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经理革命”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onv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0多年前的苏东巨变,应当说也是一场社会变革,然而却没有以往社会变革的激烈社会对抗,暴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甚至是暴力冲突、战争。与以往许多社会变革比,这一次要平静得多,似乎没有多少人激动、抗争,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和流血。西方人形容这是一次“天鹅绒般的革命”。
  苏东巨变引起了人们无数的思索与争论,然而最发人深思的当数苏东巨变的历史原因以及这种巨变的貌似平静的方式。一句话:为什么是“天鹅绒革命”?
  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我的思绪,夸张点说,简直就是魂牵梦绕。整理一番10年来的观察与思考,概括起来说,我认为“天鹅绒革命”有三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版的“经理革命”。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原苏联政治权力体系的最上层发动并推进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苏联的改革进行得并非一帆风顺,中间遇到了来自党内和政府内部的不少阻力,其间也有一些人,包括曾是苏共党内仅次于戈尔巴乔夫的第二把手利加乔夫等人的反对。但是,所有的不同意见,所有的反对力量都未能阻止住苏联的崩溃。甚至,如叶利钦在他自己的自传中所说:所有的反对者都是搬起了石头打了自己的脚。所有的反对都导致了叶利钦进一步的胜利。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被越反越强,说明他们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改革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而问题在于:在原苏联和东欧的那种看似铁板一块的同质化的体制里,似乎一切都是高层权力运作决定的,人们很难看到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所本应具备的社会阶级基础的作用。然而,实际上苏东的演变是具有社会基础的,只不过这个基础、这个新的阶级,是很难用传统的一些分析方法即可直接地加以认识和说明的。
  在长期的具有垄断色彩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后来进行的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中,厂长经理等经营者逐步异化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特殊阶层。这是苏东演变在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基本原因。
  匈牙利著名改革经济学家科尔奈在1990年后坦言:在1968年以后,匈牙利的经理们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力量,并且懂得应当怎样维护他们自己的所有权利益。
  经营者阶层的异化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副产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分权模式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它从理论上对改革实践进行了概括与阐释,并成为指导改革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波兰经济学家W·布鲁斯首先提出了分权理论。布鲁斯认为选择分权模式的目的是赋予国有制“社会所有制的特征”,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够符合社会所有制的两个基本标准:第一,对所有制对象的处置必须是为了社会利益;第二,所有制对象必须是由社会来加以处置。分权模式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集权模式的区别在于:集权模式在中央和企业两级均采用集中决策方式,只是在个人消费决策上采取分散方式,而分权模式将“一般的或日常的微观经济决策”分散化,即由企业主要依据市场机制自主决策。由中央和企业分别掌握宏观经济决策权和企业微观经济决策权的经济运行模式,即是分权模式。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趋势首先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也首先表现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早在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利就明确指出了西方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并加以阐述。他指出:“公司制度的兴起,以及伴之而来的由于工业在公司形式下的集中而产生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乃是20世纪中头一个重要变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经营权膨胀及经营者侵占所有者权益的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莫过于日本的“经理革命”。所谓“经理革命”,就是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经理阶层凭借其经营者地位,逐渐以职能资本家的身份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过程。现代西方社会中,资本家阶级日益分为所有者(投资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两大阶层,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人格化表现。在日本,作为职能资本家的经理阶层,经过长期的经营,打破了自明治维新以后家族资本垄断日本经济的局面,成为一个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家族资本集团与个别资本家的新资产者阶层。
  由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侵占造成的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东欧改革中分权结构的不稳定性也表露了出来。前南斯拉夫著名经济学家杜尚·比兰契奇在1973年发表的《南斯拉夫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实践(1945-1973)》一书中指出:“60年代开始前,政治结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而后,特别是从1965年经济改革起,社会进程日益使‘经理’和‘专家治国论者’执政。工人自治的根本原则和目的是把政治结构论者管理经济的权利夺过来,并交给工人集体管理。但是,‘转移’给工人集体的权利,大部分是转给了工人集体中的领导集团,而很少交给直接生产者。这种并不完善的自治概念获得了一个政治思想的合法称号,即所谓的‘专家治国论结构’。”可见,比兰契奇在当时就已注意到了,南斯拉夫所实行的“工人自治”的动机与效果并不统一。而这种现象,正是分权模式的逻辑矛盾在现实中的反映。其他一些东欧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波兰著名学者雅罗舍夫斯基在80年代中期指出:“技术贵族——官僚主义的管理体制逐渐使直接生产者不能再对经济、社会——政治决定施加影响,并削弱了代表机关和工人自治的作用”。“一言以蔽之,促使了全民所有制向‘私人集团’所有制的转化。”
  经营者阶层在“分权”过程中崛起。伴随这一过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比兰契奇写道:“在‘管理阶级’与工人群众分开的同时,开始出现了社会差别和发财致富的过程。形成了某种所谓的‘中等阶级’。根据某些研究人员的估计,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2%达到了高度发达国家的所谓的‘中等阶级’的标准;约占10%的人口(即工资最优厚者)接近这个水平;另一方面,2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存标准线之内。”
  事实上,实行分权模式的东欧国家中确实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个西方国家,美国和日本与两个采取分权模式的东欧国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加以比较,即可发现:南、匈两国社会分化水平已与美、日两国大体相当。如果将居民按收入高低等分为5个组别,最低20%和最高20%居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美国为5.3%和39.9%,日本为8.7%和37.5%,南斯拉夫为6.6%和38.7%,匈牙利为6.9%和35.8%。其中,南斯拉夫的社会贫富差距甚至比日本还要大一些。
  然而,两权分离可能导致的社会结果,即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却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独立的经营者阶层的出现意味着资本家队伍的扩大,它冲破了财产世袭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仍是一种肯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情况则复杂得多,两权分离可能既瓦解了国有制,又未带来社会所有制。正如科尔奈指出的,市场社会主义时期的经营者直接成为政治制度剧变之后商人和经理阶层的候选人。从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直接转变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家,成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
  也正是这个掌握社会的广泛经济权力的重要阶层,始终推动着苏东改革朝着有利于其既得利益方向发展,这是苏东变色不可逆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著有《现代西方政治理论》、《当代中国的新政治哲学——论以德治国方略》等。本文编者有删节。
其他文献
我一直百般不解,为什么卡尔·波普尔会用下面这句话作为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精彩的结尾部分的结束语:“我们必须直面未知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极尽所能筹谋安全及自由。”难道有了自由还不够吗?为什么把安全与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等同视之?  人们知道,波普尔的书著于二战后期。看看2004年的世界形势,你就能领会到波普尔的目的了:自由往往意味着与风险共存,但如果没有安全,风险就是威胁,而非机遇。  这
期刊
◆书名:《经济学》  ◆作者:【美】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译者:萧琛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  ◆定价:68元  现在的经济学教材绝对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国内外各种版本的不下百种。不过,最好的可是凤毛麟角。其中,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则在当今中国影响最大。  之所以影响大,三本书的原
期刊
《商务周刊》:您如何看待今年中国的投资高速增长现象?  郭励弘:投资高速增长下的物理内容和经济内容其实是分开的。只要出现投资热潮,各地都会出现大量建筑落成和设备投产的现象,但这只是简单的物理上的增量,地方经济可能并没有得到实际增长,而且往往造成银行的商业坏账。所有的风险最终将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由此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商务周刊》:据您所知,各个地方的投资状况如何?  郭励弘:上世纪80年代,各地
期刊
《商务周刊》:您认为今年中国投资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张汉亚:今年前8个月的投资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2.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跟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有关系。其次,由于经济进入新的周期,很多行业也出现新气象,比较明显的是钢铁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紧俏,导致价格攀升。其他行业在经历前些年的大面积亏损后现在也逐渐恢复景气。他们通过这些年来的市场磨炼认识到培养企业竞
期刊
“换届经济”事实上是一个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仅仅从经济角度解释很难找到问题的本真答案。它涉及的内容,使问题的诠释不得不从现存的公共管理制度本身去思考。10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在清华大学明理楼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从公共管理体制的角度给“换届经济”给了一个全新的解释。  《商务周刊》:去年年末以来,地方政府出现了强烈的投资热潮,而且愈演愈烈。许多专家把这一现象看做是目前投资过热
期刊
2003年9月27日,中国美国商会第五次发布“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将本次白皮书中描述的中国市场状况概括为“喜忧参半。”   与前四版白皮书不同的是,在2003年白皮书中,近半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在履行某些入世承诺进展情况的不满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政府履行承诺的疑虑也在加深。白皮书以如下语句作为前言:“中国所履行的WTO协议,只是一个
期刊
走了两位职业经理人    王玉锁不是一个保守和贪图安逸的人。他拥有自己的企业:新奥集团,旗下的新奥燃气控股公司还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该公司入选了2001年和2002年《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榜单。在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上,王玉锁排在第88位,他的个人财富被认定为9400万美元。在10月16日胡润发布的“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上,王玉锁及其家族的财富暴涨到18亿
期刊
书名:《飞天梦圆——来自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  主编:朱增泉 出版单位:华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定价:28元  参考书籍:【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大国政治的悲剧》  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35元  今天下午我仔细地坐在地上看《纽约时报》1969年7月21日第一版的大幅影印件。虽然《纽约时报》最近丑闻不断,但150多年它平平淡淡地坚持“报道
期刊
  
期刊
欧洲正处在一个相悖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协调各国法律,制定共同宪法,加深欧洲的融合;另一方面,欧洲的体制却没能产生一个政治共同体存活或繁荣的根本条件:归属感。  欧洲正处在一个相悖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协调各国法律,制定共同宪法,加深欧洲的融合;另一方面,欧洲的体制却没能产生一个政治共同体存活或繁荣的根本条件:归属感。  只要这点属实,那欧洲的融合就不会成功。很简单,如果欧盟想超越单个民族国家的制度,拥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