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血在临床疾病治疗和挽救生命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抢救危重患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 段。目前输血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但由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以及有些病毒血 液因受检测技术的影响无法检测而不能完全保证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作 为阻断经血传播病毒最有效的技术而倍受关注。我站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于2009年 3月17日起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主要表现 输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 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Ⅱ、肝炎病毒HBV和HCV、HDV 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 )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 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以及病毒窗口期。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现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 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
3 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为防输注血浆引起感染病毒的危险,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方法,如加热法、有 机溶剂加表面活性剂法等,对临床用单袋血浆中病毒的灭活,上述方法均不合适,而宜采用 亚甲蓝加可见光照法。
据报道,亚甲蓝加可见光照射可以灭活大多数有脂质包膜的RNA和DNA病毒,亚甲蓝与病毒核 酸的鸟嘌呤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使病毒核酸断裂,阻止其复制。此外,在有氧条件下 ,还可产生氧自由基,对脂质包膜的膜蛋白和核酸链也有破坏作用,灭活病毒的效果与亚甲 蓝的浓度和光照度有关,我们以亚甲蓝加荧光照射亦能灭活血浆中的一些病毒,灭活所需时 间随血浆中亚甲蓝浓度升高而缩短。
大量实验表明:向盛装在聚氯乙稀袋内的血浆中加1单位mol/L的亚甲蓝并经荧光(30000Lux) 照射30min,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消毒后,血浆中的Ⅷ因子、Ⅳ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回收 率>75%,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收率>85%,免疫原性无变化。
其优点是适用于袋装血浆病毒灭活、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既能灭活 “窗口期”病毒,又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 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4 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输血可以传播疾病,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但 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现行的检 测方法不能将病毒要要检出)、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和新病毒不断被发现,从而不能完全 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 还必须对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是实现安 全输血的唯一途径。
总之,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目前已达99%以上,从1990年建站以来无一例输血传染病。为实 现安全输血,我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几率, 为我市的输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4 参考文献
〔1〕钱开诚.荧光与亚甲蓝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0,17(1) :85
〔收稿日期:2010-12-3〕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主要表现 输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 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Ⅱ、肝炎病毒HBV和HCV、HDV 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 )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 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以及病毒窗口期。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现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 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
3 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为防输注血浆引起感染病毒的危险,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方法,如加热法、有 机溶剂加表面活性剂法等,对临床用单袋血浆中病毒的灭活,上述方法均不合适,而宜采用 亚甲蓝加可见光照法。
据报道,亚甲蓝加可见光照射可以灭活大多数有脂质包膜的RNA和DNA病毒,亚甲蓝与病毒核 酸的鸟嘌呤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使病毒核酸断裂,阻止其复制。此外,在有氧条件下 ,还可产生氧自由基,对脂质包膜的膜蛋白和核酸链也有破坏作用,灭活病毒的效果与亚甲 蓝的浓度和光照度有关,我们以亚甲蓝加荧光照射亦能灭活血浆中的一些病毒,灭活所需时 间随血浆中亚甲蓝浓度升高而缩短。
大量实验表明:向盛装在聚氯乙稀袋内的血浆中加1单位mol/L的亚甲蓝并经荧光(30000Lux) 照射30min,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消毒后,血浆中的Ⅷ因子、Ⅳ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回收 率>75%,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收率>85%,免疫原性无变化。
其优点是适用于袋装血浆病毒灭活、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对人体安全。既能灭活 “窗口期”病毒,又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受血者感染病毒的机会,其病毒灭活效果已得到充分 证明,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安全将更有保障。
4 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输血可以传播疾病,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但 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现行的检 测方法不能将病毒要要检出)、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和新病毒不断被发现,从而不能完全 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 还必须对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是实现安 全输血的唯一途径。
总之,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目前已达99%以上,从1990年建站以来无一例输血传染病。为实 现安全输血,我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它的临床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几率, 为我市的输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4 参考文献
〔1〕钱开诚.荧光与亚甲蓝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0,17(1) :85
〔收稿日期: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