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采取了了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由此产生了很多的子公司和分公司。而这也使得一些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弄虚作假,利用合并报表的高度概括性利来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资产状况,运营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所以如何规范这些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就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现在国际上一般通行的解决途径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因此“分部报告,对于确定和分析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慢慢相融合,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逐渐扩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企业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而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使得其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增进。所以在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专门制定了第35号准则《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在提供总体信息的同时,披露主要分部的运营情况。此制度的制定体现出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靠拢的趋势,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降低了操作上的随意性。这对我们现行分部报告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以前,我国在此方面只陆续发布了一些零散、操作性不强的规定,例如在以前分部财务报告的规定中,只有《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而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且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业务分部标准,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无形中使得企业隐瞒了部分财务信息,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但新制度明确了报告分部的三个标准:“重要性的标准——10%”、“报告分部75%的标准”以及“报告分部的数量不超过10个”,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并对“重要性的标准——10%”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即:①一个分部的营业收入达到企业各分部收入总额的10%以上;②一个分部的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合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③分部资产总额达到各业务分部资产总额的10%以上。
同时此次新出台准则与以前的规定相比,也明确了财务信息的划分标准。根据要求,企业首先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业务(“businessement”,又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新准则又规定企业财务报告应划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对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了如下要求:1、以业务或资产所在地分部的为主要报告形式时应披露:①分部营业收入;②分部销售成本;③分部期间费用;④分部营业利润;⑤分部资产;⑥分部负债。2、以业务或资产业务分部的为次要报告形式应披露:①对外交易收入;②分部资产总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披露的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项目并不同于通常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中所呈现的数据,而是加以适当调整后得出的。例如披露的资产仅指可辨认资产,负债也必须是与经营活动有关且可以直接归属于该分部的经营负债,不包括借款、与融资租人资产相关的负债以及其他为非经营目的而承担的负债。因此新制度的规定更为合理,一方面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合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使信息披露成本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另外,由于在分部收入中存在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的问题,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规定企业要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因此从总体来看,新准则是集合了我国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它的制定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确定可报告分部的标准上,新制度已充分表现出其优越性,多重标准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也降低了操作上的随意性。这对我们现行分部报告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同时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逐渐规范和对整体信息质量的重视。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慢慢相融合,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逐渐扩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企业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而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使得其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增进。所以在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专门制定了第35号准则《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在提供总体信息的同时,披露主要分部的运营情况。此制度的制定体现出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靠拢的趋势,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降低了操作上的随意性。这对我们现行分部报告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以前,我国在此方面只陆续发布了一些零散、操作性不强的规定,例如在以前分部财务报告的规定中,只有《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而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且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业务分部标准,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无形中使得企业隐瞒了部分财务信息,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但新制度明确了报告分部的三个标准:“重要性的标准——10%”、“报告分部75%的标准”以及“报告分部的数量不超过10个”,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并对“重要性的标准——10%”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即:①一个分部的营业收入达到企业各分部收入总额的10%以上;②一个分部的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合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③分部资产总额达到各业务分部资产总额的10%以上。
同时此次新出台准则与以前的规定相比,也明确了财务信息的划分标准。根据要求,企业首先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业务(“businessement”,又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新准则又规定企业财务报告应划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对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了如下要求:1、以业务或资产所在地分部的为主要报告形式时应披露:①分部营业收入;②分部销售成本;③分部期间费用;④分部营业利润;⑤分部资产;⑥分部负债。2、以业务或资产业务分部的为次要报告形式应披露:①对外交易收入;②分部资产总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披露的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等项目并不同于通常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中所呈现的数据,而是加以适当调整后得出的。例如披露的资产仅指可辨认资产,负债也必须是与经营活动有关且可以直接归属于该分部的经营负债,不包括借款、与融资租人资产相关的负债以及其他为非经营目的而承担的负债。因此新制度的规定更为合理,一方面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合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使信息披露成本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另外,由于在分部收入中存在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的问题,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规定企业要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因此从总体来看,新准则是集合了我国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它的制定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确定可报告分部的标准上,新制度已充分表现出其优越性,多重标准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也降低了操作上的随意性。这对我们现行分部报告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同时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逐渐规范和对整体信息质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