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将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体育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它强调: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等认知理论观点。因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进行分析和构造,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让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
1.学生中心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给学生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将知识“外化”);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忠于教材和忠于学生的一致性。实施这条原则,第一要因人制宜。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学校和班级,设计的起点和步幅应该不同;另一方面,要把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第二,要注意因材制宜。不同内容的教材,学生接受的方式不同。起始内容的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应提供比较充分的直观背景材料,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师生共同归纳以使学生抓住要领。与以往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联系比较紧的内容,学生己具备了自行认知这些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时可按自学或探究的方式构思。
2.情境活动原则
“情境”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最大限度的把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最终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是要求学生在这一环境下动脑、动口、动手,也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学生的任务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再发现”。例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案例“抗洪抢险”中通过录音机的音响效果,模拟“暴风雨声、叫喊声、呼救声”的惊险场面,创设“抗洪抢险”的情景。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抗洪物资(预先准备的哑铃、铅球等体育器材)传送到“抗洪抢险”的指定地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使他们感受投掷的过程和动作。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会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情意相融原则
所谓“情”指情感、情绪(兴趣、好奇心、参与热情等),这是随情境设计随时变动的因素:“意”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意念(意志力、毅力、自信心等),这是以往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个性心理品质,相对比较稳定。情意相融即是指要用特殊的设计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要以“情”的激发去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用贴近学生生活和日常经验的实例设计教学,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身边发生的体育赛事等等。
4.协作会话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观点、理论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是常见的两种协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通过协作会话,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例如“合作跑”案例,就是一种技能共享性的集体合作学习。
5.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与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其目的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6.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的原则
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体育中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如传统的媒体和资料以及各种计算机软件、教师自制的课件等等。尤其是网上资源,非常丰富。但必须明确,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不仅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且用于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如在学习“武术基本功及套路”这样的课节中,按照教材上泛泛地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学生会感到空洞,若组织学生自己从电视或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或角色扮演,印发或播放一些真实的材料、影音文件,既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武术的基本步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建构。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并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课题。相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言,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对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积极的设想。在建构主义体育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设计的重点更注重如何通过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教学过程既是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并利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将知识“外化”,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p25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体育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它强调:人类知识不是纯客观的;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等认知理论观点。因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评价”等进行分析和构造,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让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
1.学生中心原则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给学生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将知识“外化”);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忠于教材和忠于学生的一致性。实施这条原则,第一要因人制宜。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学校和班级,设计的起点和步幅应该不同;另一方面,要把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第二,要注意因材制宜。不同内容的教材,学生接受的方式不同。起始内容的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应提供比较充分的直观背景材料,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师生共同归纳以使学生抓住要领。与以往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联系比较紧的内容,学生己具备了自行认知这些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时可按自学或探究的方式构思。
2.情境活动原则
“情境”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最大限度的把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最终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是要求学生在这一环境下动脑、动口、动手,也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学生的任务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再发现”。例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案例“抗洪抢险”中通过录音机的音响效果,模拟“暴风雨声、叫喊声、呼救声”的惊险场面,创设“抗洪抢险”的情景。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抗洪物资(预先准备的哑铃、铅球等体育器材)传送到“抗洪抢险”的指定地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使他们感受投掷的过程和动作。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会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情意相融原则
所谓“情”指情感、情绪(兴趣、好奇心、参与热情等),这是随情境设计随时变动的因素:“意”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意念(意志力、毅力、自信心等),这是以往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个性心理品质,相对比较稳定。情意相融即是指要用特殊的设计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要以“情”的激发去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用贴近学生生活和日常经验的实例设计教学,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身边发生的体育赛事等等。
4.协作会话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观点、理论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是常见的两种协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通过协作会话,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例如“合作跑”案例,就是一种技能共享性的集体合作学习。
5.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与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其目的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6.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的原则
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体育中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如传统的媒体和资料以及各种计算机软件、教师自制的课件等等。尤其是网上资源,非常丰富。但必须明确,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不仅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且用于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如在学习“武术基本功及套路”这样的课节中,按照教材上泛泛地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学生会感到空洞,若组织学生自己从电视或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或角色扮演,印发或播放一些真实的材料、影音文件,既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武术的基本步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建构。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并有着广阔研究前景的课题。相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言,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对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积极的设想。在建构主义体育教学方法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设计的重点更注重如何通过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教学过程既是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挖掘的过程。并利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将知识“外化”,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p25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