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以鉴赏类为主,旨在增加学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但是,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时,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鉴赏类居多。
由于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感兴趣、走神的情况。美术科目作为副科,本身课时量有限,当课程内容在吸引不了学生兴趣时,学生的“心”也就不到位了。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实践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不是单一的实践,不是脱离课堂主线的实践,是要把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结合,才能到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顶峰,才是真正体现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
一、在农村中学里,时间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课业多,课余时间少,学校条件有限一些原因,是影响课程成长发展的绊脚石。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美术课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的理念并不是很乐观。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认可,以及艺术老师的相互配合。越是在低年级美术课中更要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实践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高中美术课程绘画之雕塑系列:《现实与理想的相结合之外国雕塑撷英》,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等异国地区作品的同时,可以尝试用一个课时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泥做简单的浮雕。文中的雕塑作品缤纷复杂,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漫形象,这样下来,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找到课本中内容与实践内容的共同之处,探究学习,创设情境,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想象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它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而这其中创造能力的产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教师为学生种下实践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将来必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新课改中要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当我们问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独立的人创造的,是有独立思维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教师不光要教会学生怎样做的步骤,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制作一个有个性的铅笔头。在发散思路上,要求学生们想象它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又还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装饰品来,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二、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各有不同了。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靠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那么,实践在这个时候不可或缺,动手与动脑,相互渗透,抓住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内容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相结合,掺杂一些师生互动讨论课,手工课,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做到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三、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那么一堂美术课就真正的没有达到任何学习意义了。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所以就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不是只有中学美术课才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中一样。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对课程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泥塑造型、绘画等动手能力。
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学生的艺术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已经相对小学中学时期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身心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激发,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演奏和描绘。
艺术课正走在慢慢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副科,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高中美术课不能仅仅存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那么,学校与老师的重视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认知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相互结合,才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主编: 赵英水, 米海峰.
[2]《美术鉴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由于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感兴趣、走神的情况。美术科目作为副科,本身课时量有限,当课程内容在吸引不了学生兴趣时,学生的“心”也就不到位了。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实践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不是单一的实践,不是脱离课堂主线的实践,是要把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结合,才能到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顶峰,才是真正体现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
一、在农村中学里,时间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课业多,课余时间少,学校条件有限一些原因,是影响课程成长发展的绊脚石。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美术课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的理念并不是很乐观。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认可,以及艺术老师的相互配合。越是在低年级美术课中更要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实践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高中美术课程绘画之雕塑系列:《现实与理想的相结合之外国雕塑撷英》,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等异国地区作品的同时,可以尝试用一个课时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泥做简单的浮雕。文中的雕塑作品缤纷复杂,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漫形象,这样下来,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找到课本中内容与实践内容的共同之处,探究学习,创设情境,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想象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它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而这其中创造能力的产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教师为学生种下实践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将来必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新课改中要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当我们问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独立的人创造的,是有独立思维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教师不光要教会学生怎样做的步骤,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制作一个有个性的铅笔头。在发散思路上,要求学生们想象它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又还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装饰品来,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二、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各有不同了。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靠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那么,实践在这个时候不可或缺,动手与动脑,相互渗透,抓住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内容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相结合,掺杂一些师生互动讨论课,手工课,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做到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三、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那么一堂美术课就真正的没有达到任何学习意义了。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所以就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不是只有中学美术课才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中一样。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对课程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泥塑造型、绘画等动手能力。
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学生的艺术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已经相对小学中学时期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身心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激发,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演奏和描绘。
艺术课正走在慢慢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副科,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高中美术课不能仅仅存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那么,学校与老师的重视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认知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相互结合,才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主编: 赵英水, 米海峰.
[2]《美术鉴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