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鸿门宴》;人物性格;对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30—0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人物性格的描绘上、在细节的刻画上,都为后世做出了光辉的典范。中学课本所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等都是史传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了解人物性格的塑造方式、理解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人物性格对照有三种最基本的方式:一是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二是同一人物性格表象与性格本质的对照;三是人物性格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这三种方式,我们可以简称为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性格表里对照方式、性格内部对照方式。 现以《鸿门宴》为例简要分析。
一、性格外部对照方式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损害的”。恩格斯这里讲的就是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这种对照可以使彼此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到衬托作用。这种对照,在艺术容量极小的作品中,往往只能是一对人物的对照或这样几个次要人物与一個主要人物的对照。而在艺术容量较大的作品中,则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人物排列组合,又可形成几个子系统。《鸿门宴》中敌对的刘邦与项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照系统,主要有两个主帅刘邦与项羽的对照;两个谋士张良与范增的对照;两个武士樊哙与项庄的对照;两个间谍内应项伯与曹无伤的对照。刘邦狡诈善变,项羽轻信幼稚;张良沉着斡旋、随机应变,范增老谋深算、孤注一掷;樊哙看似鲁莽豪爽,实则心细如丝、智勇兼备,项庄欲进不能、欲罢不甘;曹无伤顷刻毙命,项伯见利忘义。这种对照使彼此性格互相衬托,互相补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二、性格表里对照方式
这种对照方式是性格表象(性格的表面特征)与性格本质(性格核心)的对照。《鸿门宴》中樊哙的塑造就体现了这种对照。樊哙闯帐救主时,项羽初见此人时先惊后喜,惊其大胆持盾闯帐,喜其豪爽英武。及至樊哙覆盾切彘肩而啖之之时,对其已有赞赏之意,樊哙的质问,项羽终是“未有以应”。 历来评论鸿门宴者只谈张良之功、项羽之失,很少有人注意到樊哙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利用项羽“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的心理,在莽撞言行的掩护下替刘邦辩解,使项羽深信不疑,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刘邦借机脱离险境。后来,又是他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话劝刘邦立刻逃走。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的性格表象——鲁莽豪爽,与他的性格本质——智勇兼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照使这一人物形象完整丰满、栩栩如生。
三、性格内部对照方式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构造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 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 过去有人在分析项羽时,常以“虞兮”之歌为例,说明项羽兼有风云之气和儿女之情,但这只是项羽性格整体中的一个性格组合单元,而且是性格表层的组合单元,并非项羽性格的整体结构。项羽性格整体中还有很多互相交叉的性格组合单元。钱钟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说:“‘语言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傈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妒能’,‘妇人之仁’与‘屠阮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项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项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项羽身上的“妇人之仁”、“屠阮残灭”等性格元素,不是线性的善恶排列,而是又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地形成一组一组的“相反相违”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这一组一组的性格元素又围绕项羽性格核心不断发生交叉组合,从而形成项羽复杂而有序的性格系统。从中我们也就找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经司马迁塑造后千百年来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原因——他既让人佩服又让人唾弃,他的失败既让人痛惜又让人觉得活该,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他的悲剧性命运是由悲剧性性格所决定的。
了解掌握了人物性格对照方式,对于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主旨,更高层次地欣赏文学作品是大有益处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30—0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人物性格的描绘上、在细节的刻画上,都为后世做出了光辉的典范。中学课本所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等都是史传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了解人物性格的塑造方式、理解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人物性格对照有三种最基本的方式:一是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二是同一人物性格表象与性格本质的对照;三是人物性格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这三种方式,我们可以简称为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性格表里对照方式、性格内部对照方式。 现以《鸿门宴》为例简要分析。
一、性格外部对照方式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损害的”。恩格斯这里讲的就是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这种对照可以使彼此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到衬托作用。这种对照,在艺术容量极小的作品中,往往只能是一对人物的对照或这样几个次要人物与一個主要人物的对照。而在艺术容量较大的作品中,则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人物排列组合,又可形成几个子系统。《鸿门宴》中敌对的刘邦与项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照系统,主要有两个主帅刘邦与项羽的对照;两个谋士张良与范增的对照;两个武士樊哙与项庄的对照;两个间谍内应项伯与曹无伤的对照。刘邦狡诈善变,项羽轻信幼稚;张良沉着斡旋、随机应变,范增老谋深算、孤注一掷;樊哙看似鲁莽豪爽,实则心细如丝、智勇兼备,项庄欲进不能、欲罢不甘;曹无伤顷刻毙命,项伯见利忘义。这种对照使彼此性格互相衬托,互相补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二、性格表里对照方式
这种对照方式是性格表象(性格的表面特征)与性格本质(性格核心)的对照。《鸿门宴》中樊哙的塑造就体现了这种对照。樊哙闯帐救主时,项羽初见此人时先惊后喜,惊其大胆持盾闯帐,喜其豪爽英武。及至樊哙覆盾切彘肩而啖之之时,对其已有赞赏之意,樊哙的质问,项羽终是“未有以应”。 历来评论鸿门宴者只谈张良之功、项羽之失,很少有人注意到樊哙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利用项羽“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的心理,在莽撞言行的掩护下替刘邦辩解,使项羽深信不疑,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刘邦借机脱离险境。后来,又是他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话劝刘邦立刻逃走。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的性格表象——鲁莽豪爽,与他的性格本质——智勇兼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照使这一人物形象完整丰满、栩栩如生。
三、性格内部对照方式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构造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 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 过去有人在分析项羽时,常以“虞兮”之歌为例,说明项羽兼有风云之气和儿女之情,但这只是项羽性格整体中的一个性格组合单元,而且是性格表层的组合单元,并非项羽性格的整体结构。项羽性格整体中还有很多互相交叉的性格组合单元。钱钟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说:“‘语言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傈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妒能’,‘妇人之仁’与‘屠阮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项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项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项羽身上的“妇人之仁”、“屠阮残灭”等性格元素,不是线性的善恶排列,而是又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地形成一组一组的“相反相违”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这一组一组的性格元素又围绕项羽性格核心不断发生交叉组合,从而形成项羽复杂而有序的性格系统。从中我们也就找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经司马迁塑造后千百年来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原因——他既让人佩服又让人唾弃,他的失败既让人痛惜又让人觉得活该,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他的悲剧性命运是由悲剧性性格所决定的。
了解掌握了人物性格对照方式,对于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主旨,更高层次地欣赏文学作品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