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事务管理受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是:理论学科化、机构分类化、方法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及人员规范化。而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理念、以服务为工作导向、专门化的组织机构、民主化的管理风格和专业化的职业地位等。
【关键词】中外 大学生事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104-02
大学生事务管理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大学生提供的非学术性的教育、控制和服务等活动,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事务管理受制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 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作体系,呈现出如下管理特点。
1.1 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学科化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我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不同的是,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立,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生事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展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同样大学生事务管理也具有科学性和学科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贯彻这两个文件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为二级学科,并将大学生事务管理明确纳入其中予以建设,这对于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大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分类化
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在校一级成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党委学生工作部(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委员会对全校大学生事务管理制定计划、提出目标和要求。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分别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理论部或社科系负责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课堂活动;党委组织部负责学生的党建工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保卫处负责学生的安全稳定;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后勤部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日常起居服务;武装部门负责学生的军训等工作。院(系)一级还相应有学生事务管理小组和团的组织机构,承担更具体的工作。全校学生工作由一位副书记或副校长统管,实行党政合一的两级管理体制。
1.3 大学生事务管理方法多元化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人不是物,人是有自为性和主动性的,人是可以自动调节的复杂系统,管理过程应倡导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耐心真诚、积极主动。因此,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十分注重教育,强调以学生事务为依托开展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成了多样性、科学性、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在管理手段上不仅依靠法治,同时也运用德治,做到德法并举,注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管理方式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自治与他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工作重心,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各高校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4 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丰富化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不断丰富。一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各高校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各高等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三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管理于文化活动之中。四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管理网站或网页,利用好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六是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等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七是做好大学就业择业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八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5 大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规范化
辅导员是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活跃在校园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拨、培养和管理。2005年为贯彻中央16号文,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申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各高校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在此基础上,2006年5月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辅导员的管理与考核等。经过多年发展及实践探索,我国辅导员队伍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准入、培养及发展制度。
2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化的专业领域,其基本特点有:
2.1 以学生发展为理念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以替代父母理论开始、经历了学生人事服务理论、发展到学生发展理论,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目前,学生发展理论已成为了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环境,提供自由的教育,帮助学生发展核心道德价值,合理整合资源,营造优良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之所需,从而使每个学生在社会、体力、智力、职业、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培养起坚定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不断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对世界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看法。
2.2 以服务为工作导向
“为学生服务”是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一大特色。它倡导“管理就是服务”,要求大学生事务管理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校园服务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1]。他们把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如学业发展、生涯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展等,以此确定学生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服务宗旨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照顾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提供专业服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2]。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学生资助机构,由专人负责有关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或对有需帮助学生的提供援助,优先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协助办理贷款,申请奖助学金等。为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学生与雇主牵线搭桥,举办就业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进行宣讲,介绍有关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为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拓展社交圈子、学习社交礼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他们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及心理咨询服务,并在人员、资金、场地上给予大力保障,以满足学生在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的需要。
2.3 专门化的组织机构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支持下,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独立设置,与学校的学术部门并行设置,由一位专司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校领导分管。大多数高校采取一级管理体制,大学生事务管理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落实。大学生事务管理分功很细并高度分化,通常以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进行分工,设置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精细化程度高,学生活动中心仅负责组织学生文化、体育、娱乐、社会活动等;学习中心仅负责学生的学习咨询、专业咨询、心理咨询等;学生发展中心仅负责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等;宿舍管理办公室仅负责宿舍调配、公寓管理等。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包括所有学生的非学术性事务,工作机构专门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由于大学生事务多而杂,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而其机构也日渐增加,不断形成新的组织机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许多高校聘用一部分学生参与管理,承担家长、顾问、纪律维护人员的角色。参与管理的渠道主要有,学校的各委员会、学生自治组织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如图书馆、学生宿舍、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2.4 民主化的管理风格
西方国家文化价值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参与、平等”。受此影响,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但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自由,校园内枪击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在管理中,注重平等对待和双向互动,强调学生的“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力求最大程度兼顾不同群体、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起学生与校方的互信机制;尊重学生的自主决定权、隐私权及言论自由权等基本权利,如发挥学生报社和学生电台在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增进学生对校方的心理认同;同时,给予学生参加管理的机会,让学生担任各种议事与决策委员,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充许学生建立自己的组织,选举自己的领导,以组织的形式介入管理之中,如学生自治政府组织等。在制度层面,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既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维护学校的既定利益。在处理违纪违法违规的学生时,建立了一整套,从听证会、辩论会到依法处理甚至上诉法院等系统而严格的程序。由于律师、法官一应俱全,加之有学校纪律委员会这样的处理机构,学生与学校的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2.5 专业化的职业地位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职业地位日益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在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了一种职业方向,大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根据其岗位职责,大学生事务管理者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一般应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经过若干年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后,并获取博士学位,才可能申请中级或高级岗位。为配合专业化的实施,许多国家成立了类似的“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出版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召开专业会议、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专业训练、制定专业实践标准、开展专业合作、帮助处理专业问题,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团体、协会和专业期刊的出现,加速了大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进程。为培养大批的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专门化人才,不少高校建立了大学生事务与危机事件管理的学科体系,并在相关专业开设了博士和硕士学位。在规范职业门槛和职业晋升标准后,他们又着手建立了大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美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人员伦理标准》等,积极引导从业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羅良针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论解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6/6A.21.
[2] 吴志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总第172期).66.
[3] 余惠琼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01.83.
[4] 马科卉等.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七期(总第159期).16.
【关键词】中外 大学生事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104-02
大学生事务管理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大学生提供的非学术性的教育、控制和服务等活动,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事务管理受制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 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作体系,呈现出如下管理特点。
1.1 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学科化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我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不同的是,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立,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生事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展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同样大学生事务管理也具有科学性和学科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贯彻这两个文件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为二级学科,并将大学生事务管理明确纳入其中予以建设,这对于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大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分类化
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在校一级成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党委学生工作部(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委员会对全校大学生事务管理制定计划、提出目标和要求。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分别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理论部或社科系负责学生的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第二课堂活动;党委组织部负责学生的党建工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保卫处负责学生的安全稳定;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后勤部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日常起居服务;武装部门负责学生的军训等工作。院(系)一级还相应有学生事务管理小组和团的组织机构,承担更具体的工作。全校学生工作由一位副书记或副校长统管,实行党政合一的两级管理体制。
1.3 大学生事务管理方法多元化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人不是物,人是有自为性和主动性的,人是可以自动调节的复杂系统,管理过程应倡导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耐心真诚、积极主动。因此,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十分注重教育,强调以学生事务为依托开展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成了多样性、科学性、操作性很强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在管理手段上不仅依靠法治,同时也运用德治,做到德法并举,注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管理方式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自治与他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工作重心,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各高校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4 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丰富化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不断丰富。一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各高校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各高等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三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管理于文化活动之中。四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管理网站或网页,利用好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五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六是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等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七是做好大学就业择业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八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5 大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规范化
辅导员是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活跃在校园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拨、培养和管理。2005年为贯彻中央16号文,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申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各高校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在此基础上,2006年5月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辅导员的管理与考核等。经过多年发展及实践探索,我国辅导员队伍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准入、培养及发展制度。
2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定位模糊到职责明确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化的专业领域,其基本特点有:
2.1 以学生发展为理念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以替代父母理论开始、经历了学生人事服务理论、发展到学生发展理论,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目前,学生发展理论已成为了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环境,提供自由的教育,帮助学生发展核心道德价值,合理整合资源,营造优良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之所需,从而使每个学生在社会、体力、智力、职业、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培养起坚定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不断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对世界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看法。
2.2 以服务为工作导向
“为学生服务”是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一大特色。它倡导“管理就是服务”,要求大学生事务管理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校园服务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1]。他们把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如学业发展、生涯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展等,以此确定学生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服务宗旨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照顾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提供专业服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2]。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学生资助机构,由专人负责有关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或对有需帮助学生的提供援助,优先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协助办理贷款,申请奖助学金等。为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学生与雇主牵线搭桥,举办就业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进行宣讲,介绍有关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为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拓展社交圈子、学习社交礼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他们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及心理咨询服务,并在人员、资金、场地上给予大力保障,以满足学生在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的需要。
2.3 专门化的组织机构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支持下,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独立设置,与学校的学术部门并行设置,由一位专司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校领导分管。大多数高校采取一级管理体制,大学生事务管理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落实。大学生事务管理分功很细并高度分化,通常以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进行分工,设置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精细化程度高,学生活动中心仅负责组织学生文化、体育、娱乐、社会活动等;学习中心仅负责学生的学习咨询、专业咨询、心理咨询等;学生发展中心仅负责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等;宿舍管理办公室仅负责宿舍调配、公寓管理等。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包括所有学生的非学术性事务,工作机构专门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由于大学生事务多而杂,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而其机构也日渐增加,不断形成新的组织机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许多高校聘用一部分学生参与管理,承担家长、顾问、纪律维护人员的角色。参与管理的渠道主要有,学校的各委员会、学生自治组织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如图书馆、学生宿舍、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2.4 民主化的管理风格
西方国家文化价值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参与、平等”。受此影响,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但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自由,校园内枪击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在管理中,注重平等对待和双向互动,强调学生的“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力求最大程度兼顾不同群体、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起学生与校方的互信机制;尊重学生的自主决定权、隐私权及言论自由权等基本权利,如发挥学生报社和学生电台在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增进学生对校方的心理认同;同时,给予学生参加管理的机会,让学生担任各种议事与决策委员,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充许学生建立自己的组织,选举自己的领导,以组织的形式介入管理之中,如学生自治政府组织等。在制度层面,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既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维护学校的既定利益。在处理违纪违法违规的学生时,建立了一整套,从听证会、辩论会到依法处理甚至上诉法院等系统而严格的程序。由于律师、法官一应俱全,加之有学校纪律委员会这样的处理机构,学生与学校的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2.5 专业化的职业地位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职业地位日益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在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了一种职业方向,大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根据其岗位职责,大学生事务管理者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一般应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经过若干年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后,并获取博士学位,才可能申请中级或高级岗位。为配合专业化的实施,许多国家成立了类似的“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出版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召开专业会议、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专业训练、制定专业实践标准、开展专业合作、帮助处理专业问题,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团体、协会和专业期刊的出现,加速了大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进程。为培养大批的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专门化人才,不少高校建立了大学生事务与危机事件管理的学科体系,并在相关专业开设了博士和硕士学位。在规范职业门槛和职业晋升标准后,他们又着手建立了大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美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人员伦理标准》等,积极引导从业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羅良针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论解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6/6A.21.
[2] 吴志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总第172期).66.
[3] 余惠琼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01.83.
[4] 马科卉等.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七期(总第159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