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在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中提升水稻产量的技术措施,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9-0383-01
1.提升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
1.1 培育优良品种
在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之中使用经过优化的水稻品种,可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之下作到更高的产量,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可以大量推广高产的水稻品种,使用经过优化的水稻生产处理手段,对生产土壤和种植方式进行优化,确保产量的提升。同时,在育种过程之中,农业从业人员可以使用微生物来促进育种过程。微生物菌群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土壤之中固定的无效矿物质得到释放,加速土壤之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元素磷、钙、钾等的吸收,改善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营养吸收过程,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之中还可以使土壤之中的迟效养分速效化,增强植物对肥料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可以有效地起到农作物增产的作用,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
1.2 肥料使用合理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之中,由于新稻种的出现,我国的水稻产量急剧增加。极高的农作物产量对生产过程之中的肥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肥料是农作物产量增加和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近些年来由于化肥的使用,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有了近乎翻倍的提高。但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给我国的土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只有保证耕地质量和耕地的数量,才能维持人民的温饱。耕地的质量主要是指耕地之中可以产出的单位面积的粮食数量。在学术上来说,耕地质量主要是由土地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的自身肥力不足。因此,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之中,往往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但是,土地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地之中的有机质大量的下降,由于偏重于氮、磷等成分的化肥使用,使得土地之中的微量元素成分失衡,缺钾土地在我国已占到整体耕地面积的5%以上。我国耕地的退化情况主要表现在土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酸化,黄土沙化等方面。水土流失问题在20世纪中叶就相当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不断加重,使得我国土地的可耕种层逐渐变浅。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厂商将化学废水直接排放到了农田之中,再加上近些年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所大量使用的化肥,使得土壤的化学成分严重失衡,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同时,化学污染的严重泛滥,已经影响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造成了粮食的不断减产,退化的耕地对于环境和粮食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我国的耕地质量,农业科学的研究者开始逐渐推广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在使用之中具有营养长效、对土地无毒效、无污染等特点。在其生产之中还可以节约能源的使用,可以较好地弥补化学肥料的不足。微生物肥料在生产过程之中是以特定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使得农作物获得某种特定营养物质的农业制品,其本身并不含有营养物质,是通过肥料之中的菌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土壤营养条件,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固定空气之中的氮素并参与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养分转化。有益菌类的生长还可以移植土壤之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在使用中起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的目的,
1.3 农业生产机械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人力耕种开始逐渐向机械化耕种转变。因此,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国家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建立农户与农机厂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纽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农机推广部门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推广和宣传体系。因此,基层的推广体系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致使农机推广体系不完善。在当今的农机推广工作之中,待推广的新兴农机往往是由政府部门进行选择,但是,待推广的农业机械不一定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当下需求。农机推广工作因为不通过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来选择推广机械,破坏农业从业者对于农业机械的热情和信任度,给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和推广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未来的农机推广。因此,要想提高农机的宣传和推广效果,推广部门在工作进行之前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足够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机的推广机制和推广类型进行选择。同时,面对市场的需求,推广人员也应该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进行考虑。
1.4 水稻管水保证科学性
科学灌溉是高产稳产和抗旱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插秧至分蘖期:浅水插秧;中深水层缓苗;中水分蘖;分蘖中后期(6月20日~7月5日)田间长势旺、叶色浓绿地块要提早排水烤田,烤到田间开始龟裂、叶色转淡为止,控制无故分蘖和地上1~2节间长度,提高群体质量,促进生育转换;
2)拔节至出穗期:以浅为主.适当晾田,既保证幼穗发育的生理生态需水,又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但必须注意此时期内要保证田间含水量至少在90%以上。满足水稻对水分的旺盛需求进行烤田的田块至拔节期要马上覆水,以免影响幼穗发育;
3)出穗至成熟期:出穗至孔熟期灌浅水;蜡熟至黄熟期以浅为主,适当晾田或短时落干;黄熟至成熟期浅湿结合,前水不见后水;收获前7d左右断水,防止后期断水过早引起早衰。
1.5 病害防治
1)稻瘟病。及时处理病苗、病稻草,以减少菌源;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硅肥;灌水要掌握浅水勤灌,深、浅、湿结合。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以促进稻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稻曲病。稻曲病是常发病害,一般会造成水稻的减产,必须重视防治。a.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在水稻拔节期至齐穗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b.药剂防治:在出穗前7~10d结合纹枯病防治,喷施井冈霉素水剂;
3)纹枯病。纹枯病也是常发病害,一般可减产100~150kg/667m2,必须重视防治。
a.农业防治: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过大,田间郁闭。
b.药剂防治:在7月5日~10日用5%井岡霉素水剂200ml/667m2喷雾或泼浇,7~10d后再用药1次;
4)干尖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主要以种子传病。防治该病应以种子消毒为主,可用17%菌虫清水剂250倍液浸种3昼夜,或用杀虫单252bn咪酰胺5ml浸种35~50kg。
2.结论
在水稻的生产优化过程中,要实行优化营养土旱育大龄壮苗、早耙旋耕为主体的三旱或原茬压耙整地、快速整地集中插秧合理稀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实现无草田、合理促早熟等一整套水稻超高产栽培集成配套技术,并实现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锦荣.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福建稻麦科技,2009(2):51-53.
[2] 孟如海.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北京农业,2013(21):20.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9-0383-01
1.提升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
1.1 培育优良品种
在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之中使用经过优化的水稻品种,可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之下作到更高的产量,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可以大量推广高产的水稻品种,使用经过优化的水稻生产处理手段,对生产土壤和种植方式进行优化,确保产量的提升。同时,在育种过程之中,农业从业人员可以使用微生物来促进育种过程。微生物菌群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土壤之中固定的无效矿物质得到释放,加速土壤之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促进植物根系对无机元素磷、钙、钾等的吸收,改善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营养吸收过程,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之中还可以使土壤之中的迟效养分速效化,增强植物对肥料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可以有效地起到农作物增产的作用,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
1.2 肥料使用合理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之中,由于新稻种的出现,我国的水稻产量急剧增加。极高的农作物产量对生产过程之中的肥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肥料是农作物产量增加和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近些年来由于化肥的使用,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有了近乎翻倍的提高。但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给我国的土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只有保证耕地质量和耕地的数量,才能维持人民的温饱。耕地的质量主要是指耕地之中可以产出的单位面积的粮食数量。在学术上来说,耕地质量主要是由土地质量、健康质量和经济质量三部分组成。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的自身肥力不足。因此,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之中,往往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但是,土地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地之中的有机质大量的下降,由于偏重于氮、磷等成分的化肥使用,使得土地之中的微量元素成分失衡,缺钾土地在我国已占到整体耕地面积的5%以上。我国耕地的退化情况主要表现在土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酸化,黄土沙化等方面。水土流失问题在20世纪中叶就相当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不断加重,使得我国土地的可耕种层逐渐变浅。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厂商将化学废水直接排放到了农田之中,再加上近些年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所大量使用的化肥,使得土壤的化学成分严重失衡,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同时,化学污染的严重泛滥,已经影响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耕地,造成了粮食的不断减产,退化的耕地对于环境和粮食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我国的耕地质量,农业科学的研究者开始逐渐推广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在使用之中具有营养长效、对土地无毒效、无污染等特点。在其生产之中还可以节约能源的使用,可以较好地弥补化学肥料的不足。微生物肥料在生产过程之中是以特定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使得农作物获得某种特定营养物质的农业制品,其本身并不含有营养物质,是通过肥料之中的菌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土壤营养条件,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固定空气之中的氮素并参与作物生长过程之中的养分转化。有益菌类的生长还可以移植土壤之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在使用中起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的目的,
1.3 农业生产机械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人力耕种开始逐渐向机械化耕种转变。因此,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国家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建立农户与农机厂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纽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农机推广部门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推广和宣传体系。因此,基层的推广体系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致使农机推广体系不完善。在当今的农机推广工作之中,待推广的新兴农机往往是由政府部门进行选择,但是,待推广的农业机械不一定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当下需求。农机推广工作因为不通过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来选择推广机械,破坏农业从业者对于农业机械的热情和信任度,给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和推广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未来的农机推广。因此,要想提高农机的宣传和推广效果,推广部门在工作进行之前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足够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机的推广机制和推广类型进行选择。同时,面对市场的需求,推广人员也应该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进行考虑。
1.4 水稻管水保证科学性
科学灌溉是高产稳产和抗旱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插秧至分蘖期:浅水插秧;中深水层缓苗;中水分蘖;分蘖中后期(6月20日~7月5日)田间长势旺、叶色浓绿地块要提早排水烤田,烤到田间开始龟裂、叶色转淡为止,控制无故分蘖和地上1~2节间长度,提高群体质量,促进生育转换;
2)拔节至出穗期:以浅为主.适当晾田,既保证幼穗发育的生理生态需水,又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但必须注意此时期内要保证田间含水量至少在90%以上。满足水稻对水分的旺盛需求进行烤田的田块至拔节期要马上覆水,以免影响幼穗发育;
3)出穗至成熟期:出穗至孔熟期灌浅水;蜡熟至黄熟期以浅为主,适当晾田或短时落干;黄熟至成熟期浅湿结合,前水不见后水;收获前7d左右断水,防止后期断水过早引起早衰。
1.5 病害防治
1)稻瘟病。及时处理病苗、病稻草,以减少菌源;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硅肥;灌水要掌握浅水勤灌,深、浅、湿结合。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以促进稻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稻曲病。稻曲病是常发病害,一般会造成水稻的减产,必须重视防治。a.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在水稻拔节期至齐穗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b.药剂防治:在出穗前7~10d结合纹枯病防治,喷施井冈霉素水剂;
3)纹枯病。纹枯病也是常发病害,一般可减产100~150kg/667m2,必须重视防治。
a.农业防治: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过大,田间郁闭。
b.药剂防治:在7月5日~10日用5%井岡霉素水剂200ml/667m2喷雾或泼浇,7~10d后再用药1次;
4)干尖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主要以种子传病。防治该病应以种子消毒为主,可用17%菌虫清水剂250倍液浸种3昼夜,或用杀虫单252bn咪酰胺5ml浸种35~50kg。
2.结论
在水稻的生产优化过程中,要实行优化营养土旱育大龄壮苗、早耙旋耕为主体的三旱或原茬压耙整地、快速整地集中插秧合理稀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实现无草田、合理促早熟等一整套水稻超高产栽培集成配套技术,并实现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锦荣.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福建稻麦科技,2009(2):51-53.
[2] 孟如海.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北京农业,201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