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进高校管理模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建立合理的高校治理体系已经现实性问题。由于高校治理是一个多权力相互制约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将从权力的角度来阐述高校管理模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首先介绍权力、高校管理和高校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而概述高校治理中涉及的五种权力,最后分析高校治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建立高校有效的权力机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权力;高校管理;高校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76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301-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动力,同时对高校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管理模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管理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高校治理注重决策的多主体参与,我国大学内部决策话语权多集中在管理者手中,教学和科研人员参与决策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高校应当鼓励权力主体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增强管理的透明度,畅通信息渠道,打破各权力主体之间的隔阂,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高校管理与高校治理
高校管理则是高校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学校目标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对于高校治理的定义目前存在很多的争论,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治理”一词源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治——要有法规,要有手段;理——要讲道理,要讲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伯恩鲍斯认为高校治理是平衡行政权力和教师权力的结构和过程。我国学者肖应红认为高校治理是一种权力配置的制度规定,是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时所拥有的权力范围和组织结构安排,它是现代大学所应具备的一项核心制度。甘永涛认为高校治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参与学校事务时运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相互协调和互动的过程[1]。
二、高校治理中的权力分类
对于高校治理权力的分类有着很多说法,但是我国高校治理中的权力存在这以下五种,即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社会权力。
政党权力主要是指政府和中央的权力,《高等教育法》明确了政党的权力和职责。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额校长负责制,这是我国大学区别与西方具有特色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各学校党委来实施领导权的。具体上是由党委书记负责,党委统一领导。政治权力是所有权力中最强大的,可以超越一切其它权力。
行政权力是指受国家法律、政府意志、学校制度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支配和约束高校内部成员行为的强制性权力[1]。权力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权力是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辅助力量。
学术权力主要是指由高校内部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相比,学术权力具有松散性、自主性和民主性的特征。学术权力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主导力量。
学生权力是指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所在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的客观评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信息反馈。这种权力的实行体现了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切实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高校提高自身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社会权力是指不包括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评价高等教育的权力。这种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家长、民间评价机构以及其他任何的社会组织。评价的主体扮演着第三角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目前高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具有主要领导权。大部分都是由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然后高校去执行。这样使高校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去运行,导致高校逐渐失去自治权。大学的自治权受到限制,势必影响其正常的运作。政府这种整体划一的干预高校治理,并没有考虑到每所大学的内部情况,只会导致高校管理问题更加恶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高校的行政部门是为高校的学术发展而服务的,但是历史的因素使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部门,出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社会,导致我国目前高校内部出现了“泛行政化”的状态。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会对学术事务干涉过多,高校的整个治理理念、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充满了行政化的色彩,造成学术权力被压制的状况[1]。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活动,使得学术事务官僚化,大大影响了学术发展的独立性。教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力没有得到实现,造成决策不够专业、不够民主,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3、学生治理權力的丧失
大学生是高校资金的重要筹集者,是高校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所以必须重视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权力。然而,在现实高校的治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应有的治理权力。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学校的规定无条件服从,他们在高校管理当中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虽然,我国现在有些高校开展了学生评教的方式,但由于对评教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评教只是程序上的方式,并没有实际的效果。高校的决策与日常管理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4、社会的“缺位”
社会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越加紧密。但是,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参与制度缺乏具体的规定以及参与途径不够等,导致社会无法进入到高校治理中去,社会无法发挥它作为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缺少社会参与高校治理中的决策,高校仅靠自身的内部改革,这将会对高校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如何建立高校有效的权力机构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制度是舶来品,来源于对西方高校的借鉴,走的是后发外生型发展道路[8]。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高校治理需要五种权力相互制衡,构建多元权力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治理结构。只有五种权力在组织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与制约,才能产生较为合理的决策,保证高校治理的科学、高校。
1、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简政放权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前提。降低政府决策权力中心性,提高高校本身决策权力中心性[9]。只有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才能实现学术自由。政府是高校治理中重要的权力主体,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超过权力的范围。政府要在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下,逐步对高校放权,实行高校高度自治,激活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摆脱高校对政府的依赖。
2、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
高校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基础[10]。高校自身的组织结构也表现高校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特点。目前,高校行政色彩浓厚,如何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是高校治理的关键。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高校应重视教授在高校学术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提高教授决策权力中心,减少行政人员对高校学术事务决策权力的中心性[9],切实赋予教授在学术事务方面的实质性权力。
高校应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高校必然是学术性的,而非行政性的,这样才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教授们进行无限的探索,产生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研究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而服务社会。
3、加强学生治理的权力
在我国高校治理体系中,学生的权力是最易被忽视的。加强学生治理的权力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消费者不仅可以被高校选择,也应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这是学生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第二,高校的管理体制与发展规划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应建立相应的学生治理组织,充分保障学生的参与地位。第三,建立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确实保障学生的参与权,使学生参与治理有了制度的保障,为学生治理权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第四,不断拓宽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途径,方便学生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4、鼓励社会参与高校治理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都会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参与高校治理很重要[1]。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应聚集社会的有效力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也越加紧密,许多高校开始产学研的合作培养方式,社会中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这种合作当中,为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权力应摆脱国家行政权力的约束,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提高自身的評价意识和评价质量。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能够使高校认识社会信息和需求。鼓励社会参与高校治理,受社会的监督,同时给高校提供支持,使高校更加开放,以促进高校治理体系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朝艳.从“管理”到“治理”—高校治理体系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
[2]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文选[M].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180.
[3] 李剑宏.王权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8.
[4] 丁一凡.权力二十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 李军.权力含义探微[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7] 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8] 刘启兵.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权力博弈[D].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40.
[9] 李思奇.中国公立大学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商学院,2011:42-43.
[10] 肖应红.对我国搞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考[J].石子河大学学报,2004,4(2).
作者简介
路明洁(1992-),女,河南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权力;高校管理;高校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76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301-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动力,同时对高校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管理模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管理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高校治理注重决策的多主体参与,我国大学内部决策话语权多集中在管理者手中,教学和科研人员参与决策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高校应当鼓励权力主体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增强管理的透明度,畅通信息渠道,打破各权力主体之间的隔阂,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高校管理与高校治理
高校管理则是高校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学校目标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对于高校治理的定义目前存在很多的争论,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治理”一词源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治——要有法规,要有手段;理——要讲道理,要讲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伯恩鲍斯认为高校治理是平衡行政权力和教师权力的结构和过程。我国学者肖应红认为高校治理是一种权力配置的制度规定,是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时所拥有的权力范围和组织结构安排,它是现代大学所应具备的一项核心制度。甘永涛认为高校治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参与学校事务时运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相互协调和互动的过程[1]。
二、高校治理中的权力分类
对于高校治理权力的分类有着很多说法,但是我国高校治理中的权力存在这以下五种,即政党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社会权力。
政党权力主要是指政府和中央的权力,《高等教育法》明确了政党的权力和职责。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额校长负责制,这是我国大学区别与西方具有特色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各学校党委来实施领导权的。具体上是由党委书记负责,党委统一领导。政治权力是所有权力中最强大的,可以超越一切其它权力。
行政权力是指受国家法律、政府意志、学校制度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支配和约束高校内部成员行为的强制性权力[1]。权力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权力是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辅助力量。
学术权力主要是指由高校内部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相比,学术权力具有松散性、自主性和民主性的特征。学术权力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主导力量。
学生权力是指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所在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的客观评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信息反馈。这种权力的实行体现了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切实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高校提高自身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社会权力是指不包括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评价高等教育的权力。这种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家长、民间评价机构以及其他任何的社会组织。评价的主体扮演着第三角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目前高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具有主要领导权。大部分都是由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然后高校去执行。这样使高校无法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去运行,导致高校逐渐失去自治权。大学的自治权受到限制,势必影响其正常的运作。政府这种整体划一的干预高校治理,并没有考虑到每所大学的内部情况,只会导致高校管理问题更加恶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高校的行政部门是为高校的学术发展而服务的,但是历史的因素使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部门,出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社会,导致我国目前高校内部出现了“泛行政化”的状态。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会对学术事务干涉过多,高校的整个治理理念、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充满了行政化的色彩,造成学术权力被压制的状况[1]。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活动,使得学术事务官僚化,大大影响了学术发展的独立性。教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力没有得到实现,造成决策不够专业、不够民主,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3、学生治理權力的丧失
大学生是高校资金的重要筹集者,是高校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所以必须重视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权力。然而,在现实高校的治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应有的治理权力。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学校的规定无条件服从,他们在高校管理当中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虽然,我国现在有些高校开展了学生评教的方式,但由于对评教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评教只是程序上的方式,并没有实际的效果。高校的决策与日常管理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4、社会的“缺位”
社会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越加紧密。但是,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参与制度缺乏具体的规定以及参与途径不够等,导致社会无法进入到高校治理中去,社会无法发挥它作为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缺少社会参与高校治理中的决策,高校仅靠自身的内部改革,这将会对高校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如何建立高校有效的权力机构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制度是舶来品,来源于对西方高校的借鉴,走的是后发外生型发展道路[8]。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高校治理需要五种权力相互制衡,构建多元权力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治理结构。只有五种权力在组织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与制约,才能产生较为合理的决策,保证高校治理的科学、高校。
1、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简政放权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前提。降低政府决策权力中心性,提高高校本身决策权力中心性[9]。只有保证高校办学自主权,才能实现学术自由。政府是高校治理中重要的权力主体,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超过权力的范围。政府要在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下,逐步对高校放权,实行高校高度自治,激活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摆脱高校对政府的依赖。
2、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
高校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为基础[10]。高校自身的组织结构也表现高校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特点。目前,高校行政色彩浓厚,如何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是高校治理的关键。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高校应重视教授在高校学术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提高教授决策权力中心,减少行政人员对高校学术事务决策权力的中心性[9],切实赋予教授在学术事务方面的实质性权力。
高校应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高校必然是学术性的,而非行政性的,这样才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教授们进行无限的探索,产生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研究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而服务社会。
3、加强学生治理的权力
在我国高校治理体系中,学生的权力是最易被忽视的。加强学生治理的权力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消费者不仅可以被高校选择,也应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这是学生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第二,高校的管理体制与发展规划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应建立相应的学生治理组织,充分保障学生的参与地位。第三,建立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确实保障学生的参与权,使学生参与治理有了制度的保障,为学生治理权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第四,不断拓宽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途径,方便学生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4、鼓励社会参与高校治理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都会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参与高校治理很重要[1]。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应聚集社会的有效力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也越加紧密,许多高校开始产学研的合作培养方式,社会中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这种合作当中,为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权力应摆脱国家行政权力的约束,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提高自身的評价意识和评价质量。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能够使高校认识社会信息和需求。鼓励社会参与高校治理,受社会的监督,同时给高校提供支持,使高校更加开放,以促进高校治理体系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朝艳.从“管理”到“治理”—高校治理体系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
[2]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文选[M].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180.
[3] 李剑宏.王权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8.
[4] 丁一凡.权力二十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 李军.权力含义探微[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7] 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8] 刘启兵.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权力博弈[D].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40.
[9] 李思奇.中国公立大学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商学院,2011:42-43.
[10] 肖应红.对我国搞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考[J].石子河大学学报,2004,4(2).
作者简介
路明洁(1992-),女,河南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