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诗词,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诸环节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诗词;研究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写下了大量反映中国百年国耻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不朽诗篇。可以说,诗词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大史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这给我们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以有力的启示。本人自参加历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诗词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诗词的引用与课程目标的落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诗词,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诸环节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诗词的引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清军入关”时,我先出示了摘自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诗句“鼎壶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学生读完后,便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支军队为何要披麻戴孝”、“ ‘红颜’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是谁‘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于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讲聚精会神,讨论热火朝天,发言积极争先,直到下课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许多学生主动去翻阅了有关明末清初史料的书籍,对这一时期历史也有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2、诗词的引用有助于创设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我带领学生吟诵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的诗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仿佛与董老一起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回到那艘不寻常的游船上,重温中国共产党那伟大的红色起点!忆往昔,看今朝,八十多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厚重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讲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史实时引导学生诵读毛泽东的经典诗词作品。让学生从诗词中体验革命的峥嵘岁月、体会革命者的博大胸怀,不知要胜过教师机械乏味的讲解多少倍!
3、诗词的引用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编写上与旧教材相比,多了客观性的叙述,少了主观性的评论,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独立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而相关诗词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理性的思索去理解历史。在讲述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时,我引用了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讲述岳飞被害时,我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分析岳飞被害原因等等。
二、古典诗词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写实性原则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入的诗词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把握到历史的真实。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便是写实的代表作。
2、思想性原则
引入教学的古典诗词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关注劳动人民,反对、抨击社会罪恶和不公平。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对于作品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要向学生指出,并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些严重歪曲历史的诗词是坚决不能用于教学的。
3、通俗性原则
引入诗词要顾及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那些艰深、古奥的,即使内容再好也不要采用。
4、精要性原则
短小精悍是诗词的一大特点,有些较长的,要引人课堂教学无疑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割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用于教学。不过,剪裁时,切忌断章取义。
三、教学中诗词引用的方式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吟诵或指定某位同学朗诵;学生陌生的诗词可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或白纸上,然后在课堂上出示;也可以播放由诗词改编的通俗歌曲或影视插曲;如果条件允许,可根据诗词内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效果会更好。总之诗词的引用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与素质教育》 赵恒烈主编.
[2]《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诗词;研究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写下了大量反映中国百年国耻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不朽诗篇。可以说,诗词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大史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这给我们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以有力的启示。本人自参加历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诗词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诗词的引用与课程目标的落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诗词,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诸环节任务的完成,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诗词的引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清军入关”时,我先出示了摘自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诗句“鼎壶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学生读完后,便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支军队为何要披麻戴孝”、“ ‘红颜’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是谁‘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于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讲聚精会神,讨论热火朝天,发言积极争先,直到下课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许多学生主动去翻阅了有关明末清初史料的书籍,对这一时期历史也有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2、诗词的引用有助于创设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我带领学生吟诵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的诗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仿佛与董老一起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回到那艘不寻常的游船上,重温中国共产党那伟大的红色起点!忆往昔,看今朝,八十多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厚重的历史感会油然而生。讲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史实时引导学生诵读毛泽东的经典诗词作品。让学生从诗词中体验革命的峥嵘岁月、体会革命者的博大胸怀,不知要胜过教师机械乏味的讲解多少倍!
3、诗词的引用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编写上与旧教材相比,多了客观性的叙述,少了主观性的评论,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独立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而相关诗词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理性的思索去理解历史。在讲述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时,我引用了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讲述岳飞被害时,我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分析岳飞被害原因等等。
二、古典诗词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写实性原则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入的诗词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把握到历史的真实。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便是写实的代表作。
2、思想性原则
引入教学的古典诗词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关注劳动人民,反对、抨击社会罪恶和不公平。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对于作品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要向学生指出,并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些严重歪曲历史的诗词是坚决不能用于教学的。
3、通俗性原则
引入诗词要顾及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那些艰深、古奥的,即使内容再好也不要采用。
4、精要性原则
短小精悍是诗词的一大特点,有些较长的,要引人课堂教学无疑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割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用于教学。不过,剪裁时,切忌断章取义。
三、教学中诗词引用的方式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吟诵或指定某位同学朗诵;学生陌生的诗词可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或白纸上,然后在课堂上出示;也可以播放由诗词改编的通俗歌曲或影视插曲;如果条件允许,可根据诗词内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效果会更好。总之诗词的引用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与素质教育》 赵恒烈主编.
[2]《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