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而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十四行诗《祖国土》就是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本文就其中丰富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祖国土 爱国主义 绝唱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961)是一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其发展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他使十四行诗臻于完美,其形式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第二个阶段以莎士比亚为代表,他的十四行诗由三段四行和两行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 GG;每行诗句10个音节,抑扬格。普希金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他创立的“奥涅金诗节”可分为四组,用的也是抑扬格,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叠韵(CCDD)、环抱韵(EFFE)和连韵(GG)形式。前三段陈述事实,后两行常用来做警句式或哲理式的结论,其押韵形式更为丰富。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的14行诗是抒情的,而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则是叙事的。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采用的基本上是莎士比亚体。这种体式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常常在最后两行诗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祖国土》有的译为《故乡的土》(见《阿赫玛托娃诗选》乌兰汗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也有译成《故土》的。原诗的标题下还有这样两句题词:“世上不流泪的人中间,没人比我们更高傲、更纯粹。1922年。”这两句诗出自诗人1922年创作的《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最后两句。收入本集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l年。老革命京尼·奥辛斯基谈到这本诗集时写道:“阿赫玛托娃歌颂了在战火中诞生的美好事物,她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从饥荒和贫困的枷锁中争来的东西。”[1]P75《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写了诗人对那些在祖国命运危难之际而一走了之的人的鄙视,歌颂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不逃避危难而从容面对的人的高尚,流露了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土》以这两句诗为题词,不难看出诗人在其中所要宣泄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下面我们按本诗“四四四二”的结构形式进行欣赏。
诗的前四句主要强调的是祖国土的平凡,不为人们所重视。诗人每一句都用了否定的词语说明祖国土平凡到人们无视的地步。“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2]P139祖国土太过平常。它不仅值不得人们像宝贝那样“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更值不得诗人们用充满激情的诗篇“为它放声痛哭”(这里的“痛哭”实际上是歌唱);因为它不会给我们本来就充满痛苦的生活再“增添苦楚”;它更不像是上帝许给人类的“天国乐土”,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感受不到伊甸园般无忧无虑的幸福。
第二个四行主要写人们不理解这块平凡的土地的价值,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2]P139俄罗斯大地太辽阔了,太平常了,人们天天与它接触,谁会想到它的价值,更不曾想到拿它进行买卖。人们只是在充满灾难的土地上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忍受着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连天天接触的土地似乎也不存在了。这里,女诗人以沉痛的感情,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土地,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同时也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人们离不开土地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人与生俱来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上帝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女娲造人,其原料都是泥土。而人类也靠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东西维系生命。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而祖国土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它见证了国民生息与繁衍,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国民,是离不开生他养他的祖国土的,但这一切人们都没有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何等的痛心疾首。
第三个四行紧接上四行,写祖国的儿女们因不理解其土地的价值而对其进行无情的践踏。“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2]P139祖国的儿女们竟然把祖国土视为套鞋上沾满的污泥和牙齿间的沙砾。污泥和沙砾两样东西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厌恶的。于是就连靠它维系生存的儿女们对它也是无情的蹂躏践踏,要把它磨成齑粉,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哪怕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熟视无睹,就连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土也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对此,诗人是何等的心碎,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苦楚。
最后两行,表现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2]P139祖国的土地不仅生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甚至我们死后也要投入它的怀抱,和它融为一体。祖国土成了我们最终的归宿地。可见,我们永远也无法和祖国土分开。这是诗人对祖国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诗人对祖国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亲切而且不拘礼节地称祖国土为“自己的土地”。在这句质朴而亲切随意的称呼里,诗人那种对祖国土的深沉赞美之情不觉流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震撼人心的,它将使那些没有认识到祖国土价值而对其任意践踏的人们警醒,从而热爱那片与自己生息与共的祖国土。
以上是就诗歌字面的意思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了解诗人的经历,就更能理解阿赫玛托娃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诗人,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虽有此美誉,但命运多舛。1910年,她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结婚,后因感情问题于1918年离异。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政局动荡,许多作家和诗人都跑到外国去,但阿赫玛托娃却毅然选择留下。她在《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1922)一诗中写道:“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我不能和那种人在一起,/我厌恶他那粗俗的奉承,/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3]P76诗中对那些祖国处于危难时选择离开的人表示了鄙视,并表明自己是不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1921年,古米廖夫因“参与反布尔什维克的阴谋活动”罪被枪毙(1991年平反)。虽然诗人早已与古米廖夫离婚,但她和儿子还是受到牵连。尤其儿子列夫·古米廖夫曾三次入狱,被判死刑、长期流放,直到1956年才获得自由。阿赫玛托娃创作于1935—1941年间的《安魂曲》就是关于自己的命运、自己儿子的命运的作品,当然“也是一部关于整个民族背负十字架的苦难的作品”。她为入狱的儿子而痛哭,这也是千万个因儿子受难的母亲而发出的悲鸣。儿子的命运如此,其第二任丈夫——艺术评论家尼·普宁命运似乎还要糟,他在肃反扩大化中两次入狱,并于1953年死于监牢。不仅如此,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极权专制制度下,阿赫玛托娃本人更是受尽侮辱和摧残。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决议严厉批评两个杂志给阿赫玛托娃和左琴科等作家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指责阿赫玛托娃“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了停滞着的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而不愿同本国人民一起前进的旧日沙龙诗歌的风格,她的诗歌给我国青年教育事业带来损害,因而在苏联文学中是绝不能容忍的……”。之后,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安·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进行了大肆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说女诗人是“奔跑在闺房和礼拜堂之间的发狂的贵妇人”,是“混合着淫声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4]P315。随之阿赫玛托娃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她的作品也无法发表,生活陷于困窘。她只被允许做一些翻译和普希金研究工作,这就是当局对她示以的“宽容”。 “面对这些悲痛连群山也折腰,浩瀚的大海也不再流淌……”“天使齐唱这伟大的时刻,天空在烈焰中熔化。”[5]P245这是俄罗斯生活的悲剧。面对这些灾难、痛苦和当局对自己不公正的对待及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阿赫玛托娃坚强地承受住了。她没有沉沦,没有走上绝路,更没有因此而动摇她对祖国的爱,从早年没有离开灾难深重的俄罗斯大地到斯大林时代受尽磨难,她对祖国的爱痴心不改,相反,这种爱更加深沉、凝重。阿赫玛托娃是普希金的崇拜者和继承者,她以自身的行动和创作实践了普希金“要把心灵的美丽和激情献给祖国”的宗旨。其1956年抒写的《祖国土》就是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
深入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及个体对祖国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应是我们教授这首诗歌的主要目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6]P1739,她是祖先为后人所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对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恋情,不仅崇敬,而且爱惜和誓死捍卫。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和祖国连在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等。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谓“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等充满爱国激情的语句,人们一看就明白他心目中的祖国就是“最美、最母亲的中国”。阿赫玛托娃把祖国称为“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和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情感、命运和记忆永远和祖国相关。因此,对个人而言,祖国不仅生育他、养育他,而且给他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他继承、延续和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祖国尊严,促进祖国繁荣,也因此成了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爱国是一种感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激发这种感情,并付诸行动。今天,让我们把全部心力奉献给祖国伟大的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这就是爱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真理报,1922年7月4日.
[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3.
[3]阿赫玛托娃诗选[M].乌兰汗,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4]辛守魁.20世纪文学泰斗——阿赫玛托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阿赫玛托娃诗选[M].王守仁,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 祖国土 爱国主义 绝唱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961)是一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其发展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他使十四行诗臻于完美,其形式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第二个阶段以莎士比亚为代表,他的十四行诗由三段四行和两行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 GG;每行诗句10个音节,抑扬格。普希金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他创立的“奥涅金诗节”可分为四组,用的也是抑扬格,韵脚分别采用交叉韵(ABAB)、叠韵(CCDD)、环抱韵(EFFE)和连韵(GG)形式。前三段陈述事实,后两行常用来做警句式或哲理式的结论,其押韵形式更为丰富。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的14行诗是抒情的,而普希金的“奥涅金诗节”则是叙事的。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采用的基本上是莎士比亚体。这种体式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常常在最后两行诗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祖国土》有的译为《故乡的土》(见《阿赫玛托娃诗选》乌兰汗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也有译成《故土》的。原诗的标题下还有这样两句题词:“世上不流泪的人中间,没人比我们更高傲、更纯粹。1922年。”这两句诗出自诗人1922年创作的《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最后两句。收入本集的作品,大多创作于192l年。老革命京尼·奥辛斯基谈到这本诗集时写道:“阿赫玛托娃歌颂了在战火中诞生的美好事物,她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从饥荒和贫困的枷锁中争来的东西。”[1]P75《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写了诗人对那些在祖国命运危难之际而一走了之的人的鄙视,歌颂了包括诗人在内的不逃避危难而从容面对的人的高尚,流露了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土》以这两句诗为题词,不难看出诗人在其中所要宣泄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下面我们按本诗“四四四二”的结构形式进行欣赏。
诗的前四句主要强调的是祖国土的平凡,不为人们所重视。诗人每一句都用了否定的词语说明祖国土平凡到人们无视的地步。“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2]P139祖国土太过平常。它不仅值不得人们像宝贝那样“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更值不得诗人们用充满激情的诗篇“为它放声痛哭”(这里的“痛哭”实际上是歌唱);因为它不会给我们本来就充满痛苦的生活再“增添苦楚”;它更不像是上帝许给人类的“天国乐土”,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感受不到伊甸园般无忧无虑的幸福。
第二个四行主要写人们不理解这块平凡的土地的价值,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2]P139俄罗斯大地太辽阔了,太平常了,人们天天与它接触,谁会想到它的价值,更不曾想到拿它进行买卖。人们只是在充满灾难的土地上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忍受着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人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连天天接触的土地似乎也不存在了。这里,女诗人以沉痛的感情,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土地,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同时也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人们离不开土地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人与生俱来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上帝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女娲造人,其原料都是泥土。而人类也靠土地上所生长出来的东西维系生命。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而祖国土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它见证了国民生息与繁衍,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国民,是离不开生他养他的祖国土的,但这一切人们都没有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何等的痛心疾首。
第三个四行紧接上四行,写祖国的儿女们因不理解其土地的价值而对其进行无情的践踏。“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2]P139祖国的儿女们竟然把祖国土视为套鞋上沾满的污泥和牙齿间的沙砾。污泥和沙砾两样东西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厌恶的。于是就连靠它维系生存的儿女们对它也是无情的蹂躏践踏,要把它磨成齑粉,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人们往往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哪怕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也熟视无睹,就连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土也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对此,诗人是何等的心碎,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苦楚。
最后两行,表现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2]P139祖国的土地不仅生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甚至我们死后也要投入它的怀抱,和它融为一体。祖国土成了我们最终的归宿地。可见,我们永远也无法和祖国土分开。这是诗人对祖国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诗人对祖国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亲切而且不拘礼节地称祖国土为“自己的土地”。在这句质朴而亲切随意的称呼里,诗人那种对祖国土的深沉赞美之情不觉流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震撼人心的,它将使那些没有认识到祖国土价值而对其任意践踏的人们警醒,从而热爱那片与自己生息与共的祖国土。
以上是就诗歌字面的意思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了解诗人的经历,就更能理解阿赫玛托娃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诗人,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虽有此美誉,但命运多舛。1910年,她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结婚,后因感情问题于1918年离异。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政局动荡,许多作家和诗人都跑到外国去,但阿赫玛托娃却毅然选择留下。她在《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1922)一诗中写道:“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我不能和那种人在一起,/我厌恶他那粗俗的奉承,/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3]P76诗中对那些祖国处于危难时选择离开的人表示了鄙视,并表明自己是不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的。1921年,古米廖夫因“参与反布尔什维克的阴谋活动”罪被枪毙(1991年平反)。虽然诗人早已与古米廖夫离婚,但她和儿子还是受到牵连。尤其儿子列夫·古米廖夫曾三次入狱,被判死刑、长期流放,直到1956年才获得自由。阿赫玛托娃创作于1935—1941年间的《安魂曲》就是关于自己的命运、自己儿子的命运的作品,当然“也是一部关于整个民族背负十字架的苦难的作品”。她为入狱的儿子而痛哭,这也是千万个因儿子受难的母亲而发出的悲鸣。儿子的命运如此,其第二任丈夫——艺术评论家尼·普宁命运似乎还要糟,他在肃反扩大化中两次入狱,并于1953年死于监牢。不仅如此,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极权专制制度下,阿赫玛托娃本人更是受尽侮辱和摧残。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决议严厉批评两个杂志给阿赫玛托娃和左琴科等作家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指责阿赫玛托娃“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了停滞着的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而不愿同本国人民一起前进的旧日沙龙诗歌的风格,她的诗歌给我国青年教育事业带来损害,因而在苏联文学中是绝不能容忍的……”。之后,当时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安·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进行了大肆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说女诗人是“奔跑在闺房和礼拜堂之间的发狂的贵妇人”,是“混合着淫声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4]P315。随之阿赫玛托娃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她的作品也无法发表,生活陷于困窘。她只被允许做一些翻译和普希金研究工作,这就是当局对她示以的“宽容”。 “面对这些悲痛连群山也折腰,浩瀚的大海也不再流淌……”“天使齐唱这伟大的时刻,天空在烈焰中熔化。”[5]P245这是俄罗斯生活的悲剧。面对这些灾难、痛苦和当局对自己不公正的对待及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阿赫玛托娃坚强地承受住了。她没有沉沦,没有走上绝路,更没有因此而动摇她对祖国的爱,从早年没有离开灾难深重的俄罗斯大地到斯大林时代受尽磨难,她对祖国的爱痴心不改,相反,这种爱更加深沉、凝重。阿赫玛托娃是普希金的崇拜者和继承者,她以自身的行动和创作实践了普希金“要把心灵的美丽和激情献给祖国”的宗旨。其1956年抒写的《祖国土》就是一首洋溢着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绝唱。
深入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及个体对祖国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应是我们教授这首诗歌的主要目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6]P1739,她是祖先为后人所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对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恋情,不仅崇敬,而且爱惜和誓死捍卫。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和祖国连在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等。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谓“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等充满爱国激情的语句,人们一看就明白他心目中的祖国就是“最美、最母亲的中国”。阿赫玛托娃把祖国称为“自己的土地”,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和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情感、命运和记忆永远和祖国相关。因此,对个人而言,祖国不仅生育他、养育他,而且给他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他继承、延续和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祖国尊严,促进祖国繁荣,也因此成了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爱国是一种感情,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内容,激发这种感情,并付诸行动。今天,让我们把全部心力奉献给祖国伟大的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这就是爱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真理报,1922年7月4日.
[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十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3.
[3]阿赫玛托娃诗选[M].乌兰汗,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4]辛守魁.20世纪文学泰斗——阿赫玛托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阿赫玛托娃诗选[M].王守仁,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