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来源 :广西节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正式发布.《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革命,以先进技术手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效、高质推动,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提供强大驱动力.那么,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挑战,碳排放较高行业应如何做到减污降碳协同?
其他文献
文章从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出发,介绍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了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
日前,广西自然资源厅印发了《通知》,旨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进一步规范广西无人机测绘活动.rn一、背 景rn测绘工作通过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信息,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
文章以早白垩世姑婆山复式岩体西南接触带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岩体不同围岩接触带的含矿性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姑婆山岩体与Au、Sn、铅锌、磁铁矿、大理岩矿产的成矿作用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区主要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铁锡钨多金属矿床,而研究区北部矿床岩浆期后接触破碎带矽卡岩风化富集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床,接触带及其外围为热力接触变质大理岩矿床,第四系中赋存现代河流冲积型砂锡矿床.姑婆山复式岩体西南接触带成矿过程伴随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硅化蚀变,Au、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和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利用配置问题有待优化.文章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索广西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和城市活力综合指数水平不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两者在时序变化上基本一致,发展较为同步;各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两系统耦合效果显著,相互作用明显;各时间节点中,广西各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协调发展水平虽有着不同等级的结果,但总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2003年创刊至今,《南方国土资源》走过了十九载春秋,到目前已经出版229期.rn十九载筚路蓝缕,十九载春华秋实.rn十九年来,《南方国土资源》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出版工作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贴自然资源管理的热点和民生开展出版工作,刊出了大量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事迹、工作成效、科技成果的稿件,得到了广大读者、主管单位的高度赞扬.
期刊
当前,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际上都普遍认为要加大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力度,修复和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让自然生态系统做工,从而实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rn研究小组认为,目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干预过多,如河道改直硬化、栽花种草,以及一些地区盲目人工植树等.如21世纪初,浙江永宁在修建防洪堤时,实施了裁弯取直和水泥护堤工程,高直的防洪堤及水泥河道吞噬了1/3的滨江岸线,导致当地村民的家畜无法下河喝水.从生态的角度看,鱼和青蛙活动的场所消失,生态多样性也遭到破坏.
202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2021年10月17日,历时4天的202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1)拉开帷幕.当日上午,118个城市与600多家风电企业共同发起了“风电伙伴行动·零碳城市富美乡村”计划,提出支持城市工业领域零碳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开发平价海上风电、助力沿海城市碳中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携手建设100%绿色电力消费示范城市以及构建健康发展新生态五大重点任务.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氢能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孕育的多类投资机会,相关上市公司正纷纷布局.机构分析指出,目前来看氢能行业当中,应用端的氢燃料电池有望率先受益.
2021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项目开工序幕,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