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农村将成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如何,不仅与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投入有关,更与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直接相关。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无效教学行为,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1]。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对教师教学方向进行引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无效教学行为。
案例1:中班“认识、书写数字10”。教师在孩子们念完了数字儿歌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10,同时告诉孩子“10像铅笔加鸡蛋”。在整个认识数字10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诵读、请小老师教读等方式将“10像铅笔加鸡蛋”这句话反复了20次之多,在书写10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边读边写。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说说10像什么”结束了此次的数学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常见的“数字歌”,让幼儿认识数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将10的形象性特征作为“圣经”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理解”数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班的阶段目标之一——“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由此可见,单纯从外形上对数字10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理解数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数字进行识别,并能正确的用数字表示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关系。该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集中在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个儿歌句式上,突出了10的形象认知,最终幼儿只学会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句儿歌句式,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数字10,从而使得教学在幼儿丧失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渐渐地沦为了一次低级的表演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说起。
(二)教学具准备缺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夸美纽斯鼓励教师用实事实物或用接近于儿童的观念去教育学生,不要只用形式或符号[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2:小班“认识数字1、2、3”。认识数字1,教师的提问是“你们家有几个娃娃?”“几个爸爸?”“几个妈妈?”之后让孩子找找教室里哪些是一个的。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柜子、饮水机、风琴等。认识2和3,也同样让他们找找教室里、家里、墙壁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案例中教师简单的将认识数字局限于教室里的某些物品及幼儿熟悉的经验,未为幼儿准备其他的教学具,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不用、少用教学具的现状。
教学具主要用于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增加学习者的感性经验,直观教具首先被采用。直观教具有活体动植物、真实的用品、工具、模型、图片、标本、挂图、黑板等,也包括现代社会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收音机、唱片、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等。[4]幼儿获得数学概念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但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学活动主要由黑板和粉笔来完成,简单的“黑板画”或教室里的“实物”成为了幼儿认识数学概念的教具。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额过大,在学具制作上也就无法做到人手一份,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有层次的、多样化的“操作性”教学具,也使得整个幼儿园数学教学更显单调且呈现无效状态。
(三)教学内容选择错位
教师应为儿童发展选择哪些知识,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之后,不同哲学家和课程学者进行深入探讨,都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要求。
案例3:大班“复习大于、小于、等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符号“>”、“<”、“=”,让幼儿回忆这些符号是什么,说说符号的外在特征。随后,通过比较黑板画3个苹果与4个苹果、6条鱼与7棵树、3面红旗与4个太阳、3朵蘑菇与5只鸭子、4面红旗与4面红旗,让幼儿理解并运用符号。最后,板书小学常见的数学习题,要求幼儿填写符号。
案例中将小学课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放在幼儿园大班来进行,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小学化的趋势。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特点等出发,选取具有启蒙性、生活化、可探索性以及系统性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对处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讲,不具有发展意义。教师人为的“拔高”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将幼儿喜欢或接触较多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但这并不能消除数学教学中重“知识性”轻“生活化”的嫌疑。
(四)教学方法适用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案例4:大班“5的分解和组成”。教师用5个雪花片玩具,分别让幼儿分成2和3、1和4、3和2、4和1,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以幼儿朗读这几种分解式(费时6分半钟)结束了5的分解学习。同样以这5个雪花片为教具,教师通过演示左右手分别有1个和4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2个和3个雪花片,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以教师板书组成式子并要求幼儿朗读练习。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分分合合”练习(练习不是5的组合,而是3和4的组合)。练习完成后,布置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此次数学活动结束。
案例4呈现了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的部分现实:单纯讲解演示,忽视了幼儿探究欲望,教学中更多的讲授,更少的操作与游戏介入;广泛采用运用于小学的习题式练习法,且所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5]尤其是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利用操作、游戏等方法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理解。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具严重缺位,幼儿没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弥补演示之后的时间空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任意填充,这样看起来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整合,但是对幼儿来讲,既没有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无效。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5:学前班“比大小”。这是一次数学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次数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同伴以掌声对个体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有2次,其余均为教师的言语评价,在语言上表现为“真聪明”、“太聪明”、“好聪明”,期间也有实物图片“乖娃娃”作为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幼儿,但最后却是每个幼儿都有“乖娃娃”。
案例呈现了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行为评价较少,言语评价较多;言语评价词语贫乏,具有固定性特点;以“聪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笼统,表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较多关注群体幼儿表现,较少关注个别幼儿发展;评价主体与评价实物不对称,存在评价偏见。
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准确判断、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非正式评价”为主。该案例中教师以“聪明”与否作为其言语评价的关键词,简单的实物“乖娃娃”成为了“秀场”的配角,评价最终在混乱与纷杂中越来越单薄。
二、促进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引导的教育,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幼儿园数学为什么教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数学知识能否与其他的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知识中有哪些知识可以与幼儿“现场”——农村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系。如“认识数字”知识,可以随着农村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幼儿熟识的语言、科学等知识有直接关联。其次,关注幼儿年龄与认知经验的差异。幼儿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对同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有了差异。如“分类”知识,小班幼儿只能进行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如物体名称、特征等,而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最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慎选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应该教什么
幼儿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集合概念、数概念、时间与空间概念等。每一种概念的获得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农村幼儿教师应从理解数学概念开始数学教学。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要分析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如何将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能结合农村或家庭事务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发展幼儿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理解数学概念的广度与整合,数学概念与人文、自然、科学等概念融合;数学概念自身也会有关联,如集合是数概念的基础。因此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处理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村特定场景的关系,将数学概念与幼儿生活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幼儿园数学怎样教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方法的优选,是教师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或是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内)能够取得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班级特点等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能利用恰当的“操作性”材料,能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能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农村幼儿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接触,如沙子、石头、树叶、贝壳、种子、蔬菜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有趣的层次组合,开展各种游戏,让幼儿探索、思考、动手,从而打破教学方法上单纯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范式,引导幼儿由“被动”的依赖向“主动”探究转变。
(四)细化教学评价——重塑幼儿园数学课堂文化
“非正式教学评价”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出的经常性行为,这些行为是课堂文化的表现之一。所谓课堂文化通常被视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农村幼儿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课堂文化,既要关注评价的文化含量,也要关注评价的技术含量。评价的文化含量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中言语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课堂中的细微变化,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对幼儿进行具体的、形象的评价,用心于细微之处。评价的技术含量涉及到教师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对幼儿数学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幼儿课堂行为不可能完全展现其数学能力的高低,教师应结合幼儿在操作活动、回答问题、作业等多个数学活动环节,对幼儿数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促进每个幼儿数学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高博铨.台湾:教师教学准备的内涵.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4]李红英、王喜海.幼儿园教具:从制作到发现.学前教育研究,2006(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67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1]。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对教师教学方向进行引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无效教学行为。
案例1:中班“认识、书写数字10”。教师在孩子们念完了数字儿歌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10,同时告诉孩子“10像铅笔加鸡蛋”。在整个认识数字10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诵读、请小老师教读等方式将“10像铅笔加鸡蛋”这句话反复了20次之多,在书写10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边读边写。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说说10像什么”结束了此次的数学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常见的“数字歌”,让幼儿认识数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将10的形象性特征作为“圣经”教给孩子,让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理解”数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班的阶段目标之一——“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由此可见,单纯从外形上对数字10进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理解数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数字进行识别,并能正确的用数字表示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关系。该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集中在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个儿歌句式上,突出了10的形象认知,最终幼儿只学会了“10像铅笔加鸡蛋”这样一句儿歌句式,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数字10,从而使得教学在幼儿丧失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渐渐地沦为了一次低级的表演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说起。
(二)教学具准备缺失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夸美纽斯鼓励教师用实事实物或用接近于儿童的观念去教育学生,不要只用形式或符号[3]。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具,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2:小班“认识数字1、2、3”。认识数字1,教师的提问是“你们家有几个娃娃?”“几个爸爸?”“几个妈妈?”之后让孩子找找教室里哪些是一个的。幼儿在教室里找到了柜子、饮水机、风琴等。认识2和3,也同样让他们找找教室里、家里、墙壁上都有哪些东西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案例中教师简单的将认识数字局限于教室里的某些物品及幼儿熟悉的经验,未为幼儿准备其他的教学具,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不用、少用教学具的现状。
教学具主要用于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为增加学习者的感性经验,直观教具首先被采用。直观教具有活体动植物、真实的用品、工具、模型、图片、标本、挂图、黑板等,也包括现代社会新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电影、收音机、唱片、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等。[4]幼儿获得数学概念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但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学活动主要由黑板和粉笔来完成,简单的“黑板画”或教室里的“实物”成为了幼儿认识数学概念的教具。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班额过大,在学具制作上也就无法做到人手一份,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有层次的、多样化的“操作性”教学具,也使得整个幼儿园数学教学更显单调且呈现无效状态。
(三)教学内容选择错位
教师应为儿童发展选择哪些知识,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之后,不同哲学家和课程学者进行深入探讨,都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要求。
案例3:大班“复习大于、小于、等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符号“>”、“<”、“=”,让幼儿回忆这些符号是什么,说说符号的外在特征。随后,通过比较黑板画3个苹果与4个苹果、6条鱼与7棵树、3面红旗与4个太阳、3朵蘑菇与5只鸭子、4面红旗与4面红旗,让幼儿理解并运用符号。最后,板书小学常见的数学习题,要求幼儿填写符号。
案例中将小学课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放在幼儿园大班来进行,反映了当前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小学化的趋势。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科知识特点等出发,选取具有启蒙性、生活化、可探索性以及系统性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知识对处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讲,不具有发展意义。教师人为的“拔高”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将幼儿喜欢或接触较多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但这并不能消除数学教学中重“知识性”轻“生活化”的嫌疑。
(四)教学方法适用不当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案例4:大班“5的分解和组成”。教师用5个雪花片玩具,分别让幼儿分成2和3、1和4、3和2、4和1,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以幼儿朗读这几种分解式(费时6分半钟)结束了5的分解学习。同样以这5个雪花片为教具,教师通过演示左右手分别有1个和4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2个和3个雪花片,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以教师板书组成式子并要求幼儿朗读练习。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分分合合”练习(练习不是5的组合,而是3和4的组合)。练习完成后,布置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此次数学活动结束。
案例4呈现了当前农村数学教学中的部分现实:单纯讲解演示,忽视了幼儿探究欲望,教学中更多的讲授,更少的操作与游戏介入;广泛采用运用于小学的习题式练习法,且所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5]尤其是在学前数学教育中,利用操作、游戏等方法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理解。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具严重缺位,幼儿没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习数学知识。为了弥补演示之后的时间空白,很多教师不得不将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任意填充,这样看起来做到数学内容的内在整合,但是对幼儿来讲,既没有理解新知识,也没有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无效。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行为及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5:学前班“比大小”。这是一次数学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次数一共出现了10次。其中,同伴以掌声对个体幼儿进行行为评价有2次,其余均为教师的言语评价,在语言上表现为“真聪明”、“太聪明”、“好聪明”,期间也有实物图片“乖娃娃”作为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幼儿,但最后却是每个幼儿都有“乖娃娃”。
案例呈现了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表现:行为评价较少,言语评价较多;言语评价词语贫乏,具有固定性特点;以“聪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笼统,表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情感投入较少;较多关注群体幼儿表现,较少关注个别幼儿发展;评价主体与评价实物不对称,存在评价偏见。
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准确判断、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非正式评价”为主。该案例中教师以“聪明”与否作为其言语评价的关键词,简单的实物“乖娃娃”成为了“秀场”的配角,评价最终在混乱与纷杂中越来越单薄。
二、促进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引导的教育,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能促进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教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目标——幼儿园数学为什么教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数学知识能否与其他的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知识中有哪些知识可以与幼儿“现场”——农村直接或间接产生联系。如“认识数字”知识,可以随着农村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幼儿熟识的语言、科学等知识有直接关联。其次,关注幼儿年龄与认知经验的差异。幼儿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同,对同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有了差异。如“分类”知识,小班幼儿只能进行具体概念水平的分类,如物体名称、特征等,而大班幼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最后,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二)慎选教学内容——幼儿园数学应该教什么
幼儿数学学习内容涵盖了集合概念、数概念、时间与空间概念等。每一种概念的获得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农村幼儿教师应从理解数学概念开始数学教学。首先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师要做到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理解,要分析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如何将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能结合农村或家庭事务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发展幼儿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理解数学概念的广度与整合,数学概念与人文、自然、科学等概念融合;数学概念自身也会有关联,如集合是数概念的基础。因此农村幼儿园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处理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村特定场景的关系,将数学概念与幼儿生活进行整合,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三)优选教学方法——幼儿园数学怎样教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方法的优选,是教师选择在规定时间内(或是在最少的必要时间内)能够取得现有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班级特点等等)最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能利用恰当的“操作性”材料,能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能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农村幼儿无时无刻不与自然接触,如沙子、石头、树叶、贝壳、种子、蔬菜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物,进行有趣的层次组合,开展各种游戏,让幼儿探索、思考、动手,从而打破教学方法上单纯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范式,引导幼儿由“被动”的依赖向“主动”探究转变。
(四)细化教学评价——重塑幼儿园数学课堂文化
“非正式教学评价”是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出的经常性行为,这些行为是课堂文化的表现之一。所谓课堂文化通常被视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农村幼儿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课堂文化,既要关注评价的文化含量,也要关注评价的技术含量。评价的文化含量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中言语表达,农村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课堂中的细微变化,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对幼儿进行具体的、形象的评价,用心于细微之处。评价的技术含量涉及到教师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对幼儿数学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幼儿课堂行为不可能完全展现其数学能力的高低,教师应结合幼儿在操作活动、回答问题、作业等多个数学活动环节,对幼儿数学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幼儿帮助,促进每个幼儿数学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3]高博铨.台湾:教师教学准备的内涵.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4]李红英、王喜海.幼儿园教具:从制作到发现.学前教育研究,2006(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