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痴呆和路易体痴呆在11C-PIB PET/CT脑显像及脑脊液检测中的差异分析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11C-匹兹堡化合物B (PIB)PET/CT显像及脑脊液中不同蛋白的检测,分析帕金森病痴呆(PDD)和路易体痴呆(DLB)患者在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2月已被临床诊断为PDD患者10例(PDD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7~79(69.90±6.57)岁;DLB患者11例(DLB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62~ 80 (71.09±5.65)岁。使用11C-PIB PET/CT进行脑扫描,分别测定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丘脑、纹状体与小脑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的比值。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脊液中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和丛生蛋白的浓度。2组患者不同脑区相对于小脑的SUVmean比值、脑脊液不同蛋白水平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

结果

DLB患者各脑区相对于小脑的11C-PIB SUVmean的比值均高于PDD患者,且2组在额叶(DLB组:1.52±0.28,PDD组:1.21±0.25)、纹状体(DLB组:1.46±0.26,PDD组:1.20±0.21)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2.504,P=0.018、0.022 )。DLB组的tau蛋白水平[(582.7±304.50)ng/L]高于PDD组[(344.10±133.37 )ng/L],而Aβ42、丛生蛋白的水平[(491.73±136.54) ng/L、(5219.45±1999.10)μg/L]均低于PDD组[(644.70±311.77)ng/L、(8358.30±3014.51)μg/L],且2组之间tau蛋白和丛生蛋白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2.838,P=0.034、0.011)。

结论

PDD和DLB在11C-PIB PET/CT脑显像及脑脊液检测中存在多项明显差异,可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PEG-rhG-CSF)与普通重组人G-CSF(rh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或白细胞恢复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初诊AML患者诱导治疗后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PEG-rhG-CSF组和r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sHLH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其中21例合并CLS(CLS-sHLH组),66例未合并CLS(非CLS-sHLH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差异。结果比较CLS-sHLH组和非CLS-sHLH组患者引起sHL
目的分析获得性骨髓衰竭患者8号染色三体(+8)的克隆演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9月63例伴单纯+8染色体的获得性骨髓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克隆演变模式及其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中AA 39例,相对低危MDS 24例,男24例,女39例。MDS患者治疗前+8克隆负荷大于AA患者[65%(15%~100%)对25%(4.8%~100%),z=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19~76(54.05±13.70)岁]。将发生SAE作为观察组(38例),不发生SAE作为对照组(4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天检测血清闭锁蛋白(Occludin)、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Graves病是甲状腺毒症最常见的病因。目前131I治疗在Graves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131I治疗也可能会失败或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研究131I治疗的预后因素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清学指标、131I治疗剂量、甲状腺体积和质量、131I的有效半衰期、甲状腺的摄锝率和摄碘率、131I转换率等多项指标均可能对131I的治疗效果有所影响,其中部分指标尚存争议。笔者就13
目的评价Karl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①模体研究: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40 mAs扫描为常规剂量组;降低管电流50%,以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70 mAs扫描为低剂量组,2组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Karl迭代重建技术(重建等级1~9级)进行图像重建,采用噪声功率谱(NPS)和标准差对图像噪声进行测量。②临床研究:基于模体研究结果,选取行胸部CT的受检者
目的探讨Ⅱ~Ⅲ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85例初诊Ⅱ~Ⅲ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以SUVmax的41%作为阈值,得出病灶的SUVmax、MTV和TLG。由受试者工
目的评估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IA、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58例,根据治疗前的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和不合并COPD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术后2~6个月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
GBZ 97-2017《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领衔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发了其配套的计算机软件。笔者主要介绍了该软件的计算逻辑,即GBZ 97- 2017的病因概率估算的方法学,包括病因概率可进行病因判断的理论基础、辐射致癌危险模型及其中国化的人群间危险模型、使用吸烟校正因子剔除肺癌的吸烟归因份额、使用剂量和剂量率校正因子估算低剂量照射危险和使用潜伏期校正因子校正肿瘤潜伏期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健康管理。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的DTC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合并低血钙(甲旁减组);另外30例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正常(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常规检查甲状旁腺素(PTH)、维生素D、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