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佛山市的生态环境分异特征,将全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调节区、生态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4个一级生态区,并进一步细分为11个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对佛山市工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生态园区;建设;广东佛山
中图分类号 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57-02
1佛山市生态环境分区
根据佛山市的生态环境分异特征,将全市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区,分别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调节区、生态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1个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区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具有调控和保障作用,主要包括高明中西部森林功能区,含高明的合水、更楼、杨梅、明城、新圩镇;三水北部水源涵养功能区,含迳口农场、大塘镇西部和横山涡农场。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高标准建设自然保护区,依托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禁止一切生态破坏活动。
生态调节区主要是现有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包括金本—丹灶农林、城镇功能区,含三水西南街道办事处的西部和白坭,南海的丹灶和金沙;西樵、磺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含南海的西樵、沙头和九江。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西江、北江的保护,加强河道两岸生态廊道的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加强对水污染型企业的监管,逐级引导村镇分散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集中污染控制,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建设区是全市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城镇和工业企业相对密集,包括和顺—里水—黄岐功能区,含南海的和顺、里水和黄岐;三山—弼教—西海功能区,含南海的三山港,顺德陈村东南部和北滘的东部;禅城—松岗农业、城镇功能区,含禅城区,南海的官窑、小塘、狮山、松岗、大沥、盐步、罗村、桂城和平洲;顺德西部湿地功能区,含乐从、龙江、勒流、杏坛和均安,该区是基塘系统的分布集中区;顺德东部农田、城镇功能区,含北滘的西部、伦教、大良和容桂。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建设佛山与广州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加强生态重建与恢复,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加强对顺德东部农业用地的控制和保护,加强对基塘渔业水质的综合整治和管理。
生态控制区城镇密度较低,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主要包含高明东部农业、城镇功能区,含高明的荷城、西安、富湾、人和、三洲,南海的西岸;三水东北部农业、城镇功能区,主要含大塘的东部、芦苞、乐平和西南的东部。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北江和西江的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控制发达地区污染严重企业的迁入,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实行工业污染的集中处理,强化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2工业园区建设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选择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改造与结构性污染治理相结合、生态产业的优化布局与区域性污染治理相结合,在大力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佛山市生态产业体系,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以工业园区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工厂进园区、农民进城镇是佛山市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探索出的有益模式。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整合镇里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实现对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村镇的功能区的调整,重新划分商业区、居住区、休闲区、行政区和工业区,使村镇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强农民进城镇居住和工作的吸引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增强各大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各地工业园区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根据园区自身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能源使用原则、废水处理和排放去向要求、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企业污染源监测制度、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和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
园区内重点建设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流纳管和处理处置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热电联供与集中供热供冷系统;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健全园区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等。
推行清洁生产。按照“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对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企业,实行关停和转产;对有产品销路、有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生态建设目标的重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推出一批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同时,围绕优势产业,高水耗、高能耗的重点行业,采用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生态园区。通过建立示范型生态工业园区,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生态工业的普及面,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采用不同的工作重点。对已具一定雏形的生态工业园区,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深化,将各条生态链做大做强,对于南海、顺德等工业基础好、门类多但大部分园区资源的相互交换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处理不充分的工业园区,突出工业园区的整合,加强入园项目的规划管理,建立企业间的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渠道和机制;对于三水、高明等园区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抓好园区的整体规划工作,制定入园项目指南;对于跨园区界限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重点是依靠资源和废物流动关系建立起稳定的经济关系。
结合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加大现有镇级工业园区的集中式发展,控制村一级工业用地的出让,将现有村级工业园区逐步整合到镇级工业园区,各镇形成自己的品牌并逐渐向市、区级产业园区内聚集,通过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整合,改变过去工业发展沿江、沿路分散布点的产业布局模式。
建设循环型的社会系统。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生态用水、农灌、工业冷却水等,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规划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分选系统、资源化系统,制定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及运输方案,发展回收再生产业,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持,需要产业界的积极创新和开发,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协调好各部门、行业、企业内部间的关系和流通环节,发挥主动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政策和其他经济鼓励政策。产业界要积极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战略,编制相应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技术指南,从园区选址开始,到入园项目的筛选、生态链或者生态网的设计,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公众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报刊、电视媒体等各种手段,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有关生态工业及园区建设的信息。
3农业园区建设
佛山市从现有农业基础出发,突出“绿色蔬菜、岭南瓜果、花卉世界、优质活鲜、生态乐园”五大特色,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等种植类园区以及养殖类和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
要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农业园区的规划,坚持做到“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农业园区规划要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规划结合起来,与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选址要具有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连片規模大的特点,并要有长远发展眼光,避免与工业园区及城镇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农业园区用地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确保农业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明确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把农业园区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多功能配套完善,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教育、培训、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发展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农业现代化载体。
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鱼塘)排灌系统、交通道路、低压电网等为主,以作业运输方便、排灌自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并根据各功能区的需要,建设温室大棚,应用滴灌、喷灌、增氧等现代化设施和生产技术,用现代装备和技术武装农业。通过建设高标准、配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同时,要抓好教育、培训和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建立农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业生产和市场动态信息,为农业园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后勤服务。
佛山的农业园区建设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向人们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另一条途径。三水大塘园区土地年租金从原来的3 000元/hm2提高到现在的9 000元/hm2,顺德、南海区的鱼塘通过整治,投包款由原来的年均10 500元/hm2普遍提高到现在的22 500元/hm2,当地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获取收入。同时,农户参与园区生产经营,还可以作为园区内企业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南海区万顷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就是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创造了一个从“烂包袱”到“聚宝盆”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这里基础设施薄弱,十年九涝,农民厌耕情绪严重,将土地租给外地人种植耐涝的香蕉,年租金只有750~900元/hm2,万顷洋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个“烂包袱”。佛山市有关方面立项开发万顷洋,对园区1 667hm2连片土地进行全面规划,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大环境的整治和小环境的建设,达到“耕地田园化,基塘格子化,灌排系统化,路基一体化,种养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万顷洋原先恶劣的耕作环境,为营造优质农业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成,改变了周边农民的生活,土地承包款从原来的750~900元/hm2上升到10 500~12 000元/hm2,甚至更高,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年终分红收入成倍增长。
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必须拓宽资金多元化投入渠道,以社会投资为主,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有力的支持。为此,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园区,市、区财政要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4参考文献
[1] 孙明华,万忠.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新体系建设及发展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4(5):5-7.
[2] 吕军书.西方园区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平原大學学报,2005(6):9-11.
[3]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关键词 生态园区;建设;广东佛山
中图分类号 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57-02
1佛山市生态环境分区
根据佛山市的生态环境分异特征,将全市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区,分别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调节区、生态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1个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区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具有调控和保障作用,主要包括高明中西部森林功能区,含高明的合水、更楼、杨梅、明城、新圩镇;三水北部水源涵养功能区,含迳口农场、大塘镇西部和横山涡农场。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高标准建设自然保护区,依托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禁止一切生态破坏活动。
生态调节区主要是现有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包括金本—丹灶农林、城镇功能区,含三水西南街道办事处的西部和白坭,南海的丹灶和金沙;西樵、磺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含南海的西樵、沙头和九江。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西江、北江的保护,加强河道两岸生态廊道的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加强对水污染型企业的监管,逐级引导村镇分散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集中污染控制,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建设区是全市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城镇和工业企业相对密集,包括和顺—里水—黄岐功能区,含南海的和顺、里水和黄岐;三山—弼教—西海功能区,含南海的三山港,顺德陈村东南部和北滘的东部;禅城—松岗农业、城镇功能区,含禅城区,南海的官窑、小塘、狮山、松岗、大沥、盐步、罗村、桂城和平洲;顺德西部湿地功能区,含乐从、龙江、勒流、杏坛和均安,该区是基塘系统的分布集中区;顺德东部农田、城镇功能区,含北滘的西部、伦教、大良和容桂。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建设佛山与广州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加强生态重建与恢复,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加强对顺德东部农业用地的控制和保护,加强对基塘渔业水质的综合整治和管理。
生态控制区城镇密度较低,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主要包含高明东部农业、城镇功能区,含高明的荷城、西安、富湾、人和、三洲,南海的西岸;三水东北部农业、城镇功能区,主要含大塘的东部、芦苞、乐平和西南的东部。该区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北江和西江的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控制发达地区污染严重企业的迁入,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实行工业污染的集中处理,强化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2工业园区建设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选择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改造与结构性污染治理相结合、生态产业的优化布局与区域性污染治理相结合,在大力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佛山市生态产业体系,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以工业园区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工厂进园区、农民进城镇是佛山市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探索出的有益模式。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整合镇里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实现对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村镇的功能区的调整,重新划分商业区、居住区、休闲区、行政区和工业区,使村镇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强农民进城镇居住和工作的吸引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增强各大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各地工业园区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根据园区自身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能源使用原则、废水处理和排放去向要求、污染物排放适用标准、企业污染源监测制度、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和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
园区内重点建设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流纳管和处理处置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热电联供与集中供热供冷系统;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健全园区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等。
推行清洁生产。按照“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对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企业,实行关停和转产;对有产品销路、有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生态建设目标的重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推出一批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同时,围绕优势产业,高水耗、高能耗的重点行业,采用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生态园区。通过建立示范型生态工业园区,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生态工业的普及面,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建设,采用不同的工作重点。对已具一定雏形的生态工业园区,利用高新技术不断深化,将各条生态链做大做强,对于南海、顺德等工业基础好、门类多但大部分园区资源的相互交换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处理不充分的工业园区,突出工业园区的整合,加强入园项目的规划管理,建立企业间的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渠道和机制;对于三水、高明等园区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抓好园区的整体规划工作,制定入园项目指南;对于跨园区界限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重点是依靠资源和废物流动关系建立起稳定的经济关系。
结合产业的梯度转移,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加大现有镇级工业园区的集中式发展,控制村一级工业用地的出让,将现有村级工业园区逐步整合到镇级工业园区,各镇形成自己的品牌并逐渐向市、区级产业园区内聚集,通过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整合,改变过去工业发展沿江、沿路分散布点的产业布局模式。
建设循环型的社会系统。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生态用水、农灌、工业冷却水等,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规划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分选系统、资源化系统,制定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及运输方案,发展回收再生产业,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持,需要产业界的积极创新和开发,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协调好各部门、行业、企业内部间的关系和流通环节,发挥主动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政策和其他经济鼓励政策。产业界要积极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战略,编制相应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技术指南,从园区选址开始,到入园项目的筛选、生态链或者生态网的设计,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公众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报刊、电视媒体等各种手段,及时、准确、便捷地获取有关生态工业及园区建设的信息。
3农业园区建设
佛山市从现有农业基础出发,突出“绿色蔬菜、岭南瓜果、花卉世界、优质活鲜、生态乐园”五大特色,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等种植类园区以及养殖类和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
要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农业园区的规划,坚持做到“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农业园区规划要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规划结合起来,与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选址要具有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连片規模大的特点,并要有长远发展眼光,避免与工业园区及城镇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农业园区用地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确保农业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明确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把农业园区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多功能配套完善,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教育、培训、示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发展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农业现代化载体。
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鱼塘)排灌系统、交通道路、低压电网等为主,以作业运输方便、排灌自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并根据各功能区的需要,建设温室大棚,应用滴灌、喷灌、增氧等现代化设施和生产技术,用现代装备和技术武装农业。通过建设高标准、配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同时,要抓好教育、培训和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建立农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业生产和市场动态信息,为农业园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后勤服务。
佛山的农业园区建设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向人们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另一条途径。三水大塘园区土地年租金从原来的3 000元/hm2提高到现在的9 000元/hm2,顺德、南海区的鱼塘通过整治,投包款由原来的年均10 500元/hm2普遍提高到现在的22 500元/hm2,当地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获取收入。同时,农户参与园区生产经营,还可以作为园区内企业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南海区万顷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就是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创造了一个从“烂包袱”到“聚宝盆”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这里基础设施薄弱,十年九涝,农民厌耕情绪严重,将土地租给外地人种植耐涝的香蕉,年租金只有750~900元/hm2,万顷洋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个“烂包袱”。佛山市有关方面立项开发万顷洋,对园区1 667hm2连片土地进行全面规划,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大环境的整治和小环境的建设,达到“耕地田园化,基塘格子化,灌排系统化,路基一体化,种养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万顷洋原先恶劣的耕作环境,为营造优质农业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成,改变了周边农民的生活,土地承包款从原来的750~900元/hm2上升到10 500~12 000元/hm2,甚至更高,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年终分红收入成倍增长。
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必须拓宽资金多元化投入渠道,以社会投资为主,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有力的支持。为此,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园区,市、区财政要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4参考文献
[1] 孙明华,万忠.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新体系建设及发展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4(5):5-7.
[2] 吕军书.西方园区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平原大學学报,2005(6):9-11.
[3]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