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是学生提高古代文献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从目前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虽然老师也教给学生许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还是存在着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旧稀里糊涂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并不好。在笔者看来,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被唤醒,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根据高中生的群体特点,尝试采取“走上讲台,突出主题;小组合作,自学互帮;丰富形式,激发兴趣”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興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
一、走上讲台,突出主体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但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文言文学习是语文的难点,学生肯定不懂,于是不自觉地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所以文言文课堂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尤为突出,讲台也成了教师的专属地盘。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变成了学习文言文的旁观者,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应该说,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他们在文言文知识储备方面更加充足,表达能力更强,同时现代的网络信息也为高中生走上讲台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让学生走上讲台,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简单段落或篇目,交由学生来翻译,在“言”的讲解上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讲,教师引”。
例如,在讲解荀况的《劝学》时,当我提前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翻译由他们自己来讲解时,学生表现出既吃惊又兴奋的表情,有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要承担翻译任务。课堂上负责翻译的“小老师”带领学生从重点实词到文言句式,再到文意理解,设计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也是积极响应,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积极提问。当有同学提出对“假與马者,非利足也”中“利”的用法不太理解,而“小老师”也无法解决时,我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引导学生先确定“利”的词性是形容词,再结合句意分析出“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而且激励走上讲台的同学在课前准备时要更加充分。在这样的上课方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再也不用为课堂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发愁了。
当然这样的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反复指导,由“扶”到“放”,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而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预设充分,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要做好补充讲解。
二、小组合作,自学互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文言文课堂教学尤其应该如此。学生在多年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往往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总是能力较强的,但大多数学生能力一般或较弱,只能成为“看客”“听众”。因此,如何调动文言文中下水平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关键,而“自学互帮”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
“自学互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后的独立学习基础上,生生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帮助收获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这种生生互助式的平行学习,让文言文中下水平的学生有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容易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六国论》时,当讲解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一句时,有同学把“速”字解释为“迅速”,当我告诉大家这个字应该解释为“招致”后,学生只顾埋头做笔记,毫无反应。我觉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于是抛出问题:“那么,这个字为什么要解释为这个意思呢?大家能否从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中找到依据呢?请大家先自学,再小组讨论一下。”问题一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小组内有的学生查阅“速”的解释,有的寻找含“速”字的成语,所有同学都动了起来,当组内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组内同学主动进行互相帮助,最终大家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中,“不速之客”这个成语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是邀请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再结合这句话的语境,句中的“速”可理解为“招致”。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互帮,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之前课堂的沉闷状态也被彻底打破。
三、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中,有许多是非常适合诵读的。例如,高中教材中最基础的文言文《劝学》《师说》等,作品说理性很强,字字珠玑;又如《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作品带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逐渐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小组间竞读,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文言文的语感。
在高中文言文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故事情节生动,适合表演。如《鸿门宴》一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比较多,而且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逐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演出方式,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直观地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所以,只要教师不断丰富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相信学生一定会参与并融入到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并最终被作品所感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文言文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地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大大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得以传承。
[作者通联:新疆昌吉州木垒县中学]
一、走上讲台,突出主体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但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文言文学习是语文的难点,学生肯定不懂,于是不自觉地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所以文言文课堂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尤为突出,讲台也成了教师的专属地盘。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变成了学习文言文的旁观者,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应该说,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他们在文言文知识储备方面更加充足,表达能力更强,同时现代的网络信息也为高中生走上讲台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让学生走上讲台,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简单段落或篇目,交由学生来翻译,在“言”的讲解上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讲,教师引”。
例如,在讲解荀况的《劝学》时,当我提前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翻译由他们自己来讲解时,学生表现出既吃惊又兴奋的表情,有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要承担翻译任务。课堂上负责翻译的“小老师”带领学生从重点实词到文言句式,再到文意理解,设计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也是积极响应,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积极提问。当有同学提出对“假與马者,非利足也”中“利”的用法不太理解,而“小老师”也无法解决时,我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引导学生先确定“利”的词性是形容词,再结合句意分析出“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而且激励走上讲台的同学在课前准备时要更加充分。在这样的上课方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再也不用为课堂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发愁了。
当然这样的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反复指导,由“扶”到“放”,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而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预设充分,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要做好补充讲解。
二、小组合作,自学互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文言文课堂教学尤其应该如此。学生在多年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往往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总是能力较强的,但大多数学生能力一般或较弱,只能成为“看客”“听众”。因此,如何调动文言文中下水平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关键,而“自学互帮”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
“自学互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后的独立学习基础上,生生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帮助收获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这种生生互助式的平行学习,让文言文中下水平的学生有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容易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六国论》时,当讲解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一句时,有同学把“速”字解释为“迅速”,当我告诉大家这个字应该解释为“招致”后,学生只顾埋头做笔记,毫无反应。我觉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于是抛出问题:“那么,这个字为什么要解释为这个意思呢?大家能否从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中找到依据呢?请大家先自学,再小组讨论一下。”问题一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小组内有的学生查阅“速”的解释,有的寻找含“速”字的成语,所有同学都动了起来,当组内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组内同学主动进行互相帮助,最终大家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中,“不速之客”这个成语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是邀请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再结合这句话的语境,句中的“速”可理解为“招致”。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互帮,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之前课堂的沉闷状态也被彻底打破。
三、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中,有许多是非常适合诵读的。例如,高中教材中最基础的文言文《劝学》《师说》等,作品说理性很强,字字珠玑;又如《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作品带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逐渐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小组间竞读,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文言文的语感。
在高中文言文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故事情节生动,适合表演。如《鸿门宴》一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比较多,而且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逐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演出方式,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直观地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所以,只要教师不断丰富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相信学生一定会参与并融入到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并最终被作品所感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文言文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地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大大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得以传承。
[作者通联:新疆昌吉州木垒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