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满族音乐生存环境的变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满族人现今遍布于全国的每一个城市,但尤以黑龙江最为众多,由此可见黑龙江是满族主要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聚居地经过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同以往,这期间满族音乐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生存状况的接连变迁,满族音乐也在寻求着变革。本文通过对满族人民生存环境的深入分析,从中寻找支撑满族音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迁之路,来阐述满族音乐生存环境的变迁及多环境变迁下满族音乐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艺术 满族 艺术风格 多元文化 变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满族人民自古就生活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白山黑水见证了满族的崛起,也见证了满族音乐的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满族人民与其音乐的变迁历程。至17世纪中叶,满族人民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其生活稳定、安逸。满族先民当时生活的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封闭,满族先民与周围兄弟民族的相处非常和谐,与其共同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创造了北方游牧渔猎的传统文化。1644年,满族八旗入关后,满族人民大量向关内进行了迁徙,与当地的汉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满族是一个精于歌舞善于骑射的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在漫长的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满族人民一直继承和发扬着本民族的传统与信仰,时至今日,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满族人民也在与时俱进中寻求着变革,这种改变让满族人民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经济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化大环境中生存的满族音乐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满族音乐所依赖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了满族音乐文化的变迁,古老的满族音乐文化有些已经绝迹,存留下来的满族音乐文化正在逐步朝着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互相融合,与现代文明共同进步的方向而发展。
  一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满族音乐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过去满族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满族人民正渐渐步入现代化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种植业、旅游业以及商业正在形成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满族的音乐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给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文化的功能与存在价值也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发生着转移。
  满族音乐文化最先发生变化的是音乐的内容。伴随生产方式的变化,满族音乐逐渐脱离了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模式,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传统的劳动歌曲主题已經发生了转变,由耕地务农的锄间犁下转变成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其次,是歌曲风格的转变,以往那种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能手之歌,逐渐变化为对现代化的生产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之歌。靠双手劳动的农民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下,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往对劳动能手的尊重转变成对科技能手的赞美。显然传统农耕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农民的心理也在歌曲的风格转变里找到了依托。
  旅游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有着满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游、历史人文景观游以及白山黑水的地域游,都成为了满族旅游业逐渐升温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满族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赋予了满族音乐新的依附环境,也让满族音乐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合进了诸多新鲜的元素。
  二 社会制度及文化环境的变迁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建国以前的满族社会制度环境没有过多的改变。传统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还使满族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这时的变迁还不是很清晰,不足以改变满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包括满族萨满祭祀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还具有完整的社会功能。满族的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的重要历史时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中叶,满族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种变迁是一种整体性的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教育体系。一方面推动了满族社会文化知识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与知识普及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在整体上提高了满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满族文化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学校的教育,对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的漠视也导致了民族文化元素的丢失。长期以来,教育体制与日常生活的脱节,导致了包括传统民间音乐在内的满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生断裂。这不得不说是非常遗憾并应引起我们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满族音乐文化受到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以汉字音乐为主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影响,使得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极大的冲击与制约。学校对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学唱本民族的歌曲。现代新思想与多媒体所带来的娱乐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发生了重要改变,这也导致学唱民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满族传统音乐文化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变化与价值取向的改变中面临着重大的变迁。
  三 精神文化环境的变迁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文化在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完成与异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文化在结构与内涵方面都发生了重要改变。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发展,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其发展特征的文化特征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看满族社会的变迁,如果单单从生产方式的变迁来进行定性就会有失公允,社会的变迁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民族社会文化发生的重大改变,民族文化庞大的研究体系,在这个大的文化内涵中,满族音乐在其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每逢重大节庆日,人民都会举行传统的歌舞形式来欢庆娱乐,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民也会载歌载舞进行生产劳作。遇到婚丧嫁娶,满族人民同样会通过传统的歌舞形式来进行活动。虽然这种方式看来比较简单,但对于满族人民来讲却充满了乐趣,这种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已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与汉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还有文化环境的交融过程中,满族人民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随着电视及音频电子产品的普及,满族人民精神文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影音娱乐对满族精神文化的改变是不容小觑的,社会娱乐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满族音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语言环境的改变,也导致传统满族音乐的传承与传唱发生的断裂。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的传承对维系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共同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满族与汉民及外来人口长期共居一个环境的条件下,满族缺乏了本民族该有的民族语言环境。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满族语言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迁。满语的流失,使得满族文化的民族性与满族文化逐步衰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满族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渐渐失去了兴趣,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满族音乐传承与传唱的民族责任感。
  价值观的改变,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满族音乐传承性的断裂。价值观作为精神世界的上层建筑,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核心组成。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价值观的取向。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变化过程中,满族人传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根本改变。年轻追求时尚,喜欢刺激、崇尚潮流、喜欢时髦,并向往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生活。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导致了当前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满族音乐因其民族性与质朴性而受到年轻人的排斥,他们认为传统的就是落后于时代,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满族音乐在精神文化发生变迁的环境下,不得不退居于流行歌曲、日韩、欧美歌曲之后的尴尬境地。
  四 对多环境变迁下满族音乐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
  1 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发掘、培养新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音乐文化,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满族这个具有特殊民族性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得满族音乐文化从历史、信任及其独具的语言环境进行挖掘,并从这些特质里发掘这个民族所独具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我们应对其原生态音乐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做好对满族原生态音乐的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对能传唱、传播传统满族音乐老艺人的保护,并对其所演唱的民族歌曲与说唱等音乐形式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其次,还应该发掘与发展更多的音乐人才,使其对满族传统音乐进行传承与发扬。使满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后继有人。政府与文化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可多采取利用满族音乐发展的歌唱比赛与民俗活动。对于满族聚居地还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政府也要给以一定的投资,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激发本民族人民的歌唱热情。总而言之,我們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满族本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完善,从文化保护的根源抓起,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这是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2 学校教育作为学习和传播的有益补充
  满族音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需要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有效手段加以完成的。在满族聚居的学校设置少数民族音乐课,把满族音乐列入教学范围。让学生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学习与演唱是对本民族音乐进行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措施。学校可以聘请有效的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演唱本民族的传统歌曲。学校还应该加强满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通过对本民族歌曲与语言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满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领悟到满族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精髓。要让民族音乐走入本土教育的体系,并将满族音乐文化引入到本地区本省的大学校园教育课堂中,使得更具有普及性,让更多的学生对满族的文化与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增强学生保护与发扬满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3 收集满族音乐文化音响资料建立数字资料库
  由于满族的民族特殊性,使满族文化原生态特征非常明显,满族音乐的歌曲与歌词都具有浓烈的民族性。对满族音乐文化民族性与原生态性的重视,是对音乐文化宝库中这部分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尤其重要的是对现存录音或影像的保护与整理工作,这需要各级文化部门进行系统长期的收集,不但要投入人力物力,而且还要加以宣传。在现存的满族音乐材料中,还有一些是未经过翻译的原生态满语歌曲,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去整理和挖掘,会给爱好满族音乐文化的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尤其是民间艺人的影像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只有将这些原生态的满族音乐文化进行整理,并且在将来建立起满族音乐文化的博物馆进行展览,才能让满族音乐文化的传统魅力得以继承和流传。
  满族音乐文化目前的存在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因素发生的改变与变迁。虽然从目前来看传统满族音乐传承断裂性还比较强,但我们要积极做好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世界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满族音乐生存环境也在不断的变换过程中。每一种文化的价值都在于其自身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在其生存环境的变迁中保留自身独具的文化个性。
  参考文献:
  [1] 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4] 冯伯阳、石光伟:《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中国音乐》,1998年第4期。
  [5] 赵志忠:《满学论稿》,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 金启媑:《北京的满族文化》,中华书局,2009年版。
  [7] 刘柱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于得智,男,1982—,黑龙江大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器乐,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 对我院产科 1 6年所施行的产科子宫切除术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为 0 .0 72 % ,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占 8
母女同患Turner综合征1例山东省青岛市立医院(266011)王云英周伟徐风森王海燕患者,女,28岁,因生育一畸形儿就诊。在遗传实验室查染色体核型为:45.XO/46.x.r(x)。嘱再次妊娠应做产前诊断。患者于一年后再次妊娠,但拒
宫外孕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已引起人们重视 ,HCG、β -HCGRIA法对宫外孕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早已得到临床认可。 90年代以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CLIA)以其灵敏、稳定、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等
本文系“首届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生殖医学研讨会”大会报告 ,深受与会者欢迎 ,认为报告实用性强 ,对当前辅助生育技术开展有临床指导意义。现征得作者同意 ,本刊将英文原稿及译
本文目的是为了确定非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不同程度蛋白尿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SVD)之间的关系。对象和方法NIDDM患者共1056例,其中来自芬兰东部509例
为了解孕妇感染恶性疟状况及感染后对胎儿的影响,于1998年7-10月在乌干达坎帕拉Nsambya医院对孕妇进行了横断面研究。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regnant women at Nsam
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经历数次变革,由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演变。面对潜力巨大的二三级乃至四五级市场,厂家和经销商都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新一轮渠道扩张开始了。1978年以前计划
<正> 1985年8月,榆社县城关村民在县城东北三角坪取土烧砖时,发现1件青铜剑,后交县博物馆收藏。此剑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通长45.2、身长36.2、首径3厘米(图一、二)。剑身后半
进出儿子家那个单元,楼道里迎接和欢送我的都是悠扬的琴声。单元偶尔安静的时候我总感到周围缺少了点什么。和其他人谈及这种感觉,人们都有同感。家住一楼的彤彤,早就考完古
为研究G蛋白变化与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关系,本文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了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G蛋白(Gα0)mRNA水平及其在肺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