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抽样,采用了青少年疏离感量表、自尊调查表与青少年社会自我量表(ASSC)调查了重庆三所高职院校466人,结果发现影响高职生疏离感的因素包括其所在年级、性别、是否独子、教养方式、自尊水平、社会自我发展水平等,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对策:正确教养方式的选择,塑造高职生的健康人格、加强与男生的沟通、提高其自尊水平、调整认知方式,发展社会自我等。
【关键词】高职生;疏离感;影响因素;对策
“疏离感(Alienation)”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异化、外化、脱离)和“Alienare”(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已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美国的阿瑟·S·雷伯编著的《心理学词典》把“Alienation”译为(情感上的)疏远,自我疏远;在我国,“Alienation”被译为“疏离感”。近些年,国内外已有多人对疏离感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对象涉及青少年,包括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等[1][2][3][4][5][6][7][8][9]。随着近些年对高职生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纵观这些年疏离感的研究,对大学生研究的很多,但具体到高职生就几乎没有,虽然高职生也属于大学生,但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仍然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故而,作者在此以重庆高职生作为对象,对其疏离感情况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对今后高职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中选取有效被试466人,其中大一193人,大二180人,大三93人;男生181人,女生285人。
本研究采用的是杨东老师编制的青少年疏离感量表、自尊调查表(简称SEI)与赵丽霞编制青少年社会自我量表(ASSC)
采用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测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重庆高职学生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如下:
(1)年级
研究表明,重庆高职生疏离感整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自我疏离感上差异极显著(P<0.001),高职大二年级学生疏离感最强,其次是大三,最后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大一新生为何疏离感最低,可能源于其刚进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到了大二,重庆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2+1”,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单位实习,故而,高职二年级学生就会考虑大三年级在哪个单位实习,此时,他们就比普通大学的大学生更早地咸知到了社会竞争的压力,但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发展并不平衡,当其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远远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时,他们往往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不能悦纳自己,嫌恶自己,从而使自我疏离感增强。到了高职三年级,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被动地去适应未来,而是自己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积极参加各种求职训练等活动,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来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渐渐地适应了社会生活,适应了社会竞争,故而其自信心有所提高,导致其自我疏离感下降。
(2)性别
从性别差异来看,整体上重庆高职生疏离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孤独感和亲人疏离感及人际疏离感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的期待差异和性别角色心理。社会上对男生要有事业要求比女生更甚,故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男生更喜因为共同做事而走到一起,而女生更喜因为感情分享而在一起,但在学校里找到一个可以和自己有共同事业爱好的同伴并不容易;此外,社会要求男生比女生应更加坚强,更加有能力处理各项事务,所以在遇到一些事件或困难时,男生比女生更加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即便是家人,因此,导致男生更加孤独和亲人疏离感及人际疏离感更强。
(3)是否独子
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疼爱,依赖性较强,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到大学后,在陌生的环境里,缺少了父母的照顾,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所以,易产生较高的人际疏离感。
(4)不同的教养方式
从教养方式来看,整体上重庆高职生疏离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亲人疏离感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均表现为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强,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子女的很多行为与思想会模仿其父母,尤其模仿父母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放任型的,那么意味着其与自己的子女的沟通基本是没有的或不良的,子女没有从父母与自己的沟通中习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故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的心理健康等受损,故而会导致其疏离感增强,而且其亲人疏离感最强。2)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且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子女的自信心与心尊感都得以良好发展,故而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所以其疏离感最弱。
(5)自尊
调查发现,自尊对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的主效应有极其显著性差异,高自尊疏离感低,低自尊疏离感高。这是因为大学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当有些大学生的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现出某些不足,或者不能把理想我和现实我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尊水平下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产生较高的社会和人际疏离感;另外,也有一些高职生因为自己考入了职业学院,从而否定自己或破罐破摔,产生自卑心理,看不起自己,觉得抬不起头来,也会产生高的疏离感。
(6)社会自我
高职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即其社会自我水平有多高,影响其疏离感。高职生的人际自我如何,即与同学的关系、老师的关系、长辈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其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等符合社会要求,社会自我高则疏离感较低。因为如果其拥有良好的社会自我则说明其人际关系等很不错,其社会角色认知也很完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高职生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来自各方面有关自己的反馈信息,认识到自我能力与现实的差距,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来适应身边的环境,就可以降低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的程度。
三、教育启示及对策
疏离感是个体精神、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各种负向情感,疏离感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避免和削减疏离感,我们认为,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1)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对策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高职二年级学生的疏离感最高,高职一、三年级有所降低。所以,我们应该针对高职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误区,尤其对于高职二年级的学生要更加关注,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
(2)加强与男生的沟通与交流
性别会影响疏离感,男生疏离感更甚,故而在今后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更要关注与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及时宣泄心中的压力,同时,在宣泄压力的过程中与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3)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影响疏离感,教养方式按照“规则——爱”划分为四种类型:有爱有规则为民主型,有爱无规则是溺爱型,无爱有规则是专制型,无爱无规则是放任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强,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弱。教养方式与人格的塑造有关,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养育的孩子大多具有情绪稳定成熟、自律谨严、沉着自信的特点,而汤毅晖等[10]的研究发现,疏离感低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具有情绪激动、缺乏自信、抑郁等人格特点,而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往往这样。这就提醒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采取的是何种方式更好,同时也提醒学生家长其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不同的自尊水平会影响高职生的疏离,自尊感越强,其疏离感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教育和引导低自尊感的学生增强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评价,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我,接受自我,尊重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好坏,成功或失败,要平静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并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提高自尊感。
(5)调整对社会自我的认识
社会自我的高低会影响到疏离感,因此,引导高职生积极地看待自我,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自我形象与观念,有利于降低疏离感。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克服人际偏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正确地利用良好的认知方式、正性的认知方式来对看待自己的社会自我。
(6)增强高职生的适应能力
高职学生经历着一系列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由家庭到学校),生活能力的考验(由依赖到独立),人际关系的调试(由中心人物到普通一员),学习竞争的压力(由得心应手到忙于应付),半学习半实践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紧迫(就业时人们对高职生的轻视)等等,这都使高职生感到个体的适应任务很艰巨,因此三年的高职生活似乎每时每刻都有压力,都必须时刻准备去适应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这过程中,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等负面情绪就随之产生,因此需要增强高职生的适应能力,减少疏离感的出现。
具体来说,要引导其对社会的现状、未来有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并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与社会协调一致,包括调整和提高个人的社会认同感、社会参与性和社会接纳性,使之在社会环境方面适应,以避免产生过高的社会疏离感。要引导高职生在交往中不断地克服自身中的消极方面,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让其能够和其他人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能够分析和识别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争取消除人际交往冲突的潜在根源,并积极调整双方的情感,以适应交往的心理状态,使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让其在人际环境方面适应,以避免和削减人际疏离感的产生。
参考文献
[1]Mau,R.Y.Student alienation in a school context[J].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2,42(11).
[2]AlexanderM,Sidorkin.In The Event of Learning:Alienation and Partigipative Thinking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Theory,2004,54(3).
[3]Damanjit Sandhu,Suninder Tung.Contribution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Towards Adolescents’Alien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4(1).
[4]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0.
[5]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34(4).
[6]李艳华.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7]杨东,吴晓蓉.构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及其理论验证[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
[8]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09(12).
[9]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10]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青年基金。
课题来源: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课题名称:《重庆高职学生疏离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09yjkt002)。
作者简介:苏红(1976—),山西长治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高职生;疏离感;影响因素;对策
“疏离感(Alienation)”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异化、外化、脱离)和“Alienare”(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已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美国的阿瑟·S·雷伯编著的《心理学词典》把“Alienation”译为(情感上的)疏远,自我疏远;在我国,“Alienation”被译为“疏离感”。近些年,国内外已有多人对疏离感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对象涉及青少年,包括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等[1][2][3][4][5][6][7][8][9]。随着近些年对高职生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纵观这些年疏离感的研究,对大学生研究的很多,但具体到高职生就几乎没有,虽然高职生也属于大学生,但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仍然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故而,作者在此以重庆高职生作为对象,对其疏离感情况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对今后高职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中选取有效被试466人,其中大一193人,大二180人,大三93人;男生181人,女生285人。
本研究采用的是杨东老师编制的青少年疏离感量表、自尊调查表(简称SEI)与赵丽霞编制青少年社会自我量表(ASSC)
采用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测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重庆高职学生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如下:
(1)年级
研究表明,重庆高职生疏离感整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自我疏离感上差异极显著(P<0.001),高职大二年级学生疏离感最强,其次是大三,最后是大一年级的学生。大一新生为何疏离感最低,可能源于其刚进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到了大二,重庆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2+1”,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单位实习,故而,高职二年级学生就会考虑大三年级在哪个单位实习,此时,他们就比普通大学的大学生更早地咸知到了社会竞争的压力,但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发展并不平衡,当其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远远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时,他们往往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不能悦纳自己,嫌恶自己,从而使自我疏离感增强。到了高职三年级,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被动地去适应未来,而是自己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积极参加各种求职训练等活动,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来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渐渐地适应了社会生活,适应了社会竞争,故而其自信心有所提高,导致其自我疏离感下降。
(2)性别
从性别差异来看,整体上重庆高职生疏离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孤独感和亲人疏离感及人际疏离感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的期待差异和性别角色心理。社会上对男生要有事业要求比女生更甚,故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男生更喜因为共同做事而走到一起,而女生更喜因为感情分享而在一起,但在学校里找到一个可以和自己有共同事业爱好的同伴并不容易;此外,社会要求男生比女生应更加坚强,更加有能力处理各项事务,所以在遇到一些事件或困难时,男生比女生更加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即便是家人,因此,导致男生更加孤独和亲人疏离感及人际疏离感更强。
(3)是否独子
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疼爱,依赖性较强,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到大学后,在陌生的环境里,缺少了父母的照顾,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所以,易产生较高的人际疏离感。
(4)不同的教养方式
从教养方式来看,整体上重庆高职生疏离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亲人疏离感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均表现为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强,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子女的很多行为与思想会模仿其父母,尤其模仿父母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放任型的,那么意味着其与自己的子女的沟通基本是没有的或不良的,子女没有从父母与自己的沟通中习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故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的心理健康等受损,故而会导致其疏离感增强,而且其亲人疏离感最强。2)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且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子女的自信心与心尊感都得以良好发展,故而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所以其疏离感最弱。
(5)自尊
调查发现,自尊对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的主效应有极其显著性差异,高自尊疏离感低,低自尊疏离感高。这是因为大学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当有些大学生的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现出某些不足,或者不能把理想我和现实我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尊水平下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产生较高的社会和人际疏离感;另外,也有一些高职生因为自己考入了职业学院,从而否定自己或破罐破摔,产生自卑心理,看不起自己,觉得抬不起头来,也会产生高的疏离感。
(6)社会自我
高职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即其社会自我水平有多高,影响其疏离感。高职生的人际自我如何,即与同学的关系、老师的关系、长辈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其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等符合社会要求,社会自我高则疏离感较低。因为如果其拥有良好的社会自我则说明其人际关系等很不错,其社会角色认知也很完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高职生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来自各方面有关自己的反馈信息,认识到自我能力与现实的差距,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来适应身边的环境,就可以降低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的程度。
三、教育启示及对策
疏离感是个体精神、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各种负向情感,疏离感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避免和削减疏离感,我们认为,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1)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对策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高职二年级学生的疏离感最高,高职一、三年级有所降低。所以,我们应该针对高职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误区,尤其对于高职二年级的学生要更加关注,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
(2)加强与男生的沟通与交流
性别会影响疏离感,男生疏离感更甚,故而在今后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更要关注与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及时宣泄心中的压力,同时,在宣泄压力的过程中与家长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3)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影响疏离感,教养方式按照“规则——爱”划分为四种类型:有爱有规则为民主型,有爱无规则是溺爱型,无爱有规则是专制型,无爱无规则是放任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强,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高职生疏离感最弱。教养方式与人格的塑造有关,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养育的孩子大多具有情绪稳定成熟、自律谨严、沉着自信的特点,而汤毅晖等[10]的研究发现,疏离感低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具有情绪激动、缺乏自信、抑郁等人格特点,而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往往这样。这就提醒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采取的是何种方式更好,同时也提醒学生家长其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不同的自尊水平会影响高职生的疏离,自尊感越强,其疏离感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教育和引导低自尊感的学生增强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评价,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我,接受自我,尊重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好坏,成功或失败,要平静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并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提高自尊感。
(5)调整对社会自我的认识
社会自我的高低会影响到疏离感,因此,引导高职生积极地看待自我,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自我形象与观念,有利于降低疏离感。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克服人际偏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正确地利用良好的认知方式、正性的认知方式来对看待自己的社会自我。
(6)增强高职生的适应能力
高职学生经历着一系列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由家庭到学校),生活能力的考验(由依赖到独立),人际关系的调试(由中心人物到普通一员),学习竞争的压力(由得心应手到忙于应付),半学习半实践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紧迫(就业时人们对高职生的轻视)等等,这都使高职生感到个体的适应任务很艰巨,因此三年的高职生活似乎每时每刻都有压力,都必须时刻准备去适应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这过程中,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等负面情绪就随之产生,因此需要增强高职生的适应能力,减少疏离感的出现。
具体来说,要引导其对社会的现状、未来有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并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与社会协调一致,包括调整和提高个人的社会认同感、社会参与性和社会接纳性,使之在社会环境方面适应,以避免产生过高的社会疏离感。要引导高职生在交往中不断地克服自身中的消极方面,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让其能够和其他人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能够分析和识别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争取消除人际交往冲突的潜在根源,并积极调整双方的情感,以适应交往的心理状态,使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让其在人际环境方面适应,以避免和削减人际疏离感的产生。
参考文献
[1]Mau,R.Y.Student alienation in a school context[J].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2,42(11).
[2]AlexanderM,Sidorkin.In The Event of Learning:Alienation and Partigipative Thinking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Theory,2004,54(3).
[3]Damanjit Sandhu,Suninder Tung.Contribution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Towards Adolescents’Alien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4(1).
[4]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0.
[5]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34(4).
[6]李艳华.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7]杨东,吴晓蓉.构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及其理论验证[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
[8]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09(12).
[9]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10]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青年基金。
课题来源: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课题名称:《重庆高职学生疏离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09yjkt002)。
作者简介:苏红(1976—),山西长治人,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