我经常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有时是一整节课都进行阅读指导、分享,有时是抽出10分钟时间速读。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绘本中的名篇,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将“猜读”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要阅读方法。看封面猜故事内容,看插图猜小兔子想干什么、大兔子会怎么回答,还猜故事如何发展、怎样结尾。那节课外阅读课,学生在猜读中感受绘本的魅力,学习投入,回答精彩。学生被故事所感动,在故事中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爱。
阅读《绿狼》,侧重于了解故事:被同伴嘲笑的小绿狼穿上灰色的衣服,不小心露出了绿色的尾巴;抹上灰色的柴灰,被大雨浇回了“真面目”;涂上灰色的油漆,被太阳晒得够呛。就连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不能帮助可怜的小绿狼。最后,小绿狼终于明白:“原来最重要的并不是皮肤的颜色,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不管与别人有怎样的不同,你都要喜欢自己。”小绿狼能够明白的,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明白,但我相信:若干年后,想到这个故事,学生会悦纳自己。
《小猪变形记》、《我的爸爸叫焦尼》、《缺失的角》……每本书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其实,在整个阅读中,绘本的阅读量是很少的,甚至可以对它们的数量忽略不计。但是,绘本在促进阅读兴趣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当它把愉悦带给学生时,也就把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
二、经典阅读:熏陶中提高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是汉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了解成语的来历,识记成语,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选择了《学成语》作为他们的阅读书目。暑假前的一个月,我每周抽出十几分钟让学生课内阅读《学成语》,四周共学习了4个成语,作为假期阅读的铺垫。学生一考完试,我就给家长发了信息:“前段时间,因为忙于复习,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现在,紧张的学习告一段落,请您提醒孩子阅读课外书。这个暑假,孩子们要重点阅读《学成语》,主要是在读后了解故事大概。请您根据我的提示指导孩子阅读。《不翼而飞》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的是王稽独断专行导致叛乱被秦王处死的故事。在了解故事内容后,您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成语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解成语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是挑战性要求——如果有学生愿意这样做,那就足矣。以后,我每天给学生家长发信息,将阅读每个故事的注意点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由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一个假期下来,学生积累了44个成语,阅读量达到9000字。当然,也有部分学生阅读时会不太用心——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都那么出色——我允许部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去阅读这本书(此部分内容详见我的帖子:一年级孩子的暑假作业http://bbs.pep.com.cn/thread-671952-1-1.html)。新学年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暑期阅读的《学成语》:首先开始聊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成语,再把自己积累的成语名称说给同桌听,然后在小组内讲一个成语故事,最后是故事大王的成语故事展示。《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这一目标得到落实。
经典传承文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二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均不高,原版又太深奥难以理解,改编的又如纯净水缺少营养。《三国演义》、《水浒传》更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红楼梦》则不太适合小学生。按照三、千、百的排序,《百家姓》、《千字文》在学习《三字经》后再学更为合适。《弟子规》影响之大、读诵之广均稍逊《三字经》一筹。考虑再三,我决定首先引入《三字经》。每个星期,从语文课中抽出10分钟时间,背诵其中一句。对于里面的故事,简单的就讲一讲,深奥的就不去理会——等待今后的反刍。预备铃响后正式上课之前的一分钟多点的时间就留给学生复习,防止学生遗忘。一年下来,除了历史部分,学生已经背诵完毕。作为《三字经》阅读活动的总结,我组织学生分男女生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并邀请家长参加竞赛活动。在校书香文化节的开幕式上,我班学生诵读的《三字经》获得一致好评。
《学成语》和《三字经》是全班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统一阅读的,这是经典阅读中的一小部分。我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背诵《百家姓》、《弟子规》,阅读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在经典阅读中,孩子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熏陶中提高。 三、自由阅读:自主中成长
如果总是由教师带着阅读,学生缺少阅读的主动性,课外阅读课内化,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得不到培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只有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自主选择中才能成长。在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时间保证
午读时间是自主阅读的时间。一天15分钟,一个星期就是75分钟。爱看书的学生在午读之前就开始看书,一天多读5-10分钟,累计起来就更可观了。
课堂上,我将课外阅读作为对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奖励。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一般是两节课,如果学习任务能提前5分钟完成,那么留下的5分钟就是他们的自由阅读时间。此举促进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浪费时间,高效地学习;腾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更高效,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自由阅读。长此以往,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此以外,平时的作业少而精,假期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的作业,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留够时间。在二年级的暑假,我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之《蓝色的兔耳朵草》作为阅读书目。和一年级暑假一样,我也利用校讯通将阅读要点发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指导。《蓝色的兔耳朵草》充满奇特的想象,处处洋溢着可贵的爱,所以它吸引了每个学生。71千字的阅读对于任何学生都不是负担。阅读完《蓝色的兔耳朵草》后,很多学生还自发地去购买其他的《笑猫日记》,实现了由一本带一套的预期目标。
(二)精神鼓励
学生是需要“哄”的,在他们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之前尤其需要教师的表扬。通过电话、信息、校讯通和家庭作业联系本的反馈,我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情况。凡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近期比较喜欢阅读的,我都会摸摸他们的脸蛋,表示对他们的奖励;一年级时,每个星期一,我还奖励上周在家阅读时间达到两个小时的学生一朵小红花(二年级时,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就取消这一奖励);课后,我和学生聊他们看过的文章、书籍,激励他们更主动地阅读。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我没有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物质奖励刺激的是外部需求,是一种浅层次的需求,而阅读是高尚的事情,不能将它庸俗化。
(三)家长配合
在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分享巴丹的名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还和家长分享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 1ighter》(点灯的人),跟家长讲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此后,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涉及阅读,有时是和家长分享绘本,有时推荐阅读书目,有时请家长介绍子女的家庭阅读。不定期地,我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家长感受阅读的魅力,支持子女的阅读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发挥校讯通的引导、帮助作用。比如,假期将阅读故事的注意点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指导家长;将近期阅读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用校讯通发给家长,以资鼓励,激发家长对孩子阅读行为的关注。
将绘本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借助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提倡自由阅读,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成长。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推进课外阅读的尝试。实践证明,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点灯人,引领学生行走在弥漫书香的成长之路上,我倍感欣慰。
(责任编辑: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