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老伴翠华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从乡下走进城里的,乡村情结就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总是在我们心中亮着。每当在城中住久了,就想到乡下去看看。十堰市虽然可说是乡村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乡村,但毕竟还是城乡各占其位,两相有别。到乡野去走一走,仍然是我们常常想望的。
岩洞沟
早就听说北面有一个岩洞沟,沟里有一个水库,我们作为喜爱山水风光的人却一直没有去过。去年秋天,我和翠华一次又一次地去岩洞沟,去了好多次。
第一次去是在9月下旬。那日晨起,夜雨刚停,天仍阴着,但看样子不会再下了,我们遂按计划出行。从家中起步,到大街上往北走,从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向左绕过去,走过墙外面的道路,过一公路桥,就进入了岩洞沟。在桥南头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她主动与我们搭话。她就住在身后山岩上的岩岭小区,大概是悬架弹簧公司某职工或干部的老母亲吧?她说她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结实。她很自豪地告诉翠华,她每天步行去一趟6里外的岩洞水库,已经坚持了40年。她说,要有好身体,不多活动不行。
过了公路桥,沿一条水泥公路往北走,路东是一条小河,河水潺潺地往南流。西面不远处的山脚下和山坡上有一村庄,建筑密集,有矮屋,也有楼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村庄和公路之间是菜地,有少许人正在地里劳作。我们有心去西北方向的水库看看,因路途不近,我们又都感到有点累了,便没有去。
第二次去是在10月上旬。那次我们是带着家中最小的成员、5岁的孙子雨鸣去的,乘公共汽车到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下车后步行到岩洞沟水库。水库大坝堪称巍峨,上了149级台阶才到达坝顶。在那里遇到拍婚纱照的两对新人。他们要在那里留下带着笑容的合影,是因为有美丽的山水为他们的幸福作证。从大坝西头的水库管理所里走出一个青年,我问他你们这里是属市水利水电局管吗?他说是。
从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到岩洞沟水库,约有7里路程,往返14里,雨鸣一直紧紧跟随我们行走,只在大坝上和归途与我们一起休息了两次。走最后一段路时,翠华怕雨鸣累,提出背着他走,但他没有同意,坚持和我们一起走到公共汽车站,他真是应该受到表扬。
第三次去是在11月上旬。那天上午我和翠华上了水库大坝后,绕到水库管理所的西面,说话之间,遇一村妇。我问她大沟的南面为何开山,她说是一个开发商要在那里盖房子。我看那开山平地又筑大坝的规模,大概是要建一生活小区,遂说那倒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问题是,这样偏远的地方,谁愿意来住呢?翠华说,公路通到那里,就有人来住了。
凯旋大道
这已经是我们第五次进岩洞沟了。按照翠华的建议,过公路桥后,往北行约一里半,踏石过一小河沟,沿一条上坡水泥路上到半山一个在建的村办工厂门前。邻院的一位年轻妇女与我们搭话,告说从这里可以上山,我们遂决定到不高的山岗上去看一看。穿过小工厂尚未建好的门洞,沿一条羊肠小道而上,我因体力不支,歇了两歇才上到山岗。翠华则未歇一歇便上去了。在山岗上停留时,遇一看小孩儿的年轻妇女和一采野菊花儿的年轻姑娘。我问姑娘采菊花儿做什么用,她说装枕头。
从山岗东望,是我和翠华去过的凯旋大道,我们又临时决定去那里。沿一条羊肠小道下到山下,绕过都是楼房建筑的谢家新村村边,踏石过一条小河沟,上到凯旋大道边。这条大道是近年通车的新建公路,有公共汽车直通大岭隧道北面的高速公路客运站。这里是许多高速行驶的汽车进出十堰经过之地。从这里出发,南可到武汉、广州、南宁,北可达太原、银川、天津,西可抵西宁、西安、兰州,东可至南京、杭州、福州。大道脱离了人口密集、市声嘈杂的城区,想来有许多人和许多家庭愿意到这一带居住、生活。这里很快便会成为繁华之地。本市和外地来的开发商们以及本市商家和当地的农民兄弟,都看准了这里的发展前景,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带开发和建设。以双道的大岭隧道为界,南面是开发商施展身手之地,北面是本市商家和当地农民兄弟施展身手之地。走在大道边平坦的人行路上,你会看到南面“四方新城”、“半山尚”、“凯旋新城”等一个个住宅区及其配套设施的高楼群正在拔地而起,北面“四合院农家休闲庄园”、“姊妹花农家大院、“农家美食庄”、“山外山美味村”、“乡村会馆”、“江渔城”、“外婆家”等等数不清的餐饮休闲之所都在开门迎客。此外,农民兄弟在这山坳、那山坳建起了一处又一处小楼群,其中一座座、一片片红项的小楼最为显眼。还有不少的地方不知是何人正在开山平地,也不知要建设什么。
据悉,开工最早、离四方山很近的“四方新城”,房屋的销售正旺。大岭隧道北面的餐馆也很有吸引力。笔者曾两次去“江渔城”参加聚会,那里价位不高、风味独特的江鱼宴颇受顾客青睐。
这里是城市,这里也是乡村。
人们似乎无法分清这里是城市,还是乡村。
再过若干年,人们将更无法分清这里是城市,还是乡村。
大西沟
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和翠華去大西沟。
1984年春天,我曾和市文联的同事们一起去大西沟采风。归来,我写了一篇散文《彩色的石子》,发表在《十堰报》上。那时的大西沟入口处在离花果街不远的地方。新的西沟口远多了,那一带属西城开发区,要进大西沟,需先经过不知何时建的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变速箱公司和发动机分厂。
现在的大西沟,已不是20多年前的模样。水泥公路的修通,带来交通的便利。一片片黑瓦顶土坯墙的村庄里和大路边立起的一座座小楼房,报告着一户户富裕的日子。但是,出于好意的生态旅游开发,却又造成了不堪目睹之象。我们看到不止一处不见人迹的餐饮休闲之地的遗址,还有不知已花去多少资金、不知何时停工、呆望着天空的半拉子工程。
在道边,我问一位正在田地里挥锄劳作的老农,茶场是否还有,他用手指着南边的山说,那里有。在一个背阴处的山脚下,两位农妇提着篮子在抓拔一种长在山石间的灰绿色、大约有一半的梗叶干枯、几乎是匍伏着的植物。翠华问她们采这东西有什么用,一位农妇回答说,能治疮。翠华又问它是不是趴地虎,农妇不置可否,大概她也叫不出名字。她又说,这东西你们没有用,你们有医疗保险。
大西沟那有名的瀑布不知哪里去了。大西沟那条河里的流水也不是当年那样清亮的泉水了。走在河边的公路上,不时有卡车从我们身边扬尘而过,有不少的摩托车和小轿车从我们身边匆匆驶过,它们大多去了南边山的深处,那里是否还在开发着什么,或者有什么好去处?
我和翠华在一个不高的水坝上坐着休息时,每人吃了一个提兜里带的橘子。我下到铺满鹅卵石的河床上去寻拣石子,没有拣到看得上的。拣了一个蛋形的土色石子,一点也不光滑,又扔掉了。
岩洞沟
早就听说北面有一个岩洞沟,沟里有一个水库,我们作为喜爱山水风光的人却一直没有去过。去年秋天,我和翠华一次又一次地去岩洞沟,去了好多次。
第一次去是在9月下旬。那日晨起,夜雨刚停,天仍阴着,但看样子不会再下了,我们遂按计划出行。从家中起步,到大街上往北走,从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向左绕过去,走过墙外面的道路,过一公路桥,就进入了岩洞沟。在桥南头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她主动与我们搭话。她就住在身后山岩上的岩岭小区,大概是悬架弹簧公司某职工或干部的老母亲吧?她说她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结实。她很自豪地告诉翠华,她每天步行去一趟6里外的岩洞水库,已经坚持了40年。她说,要有好身体,不多活动不行。
过了公路桥,沿一条水泥公路往北走,路东是一条小河,河水潺潺地往南流。西面不远处的山脚下和山坡上有一村庄,建筑密集,有矮屋,也有楼房,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村庄和公路之间是菜地,有少许人正在地里劳作。我们有心去西北方向的水库看看,因路途不近,我们又都感到有点累了,便没有去。
第二次去是在10月上旬。那次我们是带着家中最小的成员、5岁的孙子雨鸣去的,乘公共汽车到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下车后步行到岩洞沟水库。水库大坝堪称巍峨,上了149级台阶才到达坝顶。在那里遇到拍婚纱照的两对新人。他们要在那里留下带着笑容的合影,是因为有美丽的山水为他们的幸福作证。从大坝西头的水库管理所里走出一个青年,我问他你们这里是属市水利水电局管吗?他说是。
从悬架弹簧公司大门前到岩洞沟水库,约有7里路程,往返14里,雨鸣一直紧紧跟随我们行走,只在大坝上和归途与我们一起休息了两次。走最后一段路时,翠华怕雨鸣累,提出背着他走,但他没有同意,坚持和我们一起走到公共汽车站,他真是应该受到表扬。
第三次去是在11月上旬。那天上午我和翠华上了水库大坝后,绕到水库管理所的西面,说话之间,遇一村妇。我问她大沟的南面为何开山,她说是一个开发商要在那里盖房子。我看那开山平地又筑大坝的规模,大概是要建一生活小区,遂说那倒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问题是,这样偏远的地方,谁愿意来住呢?翠华说,公路通到那里,就有人来住了。
凯旋大道
这已经是我们第五次进岩洞沟了。按照翠华的建议,过公路桥后,往北行约一里半,踏石过一小河沟,沿一条上坡水泥路上到半山一个在建的村办工厂门前。邻院的一位年轻妇女与我们搭话,告说从这里可以上山,我们遂决定到不高的山岗上去看一看。穿过小工厂尚未建好的门洞,沿一条羊肠小道而上,我因体力不支,歇了两歇才上到山岗。翠华则未歇一歇便上去了。在山岗上停留时,遇一看小孩儿的年轻妇女和一采野菊花儿的年轻姑娘。我问姑娘采菊花儿做什么用,她说装枕头。
从山岗东望,是我和翠华去过的凯旋大道,我们又临时决定去那里。沿一条羊肠小道下到山下,绕过都是楼房建筑的谢家新村村边,踏石过一条小河沟,上到凯旋大道边。这条大道是近年通车的新建公路,有公共汽车直通大岭隧道北面的高速公路客运站。这里是许多高速行驶的汽车进出十堰经过之地。从这里出发,南可到武汉、广州、南宁,北可达太原、银川、天津,西可抵西宁、西安、兰州,东可至南京、杭州、福州。大道脱离了人口密集、市声嘈杂的城区,想来有许多人和许多家庭愿意到这一带居住、生活。这里很快便会成为繁华之地。本市和外地来的开发商们以及本市商家和当地的农民兄弟,都看准了这里的发展前景,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带开发和建设。以双道的大岭隧道为界,南面是开发商施展身手之地,北面是本市商家和当地农民兄弟施展身手之地。走在大道边平坦的人行路上,你会看到南面“四方新城”、“半山尚”、“凯旋新城”等一个个住宅区及其配套设施的高楼群正在拔地而起,北面“四合院农家休闲庄园”、“姊妹花农家大院、“农家美食庄”、“山外山美味村”、“乡村会馆”、“江渔城”、“外婆家”等等数不清的餐饮休闲之所都在开门迎客。此外,农民兄弟在这山坳、那山坳建起了一处又一处小楼群,其中一座座、一片片红项的小楼最为显眼。还有不少的地方不知是何人正在开山平地,也不知要建设什么。
据悉,开工最早、离四方山很近的“四方新城”,房屋的销售正旺。大岭隧道北面的餐馆也很有吸引力。笔者曾两次去“江渔城”参加聚会,那里价位不高、风味独特的江鱼宴颇受顾客青睐。
这里是城市,这里也是乡村。
人们似乎无法分清这里是城市,还是乡村。
再过若干年,人们将更无法分清这里是城市,还是乡村。
大西沟
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和翠華去大西沟。
1984年春天,我曾和市文联的同事们一起去大西沟采风。归来,我写了一篇散文《彩色的石子》,发表在《十堰报》上。那时的大西沟入口处在离花果街不远的地方。新的西沟口远多了,那一带属西城开发区,要进大西沟,需先经过不知何时建的东风汽车公司轻型变速箱公司和发动机分厂。
现在的大西沟,已不是20多年前的模样。水泥公路的修通,带来交通的便利。一片片黑瓦顶土坯墙的村庄里和大路边立起的一座座小楼房,报告着一户户富裕的日子。但是,出于好意的生态旅游开发,却又造成了不堪目睹之象。我们看到不止一处不见人迹的餐饮休闲之地的遗址,还有不知已花去多少资金、不知何时停工、呆望着天空的半拉子工程。
在道边,我问一位正在田地里挥锄劳作的老农,茶场是否还有,他用手指着南边的山说,那里有。在一个背阴处的山脚下,两位农妇提着篮子在抓拔一种长在山石间的灰绿色、大约有一半的梗叶干枯、几乎是匍伏着的植物。翠华问她们采这东西有什么用,一位农妇回答说,能治疮。翠华又问它是不是趴地虎,农妇不置可否,大概她也叫不出名字。她又说,这东西你们没有用,你们有医疗保险。
大西沟那有名的瀑布不知哪里去了。大西沟那条河里的流水也不是当年那样清亮的泉水了。走在河边的公路上,不时有卡车从我们身边扬尘而过,有不少的摩托车和小轿车从我们身边匆匆驶过,它们大多去了南边山的深处,那里是否还在开发着什么,或者有什么好去处?
我和翠华在一个不高的水坝上坐着休息时,每人吃了一个提兜里带的橘子。我下到铺满鹅卵石的河床上去寻拣石子,没有拣到看得上的。拣了一个蛋形的土色石子,一点也不光滑,又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