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点是人和自然。在城市范畴里,创意阶级与寡头垄断企业和行业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着城市的演化或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选择。相对独立的政府可通过运用公共资源塑造城市建造环境,左右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演化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城市 自然 生活形态
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为中心点是人和自然,二者都是现实存在、活生生的实体。正由于都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逻辑的产物,它的存在决定于具体的生活形态,不是由人为的概念和标准(以及其背后表达或隐藏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可随意分割、剖析和扭曲的。
人和自然的具体生活形态在空间上涉及两个层次:一、跨世代(inter-generational)。不限于一代人,一个生命周期,而是包含物种的整体生命周期、一个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跨世代整合系统)的长期延续。二、跨越地理空间(inter-temporal)。除了长期孤立封闭的极其罕有的小型地理空间外,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理空间都是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途径相连起来,并在相连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这两个层次同时并存,因而两个层次之内的相连和互动,同时跨越两个层次,相互影响。而影响和互动本身便是变化,把原来的格局打破和改变。这便是演化或共同演化。在演化之中,人和自然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演化的变也不都是必然成功的。自然环境可以有灾难性的破坏。物种会被淘汰,人类文明会被灭绝。只不过,在破坏与淘汰之中,也孕育有新的兴起、发展和变化。
西方研究把可持续发展分为强和弱两个类别。但二者都偏于经济学的狭隘观念。自然与社会资源或资本,不同于货币化的资本,并没有一个总合和不变资本的意义。其中关键因素是经济学以货币化或商品化为基础的资源可替换性,否定了物种和自然生态条件的多样化和多元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跨世代平等,要求保留资源,让下世代社会可以同等共享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里既有怎样界定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有保留资源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的问题。实际中,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操作,很可能将之以简单化和量化的指标来替换。这都是因为受困于自设的概念陷阱①。而在经济学的发展或增长观点以外,还可以有不发展、不增长的观念,如新近环境经济学的no-use和optional use的价值,把资源价值的体现留保日后。
由此归结到城市的范畴,可有几点看法:
一、城市包含人(社会与个人)和自然的整合,不是单纯的经济、或社会、或文化、或生态环保,而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包含着互动冲击和矛盾。
二、城市本身便已改变所在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城市越成功,集聚的人和社会需要越多,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压力就越大,往往会超越负载能力。因此要对城市的规模和密度有所限制,供养城市的腹地的范围亦要有所限制②。
三、城市对自然生态条件的改变,反映着城市的抉择,也即是城市的生活形态的选择。城市的发展,包括具体的生活形态并没有一成不变、别无选择的发展途径。而即使在既有的发展途径的基础上,也不一定必然地受制于路径依赖的锁定效果,仍可以有改变,包括通过创造性破坏达到的更新。
四、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城市内个人的选择和人与人(群体、小区及社会)的关系。人的多元化、可变性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制度性因素体现出来的。因此以性质而言,人的多元化、可变性是社会、政治(广义)和文化,也同时是传统(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内化和日常化)。但是制度性因素不是铁板一块,可以有多重组合,容许次文化的发展,地区性和社群性的差异。在生物方面,多样化或多元性是演化的基础。在社会的范畴内,多元化则是创新的起点。而创新并不是商业或经济意义的创新或表现在利润率的高低,更关键和影响深远的是制度性的创新。
五、城市的内涵,在人或社会与自然之间,可以同时体现二者的互动影响和整合的是城市的建筑和基建结构,也即是建造环境。这可以说是人或社会(包括制度、传统和价值观念)与自然互动整合的产物。但一经建造完成,由于建造的成本、物料的耐久性,便会形成本身的长期固定化的物质与价值的存在。长期存在的建造环境,反过来与人或社会及自然三者之间形成新的互动和整合关系。且由于建造环境不易拆卸,一经形成,便会构成长期的限制作用。
推动者:创意阶级
创意阶级③的界定标准在于他们的工作和认识涉及知识、意念和价值的创造、加工、推广乃至转变。他们与知识分子或知识阶级不同,在知识以外还有价值的取向,而价值取向建基于对生活形态的选择。
创意阶级可以是维护既有制度,既有生活方式,亦可以是颠覆既有制度,既有生活方式,如复古或借古讽今,或从根本上推倒重来 (这是改革者与革命者的区别)。
无论是哪一类,他们要求的是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其中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各个方面。他们要求塑造城市,包括在变动中维持城市的不变,从而实现他们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目的。但是,在权力的竞争中,由社会分工形成的许多局部利益和局部世界观的群体、行业和组织,他们追求的只是局部利益,而不管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破坏。甚至其中可以有不少群体、行业和组织对所居城市、所置身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全无归属感,不懂得珍惜,不考虑全局,不考虑将来。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宰下,极端商品化的城市,很容易在商品化、市场化、金融化的发展中形成少数行业、少数企业集团对城市的寡头垄断。例如房地产开发行业和金融行业。他们通过对建造环境的破坏和重塑,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按他们局部、短期和货币化的利益来组织。
从根本上说,在城市的范畴里,创意阶级应该与寡头垄断企业和行业构成对立性的矛盾。城市的演化或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转变、演化以至破坏,取决于这两个阵营的矛盾怎样演变和解决,包括这两个阵营怎样动员社会其他群体、阶层的支持来增强各自的竞争力量。
政府与城市规划
在这个竞争的过程里,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应该可以凭借对公共资源的掌控而相对独立。相对独立的政府可通过运用公共资源塑造城市建造环境,左右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演化发展。
如果政府的利益与城市的创新、演化、延续的目的相符,政府的工作应为创意阶级在城市的聚集、发展创造条件。对建造环境的塑造,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影响亦应以此为目的。于是,从政府所能操控的城市规划而言,至少可有下列要求:
一、合理而相对较低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租金。可以在私营市场以外构筑一个公营或半公营的市场,提供创意阶级生活和创意的基本条件。
二、充裕的公共空间。该公共空间应该具有露天、通达性高、行人为主、多元化、社会融合或开放性等特点,从而使不同群体、行业组织可在公共空间里自由地交流和沟通,相互影响,让多元性通过相互冲击而促成创新。
三、宽松的环境。限制汽车和污染,绿化(原生动植物生存活动空间)、美化小街小路,建造小街角公园、五六层高的楼房建筑、面向街道的商店、摊档以及没有高墙保护隔绝的住宅或商用房等等。(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注释
①有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和同样的经济学偏颇,可参看David Pearce, Kirk Hamilton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城市 自然 生活形态
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为中心点是人和自然,二者都是现实存在、活生生的实体。正由于都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逻辑的产物,它的存在决定于具体的生活形态,不是由人为的概念和标准(以及其背后表达或隐藏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可随意分割、剖析和扭曲的。
人和自然的具体生活形态在空间上涉及两个层次:一、跨世代(inter-generational)。不限于一代人,一个生命周期,而是包含物种的整体生命周期、一个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跨世代整合系统)的长期延续。二、跨越地理空间(inter-temporal)。除了长期孤立封闭的极其罕有的小型地理空间外,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理空间都是通过不同方法、不同途径相连起来,并在相连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这两个层次同时并存,因而两个层次之内的相连和互动,同时跨越两个层次,相互影响。而影响和互动本身便是变化,把原来的格局打破和改变。这便是演化或共同演化。在演化之中,人和自然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演化的变也不都是必然成功的。自然环境可以有灾难性的破坏。物种会被淘汰,人类文明会被灭绝。只不过,在破坏与淘汰之中,也孕育有新的兴起、发展和变化。
西方研究把可持续发展分为强和弱两个类别。但二者都偏于经济学的狭隘观念。自然与社会资源或资本,不同于货币化的资本,并没有一个总合和不变资本的意义。其中关键因素是经济学以货币化或商品化为基础的资源可替换性,否定了物种和自然生态条件的多样化和多元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跨世代平等,要求保留资源,让下世代社会可以同等共享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里既有怎样界定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有保留资源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的问题。实际中,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操作,很可能将之以简单化和量化的指标来替换。这都是因为受困于自设的概念陷阱①。而在经济学的发展或增长观点以外,还可以有不发展、不增长的观念,如新近环境经济学的no-use和optional use的价值,把资源价值的体现留保日后。
由此归结到城市的范畴,可有几点看法:
一、城市包含人(社会与个人)和自然的整合,不是单纯的经济、或社会、或文化、或生态环保,而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包含着互动冲击和矛盾。
二、城市本身便已改变所在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城市越成功,集聚的人和社会需要越多,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压力就越大,往往会超越负载能力。因此要对城市的规模和密度有所限制,供养城市的腹地的范围亦要有所限制②。
三、城市对自然生态条件的改变,反映着城市的抉择,也即是城市的生活形态的选择。城市的发展,包括具体的生活形态并没有一成不变、别无选择的发展途径。而即使在既有的发展途径的基础上,也不一定必然地受制于路径依赖的锁定效果,仍可以有改变,包括通过创造性破坏达到的更新。
四、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城市内个人的选择和人与人(群体、小区及社会)的关系。人的多元化、可变性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制度性因素体现出来的。因此以性质而言,人的多元化、可变性是社会、政治(广义)和文化,也同时是传统(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内化和日常化)。但是制度性因素不是铁板一块,可以有多重组合,容许次文化的发展,地区性和社群性的差异。在生物方面,多样化或多元性是演化的基础。在社会的范畴内,多元化则是创新的起点。而创新并不是商业或经济意义的创新或表现在利润率的高低,更关键和影响深远的是制度性的创新。
五、城市的内涵,在人或社会与自然之间,可以同时体现二者的互动影响和整合的是城市的建筑和基建结构,也即是建造环境。这可以说是人或社会(包括制度、传统和价值观念)与自然互动整合的产物。但一经建造完成,由于建造的成本、物料的耐久性,便会形成本身的长期固定化的物质与价值的存在。长期存在的建造环境,反过来与人或社会及自然三者之间形成新的互动和整合关系。且由于建造环境不易拆卸,一经形成,便会构成长期的限制作用。
推动者:创意阶级
创意阶级③的界定标准在于他们的工作和认识涉及知识、意念和价值的创造、加工、推广乃至转变。他们与知识分子或知识阶级不同,在知识以外还有价值的取向,而价值取向建基于对生活形态的选择。
创意阶级可以是维护既有制度,既有生活方式,亦可以是颠覆既有制度,既有生活方式,如复古或借古讽今,或从根本上推倒重来 (这是改革者与革命者的区别)。
无论是哪一类,他们要求的是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其中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各个方面。他们要求塑造城市,包括在变动中维持城市的不变,从而实现他们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目的。但是,在权力的竞争中,由社会分工形成的许多局部利益和局部世界观的群体、行业和组织,他们追求的只是局部利益,而不管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破坏。甚至其中可以有不少群体、行业和组织对所居城市、所置身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全无归属感,不懂得珍惜,不考虑全局,不考虑将来。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宰下,极端商品化的城市,很容易在商品化、市场化、金融化的发展中形成少数行业、少数企业集团对城市的寡头垄断。例如房地产开发行业和金融行业。他们通过对建造环境的破坏和重塑,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按他们局部、短期和货币化的利益来组织。
从根本上说,在城市的范畴里,创意阶级应该与寡头垄断企业和行业构成对立性的矛盾。城市的演化或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转变、演化以至破坏,取决于这两个阵营的矛盾怎样演变和解决,包括这两个阵营怎样动员社会其他群体、阶层的支持来增强各自的竞争力量。
政府与城市规划
在这个竞争的过程里,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应该可以凭借对公共资源的掌控而相对独立。相对独立的政府可通过运用公共资源塑造城市建造环境,左右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演化发展。
如果政府的利益与城市的创新、演化、延续的目的相符,政府的工作应为创意阶级在城市的聚集、发展创造条件。对建造环境的塑造,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影响亦应以此为目的。于是,从政府所能操控的城市规划而言,至少可有下列要求:
一、合理而相对较低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租金。可以在私营市场以外构筑一个公营或半公营的市场,提供创意阶级生活和创意的基本条件。
二、充裕的公共空间。该公共空间应该具有露天、通达性高、行人为主、多元化、社会融合或开放性等特点,从而使不同群体、行业组织可在公共空间里自由地交流和沟通,相互影响,让多元性通过相互冲击而促成创新。
三、宽松的环境。限制汽车和污染,绿化(原生动植物生存活动空间)、美化小街小路,建造小街角公园、五六层高的楼房建筑、面向街道的商店、摊档以及没有高墙保护隔绝的住宅或商用房等等。(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注释
①有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和同样的经济学偏颇,可参看David Pearce, Kirk Ha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