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根据我校学生在历史学习困难上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历史学习困难;理解;历史笔记;练习巩固
高中历史教学相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有很大的差别,就学生来说,一方面,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对历史事件掌握的程度也要更加深入,不再是只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而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的搜集信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有较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考试考查方面,高中历史进行的是闭卷考试,而我们的学生初中阶段进行的却是开卷考试,对知识的记忆要求不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和学习方式方面,对高中的历史学习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
就历史学习的困难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将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向我反映的一些困难进行了归类:
从主观因素上看理解运用层面出现的学习困难
﹡不懂得如何把所学知识或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答题﹡
﹡对于材料题不能更好的把握分析材料,概括作答﹡
﹡答材料题时不能够把握答题的关键词﹡
﹡不知道如何答材料题,记不住重点,不知道运用﹡
﹡对于高中目前学的有关思想哲学的内容无法做到“连贯”思考,对有关题目会感到有些吃力﹡
﹡很难将时间与发生的时间联系起来﹡
﹡选择题容易出错,失分多﹡
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反映的一些理解运用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材料题的解答,对其出现的原因,我结合我们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寻找原因:
对其出现的原因,我结合我们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寻找原因:
从学习基础因素方面看:
1、未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需求的有效学习方法,导致进入高中仍然未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的时候,虽然主观上想要将学习搞好,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着手;
2、 缺乏过硬的综合文化基础:理解和运用都要一定的文化基础,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不能很快的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归纳出历史材料的主要内容,对题干的分析也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对一些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一些历史理论知识、历史规律知识的理解、对历史材料的解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不能准确地捕捉题意,就更加谈不上能够组织出或者选出正确的答案了
从做题的习惯方面看:
学生很多都反映材料题难做、理解型选择题难做、材料型选择题难做,除却学习基础方面不足的因素,学生的做题技巧方面,也还有待提高,例如做题的谨慎度方面,应该更加细心的看清题目,对题意要分析清楚到位,然后才是动笔做题,至少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做材料题的时候,学生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没有养成重视材料的习惯,脱离材料做题,不能将材料、题意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答题,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做选择题时,我们高中历史科目都是做的最佳选择题,学生很少能够将各选项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排除等。
要解決以上两个层面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努力地夯实基础,而是养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和巩固的习惯。具体怎样一步步做好这两件事情,本人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流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段思考了一些解决的方法,拿出来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以期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一、课前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归纳出本课知识的主要框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也读和归纳能力的机会;再者,老师也要在预习工作开始之前就结合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完成对书本内容的第一次理解,使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并且对一些难的知识产生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所侧和方向,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记笔记:以自己的需要为核心,笔记内容要实在。历史科目的笔记有其特点,基本的知识书上全部有,学生也就没必要把具体详尽的知识做在笔记本上,这样会占据学生听课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具体来说课堂笔记该记什么呢?本人觉得以下一些方面是该去记的: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即本课知识结构,因为里面包含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内部的联系,这个笔记应该是做在笔记本上的,做了这个笔记之后,至少会知道这一课,老师重点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二是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强调的内容,例如常考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标记,以便复习的时候多家关注;
三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某些知识点时,会将该知识进行一些拓展,而这些拓展能力和面都是我们学校学生特别缺乏的,那么就要将老师讲解拓展的思路用简洁快速的方式当堂记录下来,以便课后进行消化和巩固,这是提高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非常好的办法;
四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历史方法论指导的内容要去记录下来;
五是,自己认为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没有打通的逻辑联系,都要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进行必要的札记,以便课后思考和寻求老师的帮助和个别辅导
六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凭自己爱好记一些在书上相应知识的位置,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该知识的记忆,减轻记忆难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做笔记,还要听课、思考,处理不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优先听懂和看清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尤其是要听清楚老师对难点问题和自己不懂问题的讲解,笔记重在记这些讲解思路,可采用一些自己能够看懂的符号进行简化记录,然后课后进行具体整理。决不能记下一大堆自己也不知所以然的笔记,这样就会失去记笔记真正的意义了。
课后一定要重新梳理笔记,不懂的要想尽办法弄懂,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要进行重点记忆,甚至是默写,在巩固和落实好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再进行题目的训练;至少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再去记忆一遍,进行三到四个记忆周期后,基本上就能够将知识清楚准确的记忆下来了。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读懂历史材料,把握题干,准确快速地组织出命中要点的题目答案。
【关键词】历史学习困难;理解;历史笔记;练习巩固
高中历史教学相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有很大的差别,就学生来说,一方面,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对历史事件掌握的程度也要更加深入,不再是只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而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的搜集信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有较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考试考查方面,高中历史进行的是闭卷考试,而我们的学生初中阶段进行的却是开卷考试,对知识的记忆要求不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和学习方式方面,对高中的历史学习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
就历史学习的困难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将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向我反映的一些困难进行了归类:
从主观因素上看理解运用层面出现的学习困难
﹡不懂得如何把所学知识或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答题﹡
﹡对于材料题不能更好的把握分析材料,概括作答﹡
﹡答材料题时不能够把握答题的关键词﹡
﹡不知道如何答材料题,记不住重点,不知道运用﹡
﹡对于高中目前学的有关思想哲学的内容无法做到“连贯”思考,对有关题目会感到有些吃力﹡
﹡很难将时间与发生的时间联系起来﹡
﹡选择题容易出错,失分多﹡
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反映的一些理解运用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材料题的解答,对其出现的原因,我结合我们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寻找原因:
对其出现的原因,我结合我们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寻找原因:
从学习基础因素方面看:
1、未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需求的有效学习方法,导致进入高中仍然未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的时候,虽然主观上想要将学习搞好,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着手;
2、 缺乏过硬的综合文化基础:理解和运用都要一定的文化基础,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不能很快的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归纳出历史材料的主要内容,对题干的分析也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对一些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一些历史理论知识、历史规律知识的理解、对历史材料的解读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不能准确地捕捉题意,就更加谈不上能够组织出或者选出正确的答案了
从做题的习惯方面看:
学生很多都反映材料题难做、理解型选择题难做、材料型选择题难做,除却学习基础方面不足的因素,学生的做题技巧方面,也还有待提高,例如做题的谨慎度方面,应该更加细心的看清题目,对题意要分析清楚到位,然后才是动笔做题,至少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做材料题的时候,学生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没有养成重视材料的习惯,脱离材料做题,不能将材料、题意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答题,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做选择题时,我们高中历史科目都是做的最佳选择题,学生很少能够将各选项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排除等。
要解決以上两个层面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努力地夯实基础,而是养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和巩固的习惯。具体怎样一步步做好这两件事情,本人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流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段思考了一些解决的方法,拿出来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以期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一、课前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归纳出本课知识的主要框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也读和归纳能力的机会;再者,老师也要在预习工作开始之前就结合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完成对书本内容的第一次理解,使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并且对一些难的知识产生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所侧和方向,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记笔记:以自己的需要为核心,笔记内容要实在。历史科目的笔记有其特点,基本的知识书上全部有,学生也就没必要把具体详尽的知识做在笔记本上,这样会占据学生听课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具体来说课堂笔记该记什么呢?本人觉得以下一些方面是该去记的: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即本课知识结构,因为里面包含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其内部的联系,这个笔记应该是做在笔记本上的,做了这个笔记之后,至少会知道这一课,老师重点给我们讲了什么内容,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二是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强调的内容,例如常考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标记,以便复习的时候多家关注;
三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某些知识点时,会将该知识进行一些拓展,而这些拓展能力和面都是我们学校学生特别缺乏的,那么就要将老师讲解拓展的思路用简洁快速的方式当堂记录下来,以便课后进行消化和巩固,这是提高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非常好的办法;
四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历史方法论指导的内容要去记录下来;
五是,自己认为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没有打通的逻辑联系,都要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进行必要的札记,以便课后思考和寻求老师的帮助和个别辅导
六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凭自己爱好记一些在书上相应知识的位置,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该知识的记忆,减轻记忆难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做笔记,还要听课、思考,处理不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优先听懂和看清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尤其是要听清楚老师对难点问题和自己不懂问题的讲解,笔记重在记这些讲解思路,可采用一些自己能够看懂的符号进行简化记录,然后课后进行具体整理。决不能记下一大堆自己也不知所以然的笔记,这样就会失去记笔记真正的意义了。
课后一定要重新梳理笔记,不懂的要想尽办法弄懂,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要进行重点记忆,甚至是默写,在巩固和落实好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再进行题目的训练;至少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再去记忆一遍,进行三到四个记忆周期后,基本上就能够将知识清楚准确的记忆下来了。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读懂历史材料,把握题干,准确快速地组织出命中要点的题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