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的凤凰是一座平和而又带有野性的小城,它既是一座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杵声和月色里流淌着美丽传说故事的古城,还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韵味的古城,更是一座蕴涵了史学、美学、哲学以及文学意味的古城。我知道凤凰古城是从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开始的,在我的印象里,凤凰是由一个人、一本书、一条江构成的……
一个人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都是从一个人开始的,这个人就是沈从文先生。我去凤凰就是冲着沈从文先生去的,他的故居怎能不去?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走进沈从文故居。先生的故居是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砌成的平房。四合院内分为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的合子墙封砌,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里面陈列着先生的一些影照及墨宝,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建筑特色,沈从文先生就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沈从文先生只读过两年私塾,按我们现在的教育划分仅有小学文化水平,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的是大自然和人生这两部大书赐与他的。沈从文先生15岁时从军,在5 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的沅水流域,湘西的沅水滋育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
沈从文先生1924 年才开始文学创作之路,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这么说对水的体验培养了沈从文先生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他小说里优美的诗意,这些在先生的《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漫步在沈从文故居的每个院落和房屋,品味着陈列的每一件文物,我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在倾诉着先生对凤凰古城的不舍情怀。故人已逝,人去楼空,但遗芳犹存,文气充盈着这座古城,润泽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汉苗子民。
站在故居前面,我想起了他笔下那个住在沱江边白色小塔下一个单独人家的小女孩翠翠,想起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想起了他那“优美与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起了他被誉为中国文坛“乡土文学之父”,想起了他在上世纪的1988 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遗憾。我还想起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一本书
了解凤凰仅仅走近沈从文故居是不够的,还必须走进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寄寓了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也是他表现人性美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该书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世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心中对民族对个人的隐痛。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先生小说创作的高峰。未去凤凰古城之前,我粗略翻阅了一下《边城》,小说主要叙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以及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由四川到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邻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接着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又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她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更是无望的爱情而自我惩罚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后,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先生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亲们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了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奠定沈从文先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就是《边城》这类牧歌式的小说,先生的这些小说总是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先生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先生这种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凤凰古城,为寻找和拍摄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中描写过的白色小塔,我沿着沱江一边拍摄一边寻找……
一条江
走进凤凰,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柔波清澈的沱江。沱江是湘西的母亲河,她依着古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
沱江是凤凰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凤凰县中部地区,流经9个乡镇后,于泸溪县的武溪镇汇入沅江,全长131 公里,在凤凰县境内就有96.9 公里。
坐上沱江的乌篷船,听着艄公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吊脚楼,真是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漫步沱江,一幅淡雅素色的丹青画卷就会在面前徐徐展开,月牙形的小船撑离岸边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江面上闪动跳跃的细浪仿佛把沱江唤醒。沱江水清且绿,水中绿油油的水草迎着江水做出曼妙的舞姿,令人心旷神怡。
凤凰最有特色的是沱江边的吊脚楼,一眼望去,沱江两侧全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一排排地扎根岸边,探出身子似要拥抱沱江。凤凰的吊脚楼体现了湘西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是凤凰古城给世人留下的不朽之作。缓缓行走在沱江边,仔细观赏那些倚河而搭、连绵不断的吊脚楼,一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偶有一扇朝江的窗户撑开,刹那间给了人无数的奇思梦想,多想里面突然有个女儿的脸探出,却久久没有动静。窗外那块蓝印花布一直垂着不动,“翠翠”怎么不露面和我们打个招呼呢?在如此的惆怅中,我一步一回头,开始捕捉下一个风景。
一座城
凤凰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土家族杂居地,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东门、北门的古城楼尚在。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的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有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青石板路,古时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古城的北门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的一道坚固屏障。古街两边的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来来回回地走在石板路上,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凤凰的小巷大多是由青石板铺就,那一块块从山里背来的青石,纵横交错成古城的血脉,已被一代代人的脚板打磨得油光发亮,是古城岁月的最好见证了。
古城的北城楼始建于明朝,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雄伟壮观。它前临沱江,背倚古城,也是游人观城赏水的好地方。站在楼上向沱江上游眺望,不远处有两座极具特色的跳岩,离我们近一点的是一座石墩桥,可供两岸人们来往行走。另一座石墩桥的规模和体积稍大些,也是以岩石立于江中的石墩桥,与前者不同的是石墩上铺了厚重的原木,导游介绍说这座石墩桥是为了方便本地居民抬或扛大件的物品而建的。如今这两座跨沱江而建的跳岩,不仅是两岸百姓来往的便利通道,而且也成了凤凰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湘西之旅给我的印象清晰而又朦胧:古朴的青石板路,依山傍水的小城,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岸边,更有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觉很真实,却又似在梦里。这座中国最美的小城,既像一个美丽而多情的少女,又像一颗莹润透明的人间明珠,恬静地闪烁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让我们时时想念……
一个人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都是从一个人开始的,这个人就是沈从文先生。我去凤凰就是冲着沈从文先生去的,他的故居怎能不去?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走进沈从文故居。先生的故居是其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砌成的平房。四合院内分为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的合子墙封砌,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里面陈列着先生的一些影照及墨宝,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建筑特色,沈从文先生就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沈从文先生只读过两年私塾,按我们现在的教育划分仅有小学文化水平,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的是大自然和人生这两部大书赐与他的。沈从文先生15岁时从军,在5 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的沅水流域,湘西的沅水滋育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
沈从文先生1924 年才开始文学创作之路,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这么说对水的体验培养了沈从文先生特殊的审美心理,从而转化成他小说里优美的诗意,这些在先生的《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漫步在沈从文故居的每个院落和房屋,品味着陈列的每一件文物,我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在倾诉着先生对凤凰古城的不舍情怀。故人已逝,人去楼空,但遗芳犹存,文气充盈着这座古城,润泽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汉苗子民。
站在故居前面,我想起了他笔下那个住在沱江边白色小塔下一个单独人家的小女孩翠翠,想起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想起了他那“优美与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起了他被誉为中国文坛“乡土文学之父”,想起了他在上世纪的1988 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遗憾。我还想起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一本书
了解凤凰仅仅走近沈从文故居是不够的,还必须走进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寄寓了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也是他表现人性美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该书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世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心中对民族对个人的隐痛。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先生小说创作的高峰。未去凤凰古城之前,我粗略翻阅了一下《边城》,小说主要叙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以及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由四川到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邻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接着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又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她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更是无望的爱情而自我惩罚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后,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先生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亲们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了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奠定沈从文先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就是《边城》这类牧歌式的小说,先生的这些小说总是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先生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先生这种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凤凰古城,为寻找和拍摄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中描写过的白色小塔,我沿着沱江一边拍摄一边寻找……
一条江
走进凤凰,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柔波清澈的沱江。沱江是湘西的母亲河,她依着古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
沱江是凤凰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凤凰县中部地区,流经9个乡镇后,于泸溪县的武溪镇汇入沅江,全长131 公里,在凤凰县境内就有96.9 公里。
坐上沱江的乌篷船,听着艄公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吊脚楼,真是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漫步沱江,一幅淡雅素色的丹青画卷就会在面前徐徐展开,月牙形的小船撑离岸边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江面上闪动跳跃的细浪仿佛把沱江唤醒。沱江水清且绿,水中绿油油的水草迎着江水做出曼妙的舞姿,令人心旷神怡。
凤凰最有特色的是沱江边的吊脚楼,一眼望去,沱江两侧全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一排排地扎根岸边,探出身子似要拥抱沱江。凤凰的吊脚楼体现了湘西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是凤凰古城给世人留下的不朽之作。缓缓行走在沱江边,仔细观赏那些倚河而搭、连绵不断的吊脚楼,一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偶有一扇朝江的窗户撑开,刹那间给了人无数的奇思梦想,多想里面突然有个女儿的脸探出,却久久没有动静。窗外那块蓝印花布一直垂着不动,“翠翠”怎么不露面和我们打个招呼呢?在如此的惆怅中,我一步一回头,开始捕捉下一个风景。
一座城
凤凰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土家族杂居地,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东门、北门的古城楼尚在。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的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有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青石板路,古时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古城的北门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的一道坚固屏障。古街两边的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来来回回地走在石板路上,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凤凰的小巷大多是由青石板铺就,那一块块从山里背来的青石,纵横交错成古城的血脉,已被一代代人的脚板打磨得油光发亮,是古城岁月的最好见证了。
古城的北城楼始建于明朝,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雄伟壮观。它前临沱江,背倚古城,也是游人观城赏水的好地方。站在楼上向沱江上游眺望,不远处有两座极具特色的跳岩,离我们近一点的是一座石墩桥,可供两岸人们来往行走。另一座石墩桥的规模和体积稍大些,也是以岩石立于江中的石墩桥,与前者不同的是石墩上铺了厚重的原木,导游介绍说这座石墩桥是为了方便本地居民抬或扛大件的物品而建的。如今这两座跨沱江而建的跳岩,不仅是两岸百姓来往的便利通道,而且也成了凤凰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湘西之旅给我的印象清晰而又朦胧:古朴的青石板路,依山傍水的小城,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岸边,更有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觉很真实,却又似在梦里。这座中国最美的小城,既像一个美丽而多情的少女,又像一颗莹润透明的人间明珠,恬静地闪烁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让我们时时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