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和“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了解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民创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2.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有关“十三五”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发布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推进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技术示范点,继续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网络销售、西南地区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培训班。引导各部门、各地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主食工业化、休闲农业等培训,培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职业技能、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实用型人才。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国际标准跟踪分析,强化质量标准公共服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专家队伍,宣传推介品牌创建典型,针对品牌创建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参与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产品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5.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6.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要求,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联合的名义共同主办第十九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区域性经济交流活动,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贯彻执行农产品加工报表制度,组织农产品加工运行的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中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交流、东盟贸易经理人培训、中美市场拓展等外经外贸培训。统筹协调本行业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与贫困地区加强对接、服务。推动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的落实,指导各地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促成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培育知名品牌。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4.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部署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选工作,加强已认定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出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
5.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从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城乡居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和休闲农业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关于创业创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梳理,采用文件重申、媒体宣传、会议部署、工作动态、制定政策明白卡等方式,推动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2.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以创新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出来进行宣传推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继续倡导和弘扬乡镇企业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4.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项目展示、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完成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名村、骨干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基地的入围条件、组织对接、人员对接、见习管理等条件。
5.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性服务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参加国家中小微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等督查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1.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把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门分工方案制定落实方案,认真做好农业部牵头负责和参与的各项工作,推动落实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2.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研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的建议,引导资金向给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3.总结推广产业融合发展经验。调查研究各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适时召开“全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暨农民创业创新经验交流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宣传推介工作。
4.继续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培训指导等方式,带动和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加工流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2.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有关“十三五”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发布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推进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技术示范点,继续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网络销售、西南地区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培训班。引导各部门、各地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主食工业化、休闲农业等培训,培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职业技能、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实用型人才。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国际标准跟踪分析,强化质量标准公共服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专家队伍,宣传推介品牌创建典型,针对品牌创建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参与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产品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5.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6.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要求,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联合的名义共同主办第十九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区域性经济交流活动,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贯彻执行农产品加工报表制度,组织农产品加工运行的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中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交流、东盟贸易经理人培训、中美市场拓展等外经外贸培训。统筹协调本行业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与贫困地区加强对接、服务。推动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的落实,指导各地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促成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培育知名品牌。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4.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部署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选工作,加强已认定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出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
5.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从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城乡居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和休闲农业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关于创业创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梳理,采用文件重申、媒体宣传、会议部署、工作动态、制定政策明白卡等方式,推动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2.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以创新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出来进行宣传推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继续倡导和弘扬乡镇企业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4.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项目展示、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完成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名村、骨干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基地的入围条件、组织对接、人员对接、见习管理等条件。
5.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性服务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参加国家中小微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等督查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1.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把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门分工方案制定落实方案,认真做好农业部牵头负责和参与的各项工作,推动落实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2.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研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的建议,引导资金向给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3.总结推广产业融合发展经验。调查研究各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适时召开“全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暨农民创业创新经验交流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宣传推介工作。
4.继续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培训指导等方式,带动和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加工流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