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治理视域中的群众路线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群众中学习,在学习中把握执政规律,在尊重规律中求得发展,在科学发展中巩固执政地位。当代中国处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执政党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面临着新的形势,而要顺应新形势,必须要创新党群关系的思路和方法。文章分析了执政党处理党群关系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群众路线之于政党治理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与为人民服务的内在契合;指出在政党治理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即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党群沟通方式、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建立联系群众制度。只有把群众路线与政党治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党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政党治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4000605
  政党治理就是将治理这一概念引入政党政治中,治理这一理念在政党政治中的应用,意味着政党应该在其政治性与社会性中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在以公民社会为表征的“社会政治”时代,政党内部主体以及外部社会参与都不能简单地依靠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动员来完成,为了应对社会结构由简单阶层到复合阶层的转变,为了迎接社会力量不断增长的挑战,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已经不能单纯地作为传达民意和诉求的“话筒”,而更要将这种民意和诉求转化为一种影响政治权力运作的力量。所以,在这种执政背景下,执政党就更应该重视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政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由传统式政党管理转型到现代化的政党治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如何化解政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信任赤字”之殇,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面对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政党治理的价值指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结构以及愈演愈烈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提出了“治理”的理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
  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4。质言之,治理需要解决的是协调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问题,是治理主体(国家或执政党)与客体(民众)的一种双向的持续有效的互动。这一新的治理理论对于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启示就在于:执政党作为治国理政的组织者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政党自身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群众路线要求执政党必须面对大多数群众,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与政党治理不谋而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上一些传统的大党纷纷陷入“政党合法性流失、政治权威下降、政党无组织力量生长、政党治理效果递减、政党非制度化”[2]等发展危机。怎样实现由传统政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型?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在民众中树立自己的执政权威?这是各国执政党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多层化,从而造成社会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同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各利益群体为了保护和实现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政治决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持续、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民生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和食品安全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这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中心,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方位的变化,党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能力不足的考验以及市场经济的考验。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险”并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盛行。从严治党比以前更显得迫切,任务尤为繁重和艰巨。
  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就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党对当代政党治理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从经验上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建立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历史,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从现实情况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艰难繁重的改革重担,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党的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宣传式、解释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群众工作缺乏动力。坚持群众路线,重塑党的形象,重树党的权威已更加迫切。由此可见,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回应民众现实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使命。
  二、为人民服务是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治理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而且随着社会结构由简单阶层到复合阶层的发展,政党的政治性逐步弱化而社会性逐步增强,从“管理”走向“治理”,不仅仅蕴含着执政观念的转变,更是寓意着执政方式由单向度的自上而下到双向度的上下联动的转变。为人民服务与政党治理高度契合,政党治理的目标就是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更好地、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党治理中践行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政党执政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提高政党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首先,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在以公民社会为表征的“社会政治”时代,民意的获取、合法性的获得来自于对于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回应和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来源于其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在新的实践中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其致力于解决各个历史时期民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各种反动势力的盘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当时广大人民热切的愿景。当此之时,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己任,顺应民意和时代发展趋势,紧紧依靠人民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和平发展时期,政党的合法性则主要来源于社会的认同度和民众的感召力。现代政党都更加重视政党的社会建设,即更加注重民意的表达、利益的整合以及诉求的传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合法性的资源,必须坚定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中国梦”这一理念,无疑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的积极有益的探索。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己任,从政党治理的角度看,就是致力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活动空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的目标。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也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胡锦涛看来,“九十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强调:“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7]120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政党,正是践行了这一宗旨,党的事业才能够前进和发展。反之,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顺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党治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8]。为人民服务既是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这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最后,提高政党执政能力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政党活动应该是在为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提高政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7]137。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政党执政的压舱石,也是政党治理的必然逻辑选择。在政党治理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就是强化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创新党群关系发展的新模式。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既是政党对于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政党面向社会的政治承诺。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实现政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必然结果,更是政党治理的价值目标。只有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党才能形成自己的执政优势,提高社会整合能力,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服务。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工作中以及少数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着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现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劳民伤财,这些都大大损害了党的形象,长此以往,势必危及党执政的合法性。对此,习近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立党之基,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有党员都必须牢记这一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政党治理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着力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的依靠力量并不仅仅是行政体系内部的政治动员,而更是在于群众力量的动员、群众智慧的汇聚以及群众利益的整合。政党治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作出相应的回应,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政党的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及成员)是与群众进行互动、结合的有效平台。为此,在政党治理中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把握以下着力点。
  第一,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应该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很好的互动合作,“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1]11。政党治理同样需要民众的参与。政党的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政党政策的制定更是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政党治理的主要内容。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保障落实好“三权”:首先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保证群众知道政党各种活动和行为的背景,从而对政党实行积极而有效的监督,可以说知情权是民众参与政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提高群众的话语权,即要认真听取民意,在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意的表达和诉求,这是民众参与政党治理的关键之所在;最后是保障群众的监督权,这是民众参与政党治理的重要保证。在这“三权”之中,群众的监督权无疑显得更为重要。政党的监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政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内部监督的主要机构就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建立巡视组制度,不失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党内监督的有益探索。但是,如果党内监督程序不断强化,同时党外监督却相对弱化,则这种监督状况离本源意义的政党监督愈远。良性的政党监督体制应该是党内监督在存量上不断得到优化,党外监督在增量上不断得到提升。质言之,政党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外监督,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这是我们党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要强化大众媒体的监督职能,媒体和公共舆论作为群众呼声表达的重要方式、途径和渠道,其监督职能应该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对新闻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管。近年来,所谓“网络大V”利用其民众影响力蓄意造谣,恶意谋取私利,肆意中伤党和政府。为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健全媒体监督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积极有效的媒体监督机制。   第二,创新党群沟通方式。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党员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然而却忽视了群众也应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党治理视域下,党的组织与群众应该是相互倾听、相互沟通、相互协商。我们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善于了解民众意见,倾听民众呼声、反映民众诉求,而且更应该善于做解释工作,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正如邓小平所言:“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9]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在倾听群众的意见时,不应当仅仅作为问题的解决者,而更应该成为群众意见的服务者、群众疑问的咨询者以及群众心理的调试者。群众的意见,大多数是群众的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诉求往往不是某一个党员干部能够解决的,在此之时,要为群众提供一条利益诉求的解决通道,并在群众利益诉求暂时不能得到解决时对群众心理进行积极的疏导。近年来,一些群体性极端事件的发生,与这些工作没有及时到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党的领导干部更应把注意力放在为群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转变群众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调整群众解决问题的心态上。在遇到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时,更是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在与群众的这种持续而有效的互动中,群众对于党组织的印象将不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者”,而是更加理性地将党组织视为其利益表达和信息咨询的重要平台。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转变沟通的观念,而且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更要注重沟通方式的转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样化党群沟通渠道。在党群沟通中,单一模式的沟通方式(即群众与党组织的沟通)往往是缺乏温情的,而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包括群众与党员生活化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同志般的信任。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尝试开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比如建立QQ群、网上论坛等等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二是尝试建立党群沟通协商模式。执政党可以试行党群直接对话机制,给予群众(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甚至可以邀请关心党的事业的普通民众列席党的内部会议,鼓励群众共同参与协商讨论;三是培育党群沟通的人民团体。良性的政党治理需要政党与群众的良好合作,而这种合作并不总是直接进行的,而常常需要人民团体作为中介。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人民团体(如共青团、工会)的优势作为在新时期加强党群沟通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民间组织,积极鼓励各民间组织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党群沟通。
  第三,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政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政党的活动体现法治原则,这也是现代政党的内在要求。政党关系的内部整合和外部调整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在政党治理过程中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执政党依法执政的内在规定。依法治理是构建执政党领导和执政合理性、权威性、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10],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利益整合难度加大,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执政党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确保执政权力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方针政策的制定、执政权力的运行都应该由法律来规范、评判,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为此,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将群众路线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引导群众依法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运用法律切实维护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二是要完善政党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政党治理提供主体依托。三是树立法律权威,政党享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肩负着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从领导立法、自觉守法到执政依法的所有过程和全部环节都应该而且必须要体现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将依法治理原则贯穿到政党治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使之成为政党的行为准则和治理的实现机制,为政党治理提供价值保障。
  第四,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制度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背景下依靠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及整个政党成员的党性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革命型的政党。坚持群众路线可以获得社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支持[11],但由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没有制度的保障,容易陷入有方法却无制度上的延续性的状况,从而造成群众工作“一阵风”,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强大的政党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12],为此,应该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包括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党群沟通制度、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党员干部要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度重视制度的作用,坚持按制度办事,自觉将制度要求化为个人行为准则。除此之外,更应该维护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制度的个人,对于令不行、禁不止、肆意变通、弹性执行的党员干部,必须按制度严惩,让人们对制度心存敬畏,只有这样,制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善制度配套体系,切实提高制度管事管人的效用,形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刚性约束。
  总之,在政党治理中坚持群众路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一种交互性的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模式下,执政党与群众的互动是积极的、公开的,并且是由制度来进行保障的。执政党与群众都是彼此平等的主体,在平等协商中增进共识。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群众以更加理性的表达对执政党形成有益的监督,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发展真正的主角,而这也是政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高民政,姜崇辉.政党治理与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目标性治理方略的探索与前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1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4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郭华茹.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8.
  [11]谢春玲.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
  [12]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36.
  Mass Line in Party Governance Perspective
  WU Bo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 China)
  Abstract:Focus is on studying in the masses, grasping the rule of law in the study, and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spect of law, and strengthening the position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rapid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mass’s practice is facing the situation,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he ruling party must want to innov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ling party in the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 facing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uling party must stand at a strategic height to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ss line in party governance. To clarify the value goal of serving the people is party governance. The paper points out how to adhere to the focus of the mass lin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governance, namely, to play a role of the main body, using innovative way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to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a of governance, and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ies with the masses. It puts forward only combining the mass line and political governance can the party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in governing and shoulder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arty itself.
  Key words:party governance; mass Lin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编辑:蔡秀娟)
其他文献
目的克隆人腺病毒3型(Ad3)六邻体-L1(Hexon-L1)、六邻体-L2(Hexon-L2)区基因,构建含有该基因的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鉴定,为进一步构建表达载体,制备基因工程疫苗打下基础.方法从Ad3感染的HeLa细胞中提取 Ad3 DNA, 用PCR方法扩增Hexon-L1、Hexon-L2基因,将得到的片段定向克隆到克隆载体pUC19质粒中,对克隆片段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构建了重组质
采用Nafion作为固相涂层在不锈钢丝上涂制了固相微萃取(SPME)探头,研究了它的特性,并与类似商品探头作了比较.该探头具有萃取量大、可比商品探头(SPME)的富集率高1个数量级,
建立了农药中间体苯唑醇的分析方法,用指示剂法和电位法对苯唑醇进行了非水滴定的研究,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0.20%.
综述了聚萘二胺修饰铂电极、玻碳电极和碳糊电极用于检测痕量银离子、铅离子、亚硝酸根及硝酸根阴离子、过氧化氢、葡萄糖和胆甾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列举了这些电极的优异探
采用乳化法将奶茶粉样品用乳化剂OP乳化成分散均匀且稳定的乳浊液,直接喷入空气-乙炔火焰中,以标准加入法测定铁含量.测定结果与灰化法一致,检出限(3σ)为0.028μg·ml-1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长,并逐渐年青化。因此,如何做好冠心病诊治中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冠心病的认识
本文分析了输变电工程造价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电缆工程费用组成,挖掘费用规律。依据线路工程建设实际,划分费用组成;梳理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流程
渠道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滑坡的情况,导致滑坡出现的原因非常多,在渠线修建过程中,不同的地段地质情况也是不同的,而且,在土壤条件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渠道建设的时
本文研究了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水中痕量砷和汞。此法是在盐酸介质中,以硼氢化钾作还原剂,将被测元素转化为挥发性氢化物,以高纯氩气作为载气将挥发性氢化物从母液中分离,并
本文主要以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及技巧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电力企业发展趋势为依据,首先分析电力工程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电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