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企业中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学者开始转向对知识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考,其中以知识网络为最显著的研究成果。不同于现有的知识网络建设,本文纵观企业环境中的各联系机制,将其划分为主客体两种类型,并引入一种新的分析手段——客体主体化,来建立和维护主客体间的联系。借用数学立体几何中点成线、线成面的构建思想,欲对企业知识体系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新的构建思考,从而实现企业大布局的知识网络建设,促进企业知识的吸收和创新。
关键词:知识网络;点线面;主体化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设备以及云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急速膨胀导致了一个问题:人的认知障碍,利用引擎搜索,得到的却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结果或者说寻找答案的时间过长,于是信息变得不再那么可信。借用李笑来的观点来说,“虽然信息爆炸但是知识并没有爆炸”。信息的层出不穷追根结底都是对现有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掺杂主观意见所致,信息的“爆炸”实际上就是知识的过分粉饰。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由于知识边际报酬不是递减而是递增,所以企业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所以本文欲通过一种新的思想,利用一种新的构建方法,将市场各主要信息来源从点到面的建立信息的共享渠道,实现各方位的信息获取,及时整合利用,从而使得企业具有更高的前瞻性和创造性。
一、理论背景
1.知识
在张新华和张飞老师的《知识概念及其含义研究》一文中指出“知识具有两类大不相同然而又是互相关联的性质表现:一个是形而上层面上知识的哲学属性;另一个是形而下层面上知识的实践特质。对这两类不同性质表现的研究,构成了知识研究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和领域:一个是对知识现象的哲学研究;另一个是对知识创造和应用的理论、机制与实践的操作研究。”
联系企业实际作业中,哲学属性和实践属性的两类知识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书本中的文字记载以及来自各类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从形式上看属于哲学属性的知识。但是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看,又带上了实践性质的颜色;通过市场调研,自主开发,讨论实践研究得到的知识又属于实践特质的知识群。但经过实践产生的新知识在进行一定的大脑加工后,却需要以语言、文字、图标、视频等实物形态进行传播,在接收方的手中却演变成了理论性质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理论知识的特质。
2.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又称之为knowledge network。是指能够实现个人,组织与组织外部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人们透过知识网络进行信息合作与交流,目的是为了把技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智力结构和顾客资本的有效结合。
当今部分企业针对知识网络构建创立了一系列专属的方法,效果显著。例如,上汽通用五菱的KM研究工作计划以及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的PQCP和LLR系统的结合都构建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独有的知识网络建设方法,两个方法在下文均有详细介绍,故此处将不再赘述。
3.主体与客体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中,清晰定义了“从哲学上看,主体与客体相对应,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客体存在的决定者。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当作用发生后,客体将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或者说形成主体的一部分。”前者在本文中指代主动搜集知识并尝试构建知识网络的企业。而后者本文指代知识的获取源头。
4.主体化
“主体化是指通过一定的作用,使客体的形态或者内容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或者为主体所用。”将知识主体化意味着通过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净化后,将知识转化为企业自身的一部分。
二、企业开发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1.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对称性,决定了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知识共享在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的基础上,更多的能够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是知识的外部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又增加了知识共享的难度。与有形资源的分配不同,市场机制对知识的分配是低效率的。或者说,知识资源的市场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创造某种机制或组织形式使得组织之间知识共享能够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2.企业知识创新的两难悖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越接近于领先水平,企业组织内外部技术创新以及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动就会减少和变弱;同样,突变式创新所需要的理想型组织结构与产生渐进式创新和实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同步性,实现内外部联动。
3.知识价值会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知识价值随时间的变化,使得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流通和更新,以保持价值的存在。随时间的推移,知识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将不断发生变化,使得知识对相应环境的适应性也发生降低的趋势。范围的变化,条件的改变使得知识的价值不断减少。然而知识网络的构建改变了知识的存在形式,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固步自封:
一方面,現代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知识个体,以知识元作为载体,配设上空间和时间两大属性,通过体系间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地被人实践和改造,使得知识的价值也在相应的不断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多样性的特征愈加明显,而知识网络却将各种知识包含在内。当不同的知识开始碰撞在一起时,必定会产生学术方面激烈探讨,知识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以及知识的更新换代。
4.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
创造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健全的知识网络系统将带来知识的“1+1>2”,这是因为将独立存在的知识进行重组,激烈的知识碰撞和知识新运用的演化,将会产生新的知识或者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将原本在其他环境下产生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在新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各种知识进行重组和配合,将使得知识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和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正向的。 三、知识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艰苦而长远的过程,但由于存在“重眼前成就,轻长远利益”,“重网络,轻数据”,“重网站,轻信息”的思想误区。一方面导致开发工作异常艰难,另一方面开发出的信息质量过低,无法满足企业社会的需求。
(2)缺乏统一发展规划
不仅是在企业上,政府部门也缺乏信息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对于同一内容的信息,地方政府重复采集和建设,造成信息的混乱和成本的浪费,甚至造成信息危机。
2.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意识缺乏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经验,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与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信息化程度是成正比的。纵观我国和国际上各个国家,例如在西方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中,信息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信息的依赖不断促使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在中国,由于农村人口和受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数量比重过多,致使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重视普遍偏低。很多国内企业并没有对知识管理引起一定的重视,相应的,也没有主动提升对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理论培养的意识。
(2)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由于企业高层对信息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对员工的技术和理论培养,导致整个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最终造成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普遍的信息化意识淡薄,造成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网络上信息资源相对短缺以及产生过多无用的信息,最终造成企业对信息来源的怀疑,从而拒绝对信息的主动搜集,使得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情况过于稀缺。
四、知识网络构建的现有方法与重构设想
1.现有方法
(1)上汽通用五菱——知识管理落地精神
从2007年技术中心启动KM研究工作,再到2012年引进国内知识管理专家以及2013年引进国外知识管理先进理念。从初探失败到小有成效。技术中心在没有任何知识管理IT工具的环境下,启动了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知识管理工作,其中包括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案例征集和推广,新员工常见犯错案例总结,线下知识集市活动等知识管理活动。
目前,中心已经建设有新的知识管理平台,不仅有导入知识库和支持社区,同时引入任务跟踪和经验教训总结工具,尽可能地将经验教训进行共享。并且SGWM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已经走向体系化,KM业务框架,KM分享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对未来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划,比如KM运营计划、鲜肉计划(新员工培养计划)等。
(2)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知识和业务的新融合
PQCP系统称为产品质量问题控制系统,LLR系统又被称为经验教训总结平台。两者相结合最终产生:当某个技术问题解决之后,会在LLR中创建一个新任务,比如“XXX经验教训总结”,技术人员可以对此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甚至还要求举一反三,最终这条经验教训会沉淀到知识库(EKB)中。在此过程,如果发现这条经验的分析结果会影响到知识库中的某个知识文档,那么可以和知识库的知识文档做关联,自动补充到技术知识文档中,以便技术人员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
2.重构设想
《怎样解题》中提到:要解答一道题目,仅仅回忆起一些孤立的事实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它们组合起来,而且它们的组合必须能很好地适用于我们手头的题目。在数学立体几何研究中,线线垂直是线面垂直的学习基础,线面基础是面面垂直的学习基础。
点,作为知识最基本的积累库。当点在不断吸收和累计知识的时候,知识库的体量便开始增大,边缘面积也将随之扩大。反向思考可以得出结论,此时点吸纳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将会随之增加,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向过程。以点成线,学会在点中的知识碎片中找寻“缝隙”,缝隙的连接也就是不同类型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再造。在知识碎片的累计和知识缝隙的不断交融下,逐渐形成平衡,这就是以线成面。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从以打造独立招式为竞争手段的点状竞争到基于价值链的横向与纵向的创造开创线性竞争力,再到对产业线进行纵向领域或者横向领域全覆盖性质的发展而产生的面状核心竞争力,最终落到跨界整合,创造独立生态体系的体状核心竞争力。点线面的原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基于以上两种思路,再额外考虑上知识的协同效应,本文对于企业知识协同网络的构建也进行了创新性的再理解和再重构。
(1)知识网络的点重构
由于本文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构,所以将企业作为整个网络体系中的主体,而客体则是指与企业有着知识流通联系的各类实体机构组织。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客体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
(2)知识网络的线重构
针对知识网络的线重构,关键在于利用客体主体化的分析思路实现点与点之间联系的建立。
客体为竞争对手的线重构。针对竞争对手的不同类型,主体化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商品对象,将竞争对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即互补和替代两大類:针对互补类企业,如化妆品和卸妆油或者老式相机和胶卷。这类主客体的联系中最主要的方式在于联盟或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正当和公开的方式与对方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竞争中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双方不采取横向一体化战略之前,双方近乎可以处于长期稳定的合作和共同开发的状态。针对替代类企业,两者不可避免地将长期处于竞争关系,为了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主体化的手段则往往更倾向于采取间接的方式来增加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从而对产品进行重组和改造。例如,服装类品牌往往与影视、动漫等作品推出联名款以充分利用双方的市场进行售卖。
客体为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线重构。作为产业线的上下源——供应商和分销商。客体的主体化的方式更多的是以合作共赢而开展。客体主体化正是利用合作的形式,通过被动接受双方的数据资料和主动实地收集数据等方式获取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相关知识。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越利于企业了解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战略选择,即继续合作还是另谋他路。 客体为顾客的线重构。现如今的市场营销研究表明,顾客对于自己偏爱的认识在更多的时候其实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利用这一点,现如今的企业更多的是凭借企业自身对顾客进行行为引导从而导向市场。于是客体的主体化便在此时发挥作用。利用市场调研、问卷搜集、消费者信息库等渠道,将收集到的顾客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加强与消费者的合作交流。
从信息源进行分类考虑,客体主体化还应该考虑企业内部知识联系的构建和各合作院校以及研究中心的知识网线建立。
客体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线重构。针对企业的内部知识,从经营性的业务信息到最终的战略性信息。信息阶段性的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知识主体化的进程:从各渠道得到的碎片化知识,经过初步整理筛选和判断后,将被传递至管理层;管理層在接受信息后,运用自身权限对知识进行反应,随后将知识信息传递至战略层,战略层随之进行反应,并反过来,将处理的信息变成决策而向下传达。但是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知识交流,在一般情况下,战略层与业务层之间是不会有直接知识传递的。
客体为高校和研究中心的线重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来源就是高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新成果。客体的主体化要求企业应加大与二者的来往交流,以文字协约或者实地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共享。例如,与高校和研究中心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加强双方的实地交流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3)知识网络的面重构
企业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客体主体化的新思维,不断获得知识以满足企业自身所需。然后将知识网络的面以战略、管理、业务三个层次进行横向划分,按照各层的职能部门:如财务、研发、市场等职能性质进行纵向划分,从而将整个企业的知识网络重构为三维的金字塔状的知识网络体系。
五、结论
面对信息的“爆炸”,我们终究应坚持着知识的不变论。不论是娱乐业还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知识网络的构建都显示着其举足轻重作用。但因知识网络的构建受企业文化、性质、定位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了它的独有性和不可复制性。然而网络构建的最基本要素却是始终保持不变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终都遵循着从点到面的构建逻辑原则。
参考文献:
[1]吴志成.加强知识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新经济,2019(09):70-71.
[2]张新华,张飞.“知识”概念及其涵义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06):49-58.
[3]逢锦剧,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6.
[4]B.A.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2.
[5]张玺.技术创新的两难悖论与网络化集群式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1):1-4.
[6]柳冠中.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7-9.
[7]王新才,陈凌寒.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7,No.117,93-96.
[8]谷梅丽.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10,v.30;No.234,67-70.
[9]刘鑫.用波利亚解题思想构建知识网络[J].基础教育研究,2018(11):54-56.
[10]赵梅阳.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点线面体[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7):241-242.
[11]杨文采.思维的点线面——论知识的碎片化与整体化问题[J].科技导报,2019,37(14):1.
[1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成迪(1999.07- ),女,藏族,四川省阿坝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关键词:知识网络;点线面;主体化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设备以及云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急速膨胀导致了一个问题:人的认知障碍,利用引擎搜索,得到的却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结果或者说寻找答案的时间过长,于是信息变得不再那么可信。借用李笑来的观点来说,“虽然信息爆炸但是知识并没有爆炸”。信息的层出不穷追根结底都是对现有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掺杂主观意见所致,信息的“爆炸”实际上就是知识的过分粉饰。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由于知识边际报酬不是递减而是递增,所以企业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所以本文欲通过一种新的思想,利用一种新的构建方法,将市场各主要信息来源从点到面的建立信息的共享渠道,实现各方位的信息获取,及时整合利用,从而使得企业具有更高的前瞻性和创造性。
一、理论背景
1.知识
在张新华和张飞老师的《知识概念及其含义研究》一文中指出“知识具有两类大不相同然而又是互相关联的性质表现:一个是形而上层面上知识的哲学属性;另一个是形而下层面上知识的实践特质。对这两类不同性质表现的研究,构成了知识研究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和领域:一个是对知识现象的哲学研究;另一个是对知识创造和应用的理论、机制与实践的操作研究。”
联系企业实际作业中,哲学属性和实践属性的两类知识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书本中的文字记载以及来自各类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从形式上看属于哲学属性的知识。但是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看,又带上了实践性质的颜色;通过市场调研,自主开发,讨论实践研究得到的知识又属于实践特质的知识群。但经过实践产生的新知识在进行一定的大脑加工后,却需要以语言、文字、图标、视频等实物形态进行传播,在接收方的手中却演变成了理论性质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理论知识的特质。
2.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又称之为knowledge network。是指能够实现个人,组织与组织外部的知识创造与传递,人们透过知识网络进行信息合作与交流,目的是为了把技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智力结构和顾客资本的有效结合。
当今部分企业针对知识网络构建创立了一系列专属的方法,效果显著。例如,上汽通用五菱的KM研究工作计划以及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的PQCP和LLR系统的结合都构建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独有的知识网络建设方法,两个方法在下文均有详细介绍,故此处将不再赘述。
3.主体与客体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书中,清晰定义了“从哲学上看,主体与客体相对应,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客体存在的决定者。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当作用发生后,客体将会衍化为主体的形态,或者说形成主体的一部分。”前者在本文中指代主动搜集知识并尝试构建知识网络的企业。而后者本文指代知识的获取源头。
4.主体化
“主体化是指通过一定的作用,使客体的形态或者内容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或者为主体所用。”将知识主体化意味着通过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净化后,将知识转化为企业自身的一部分。
二、企业开发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1.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对称性,决定了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知识共享在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的基础上,更多的能够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是知识的外部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又增加了知识共享的难度。与有形资源的分配不同,市场机制对知识的分配是低效率的。或者说,知识资源的市场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创造某种机制或组织形式使得组织之间知识共享能够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2.企业知识创新的两难悖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越接近于领先水平,企业组织内外部技术创新以及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动就会减少和变弱;同样,突变式创新所需要的理想型组织结构与产生渐进式创新和实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同步性,实现内外部联动。
3.知识价值会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知识价值随时间的变化,使得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流通和更新,以保持价值的存在。随时间的推移,知识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将不断发生变化,使得知识对相应环境的适应性也发生降低的趋势。范围的变化,条件的改变使得知识的价值不断减少。然而知识网络的构建改变了知识的存在形式,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固步自封:
一方面,現代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知识个体,以知识元作为载体,配设上空间和时间两大属性,通过体系间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地被人实践和改造,使得知识的价值也在相应的不断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多样性的特征愈加明显,而知识网络却将各种知识包含在内。当不同的知识开始碰撞在一起时,必定会产生学术方面激烈探讨,知识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以及知识的更新换代。
4.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
创造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健全的知识网络系统将带来知识的“1+1>2”,这是因为将独立存在的知识进行重组,激烈的知识碰撞和知识新运用的演化,将会产生新的知识或者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将原本在其他环境下产生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在新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各种知识进行重组和配合,将使得知识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和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正向的。 三、知识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艰苦而长远的过程,但由于存在“重眼前成就,轻长远利益”,“重网络,轻数据”,“重网站,轻信息”的思想误区。一方面导致开发工作异常艰难,另一方面开发出的信息质量过低,无法满足企业社会的需求。
(2)缺乏统一发展规划
不仅是在企业上,政府部门也缺乏信息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对于同一内容的信息,地方政府重复采集和建设,造成信息的混乱和成本的浪费,甚至造成信息危机。
2.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意识缺乏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经验,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与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信息化程度是成正比的。纵观我国和国际上各个国家,例如在西方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中,信息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信息的依赖不断促使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在中国,由于农村人口和受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数量比重过多,致使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重视普遍偏低。很多国内企业并没有对知识管理引起一定的重视,相应的,也没有主动提升对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理论培养的意识。
(2)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由于企业高层对信息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对员工的技术和理论培养,导致整个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最终造成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普遍的信息化意识淡薄,造成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网络上信息资源相对短缺以及产生过多无用的信息,最终造成企业对信息来源的怀疑,从而拒绝对信息的主动搜集,使得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情况过于稀缺。
四、知识网络构建的现有方法与重构设想
1.现有方法
(1)上汽通用五菱——知识管理落地精神
从2007年技术中心启动KM研究工作,再到2012年引进国内知识管理专家以及2013年引进国外知识管理先进理念。从初探失败到小有成效。技术中心在没有任何知识管理IT工具的环境下,启动了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知识管理工作,其中包括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案例征集和推广,新员工常见犯错案例总结,线下知识集市活动等知识管理活动。
目前,中心已经建设有新的知识管理平台,不仅有导入知识库和支持社区,同时引入任务跟踪和经验教训总结工具,尽可能地将经验教训进行共享。并且SGWM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已经走向体系化,KM业务框架,KM分享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对未来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划,比如KM运营计划、鲜肉计划(新员工培养计划)等。
(2)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知识和业务的新融合
PQCP系统称为产品质量问题控制系统,LLR系统又被称为经验教训总结平台。两者相结合最终产生:当某个技术问题解决之后,会在LLR中创建一个新任务,比如“XXX经验教训总结”,技术人员可以对此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甚至还要求举一反三,最终这条经验教训会沉淀到知识库(EKB)中。在此过程,如果发现这条经验的分析结果会影响到知识库中的某个知识文档,那么可以和知识库的知识文档做关联,自动补充到技术知识文档中,以便技术人员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
2.重构设想
《怎样解题》中提到:要解答一道题目,仅仅回忆起一些孤立的事实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它们组合起来,而且它们的组合必须能很好地适用于我们手头的题目。在数学立体几何研究中,线线垂直是线面垂直的学习基础,线面基础是面面垂直的学习基础。
点,作为知识最基本的积累库。当点在不断吸收和累计知识的时候,知识库的体量便开始增大,边缘面积也将随之扩大。反向思考可以得出结论,此时点吸纳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将会随之增加,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向过程。以点成线,学会在点中的知识碎片中找寻“缝隙”,缝隙的连接也就是不同类型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再造。在知识碎片的累计和知识缝隙的不断交融下,逐渐形成平衡,这就是以线成面。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从以打造独立招式为竞争手段的点状竞争到基于价值链的横向与纵向的创造开创线性竞争力,再到对产业线进行纵向领域或者横向领域全覆盖性质的发展而产生的面状核心竞争力,最终落到跨界整合,创造独立生态体系的体状核心竞争力。点线面的原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基于以上两种思路,再额外考虑上知识的协同效应,本文对于企业知识协同网络的构建也进行了创新性的再理解和再重构。
(1)知识网络的点重构
由于本文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构,所以将企业作为整个网络体系中的主体,而客体则是指与企业有着知识流通联系的各类实体机构组织。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客体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
(2)知识网络的线重构
针对知识网络的线重构,关键在于利用客体主体化的分析思路实现点与点之间联系的建立。
客体为竞争对手的线重构。针对竞争对手的不同类型,主体化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商品对象,将竞争对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即互补和替代两大類:针对互补类企业,如化妆品和卸妆油或者老式相机和胶卷。这类主客体的联系中最主要的方式在于联盟或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正当和公开的方式与对方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竞争中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双方不采取横向一体化战略之前,双方近乎可以处于长期稳定的合作和共同开发的状态。针对替代类企业,两者不可避免地将长期处于竞争关系,为了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主体化的手段则往往更倾向于采取间接的方式来增加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从而对产品进行重组和改造。例如,服装类品牌往往与影视、动漫等作品推出联名款以充分利用双方的市场进行售卖。
客体为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线重构。作为产业线的上下源——供应商和分销商。客体的主体化的方式更多的是以合作共赢而开展。客体主体化正是利用合作的形式,通过被动接受双方的数据资料和主动实地收集数据等方式获取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相关知识。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越利于企业了解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战略选择,即继续合作还是另谋他路。 客体为顾客的线重构。现如今的市场营销研究表明,顾客对于自己偏爱的认识在更多的时候其实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利用这一点,现如今的企业更多的是凭借企业自身对顾客进行行为引导从而导向市场。于是客体的主体化便在此时发挥作用。利用市场调研、问卷搜集、消费者信息库等渠道,将收集到的顾客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加强与消费者的合作交流。
从信息源进行分类考虑,客体主体化还应该考虑企业内部知识联系的构建和各合作院校以及研究中心的知识网线建立。
客体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线重构。针对企业的内部知识,从经营性的业务信息到最终的战略性信息。信息阶段性的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知识主体化的进程:从各渠道得到的碎片化知识,经过初步整理筛选和判断后,将被传递至管理层;管理層在接受信息后,运用自身权限对知识进行反应,随后将知识信息传递至战略层,战略层随之进行反应,并反过来,将处理的信息变成决策而向下传达。但是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知识交流,在一般情况下,战略层与业务层之间是不会有直接知识传递的。
客体为高校和研究中心的线重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来源就是高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新成果。客体的主体化要求企业应加大与二者的来往交流,以文字协约或者实地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共享。例如,与高校和研究中心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加强双方的实地交流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3)知识网络的面重构
企业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客体主体化的新思维,不断获得知识以满足企业自身所需。然后将知识网络的面以战略、管理、业务三个层次进行横向划分,按照各层的职能部门:如财务、研发、市场等职能性质进行纵向划分,从而将整个企业的知识网络重构为三维的金字塔状的知识网络体系。
五、结论
面对信息的“爆炸”,我们终究应坚持着知识的不变论。不论是娱乐业还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知识网络的构建都显示着其举足轻重作用。但因知识网络的构建受企业文化、性质、定位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了它的独有性和不可复制性。然而网络构建的最基本要素却是始终保持不变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终都遵循着从点到面的构建逻辑原则。
参考文献:
[1]吴志成.加强知识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新经济,2019(09):70-71.
[2]张新华,张飞.“知识”概念及其涵义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06):49-58.
[3]逢锦剧,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6.
[4]B.A.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2.
[5]张玺.技术创新的两难悖论与网络化集群式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1):1-4.
[6]柳冠中.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7-9.
[7]王新才,陈凌寒.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7,No.117,93-96.
[8]谷梅丽.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10,v.30;No.234,67-70.
[9]刘鑫.用波利亚解题思想构建知识网络[J].基础教育研究,2018(11):54-56.
[10]赵梅阳.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点线面体[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7):241-242.
[11]杨文采.思维的点线面——论知识的碎片化与整体化问题[J].科技导报,2019,37(14):1.
[1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成迪(1999.07- ),女,藏族,四川省阿坝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