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没有用笔书写宏篇巨著,却在居民中传递着真心为民的不朽口碑
一位年近70的老人能做些什么?安享晚年,含饴弄孙……或许还有另一种选择——造福一地百姓。
王文真,济宁市精神残疾协会主席,山东省残联第六届代表,邹城市西关社区居委会主任。在基层工作了半个世纪的她,如今还在为西关百姓的幸福生活忙碌、奔走。
敢想敢干
西关社区位于邹城西部,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总人口21680人,为这2万多人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操心的正是今年虚龄70岁的王文真。
王文真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多年来的工作合影,每五年一次的全国残联大会,王文真参加了三届,担任了全国残联大会主席团委员、亲友协会主席,同近三届国家主席分别留有合影。“我18岁入党,1962年参加工作,如今都50多年了。”交谈中,王文真言语平实真诚,不时拍拍你的手,一个和蔼的社区服务者的形象直入人心。
但是,不要认为王文真的工作就只有春风化雨这一面,“敢想敢做、狠抓实事”才是她区别于一般社区工作者的最大特点。自她担任社区主任以来,西关的社区风貌和百姓的幸福指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来到西关社区幼儿园,宽敞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各个教室传来。见到王文真,孩子们团团围上去,王文真笑得合不拢嘴,摸摸这个拍拍那个,一脸欣慰。与之一墙之隔的西关小学,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现代气派,配套设施完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2004年6月,该校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为了这座大楼的建成,王文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旁人难以想象。那是1993年,当时的社区小学残破不堪,社区决心建设一栋高标准、多功能的一流教学楼,居委会党总支分工,由王文真具体负责。“在决定建楼的时候,社区连一块钱的建楼款都没有,而大楼建成需要资金300多万元。”为此,王文真开始四处“化缘”。
矿务局、邹县电厂、火车站,镇党委、市委、教委、兖州铁路段、济南铁路局……她跑遍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单位,有时一上午就要跑十多个单位,而当时她已是50岁的人了。
一次,与原西关小学的赵校长在济南铁路局寻求资金时,王文真的血压突然高上来,在铁路局传达室躺了半个多小时。“从别人口袋要钱特别的难,光火车站我就去了无数趟,结果争取到的资金只有4999元。”
建设教学楼的360万元资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争取来的,这其中包括各类捐献、集资、拨款和赞助。王文真告诉记者,建设社区教学楼、她个人捐献了5000元,是第一个交上的,当时用的准备给儿子买摩托车的钱。后来,王文真的事迹被拍成一部叫作《春雨》的电视剧,面对“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司法调解三等功”、“全国慈善之星”、“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山东省模范居委会主任”、“济宁市优秀社区主任”、“济宁市十佳社区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从未居功自傲。
奉献满腔爱心
近几年,为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王文真主持居委会制定了文明路街建设计划,对社区内的大小街巷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工程……
为改善危房户居住条件,她多方争取启动了全市第一个旧城改造工程——西关花园小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设计新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竣工投入使用,居民喜迁新居。
马上,媲美大城市自由市场的“鑫铁西农贸市场”就要建成招商了。“以前卖蔬菜水果的都在路边,环境乱也不好管理,影响交通。未来我们还要把市场侧门通往小区的路打通,方便居民过来买菜。”
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2003年,王文真首先拿出上级奖励自己的12万元资金,又筹资200万元,建起了一座高标准、设备齐全的老年养老院。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她都给敬老院送去面粉、花生油等生活用品,三十多年来不曾间断。每遇到老人去世,王文真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全程参加老人的丧事活动,送老人最后一程。记者与王文真来到养老院时,正赶上老人们吃晚饭,王文真仔细地看了饭菜情况,又挨屋跟老人们打招呼。每个人的情况,王文真都能详细地向记者一一道来。
王文真是个有心人,除了惦记老人和孩子,辖区内有多少残疾人,他们的家庭状况如何,都了如指掌。每一个残疾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她的关怀和照顾,关键时刻王文真总是伸出手扶一把、拉一把,引导他们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
在西关,王文真还有一个称呼——兵妈妈。王文真爱军、疼军人是出了名的。在王文真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电话号码表,上面记录的联系对象中,军人、军属、退伍军人有400多位。每年,社区有多少退伍军人要安置,新来的军人配偶哪些要安排工作,军人子女哪几个到了入学工作年龄,王文真心里都有一本账。
为鼓励现役军人在部队建功立业,王文真给在部队立功受奖的战士物资奖励,协调开展退伍安置工作;将军人、军属优待纳入社区建设统一规划;坚持社区建设与拥军优属两手抓,将国防建设纳入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规范。逢年过节,王文真总会带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走访慰问当地驻军。
讨厌面子工程
与记者走在西关街道上,王文真如数家珍,“这里的路面是去年加硬过的”“这边正在建经济适用房”“这边是正在建的养老院”……大事小事全在心里。
“我最讨厌那些面子工程,光表面看着好,实际上对老百姓一点用都没有,我要做就做实事,能真正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善的事儿。”多年的工作中,王文真尽心尽力,社区百姓谁家有事都愿意找她。“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9点,不失闲儿。”提起自己的工作,王文真呵呵笑着说,“有时候都下班了,人家找到家里去,想跟你唠一唠,那也要管。给人家解释解释,该照顾的就照顾,这不就是基层干部的事儿嘛,从婆婆妈妈到城市建设。”在王文真心目中,好的基层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干实事,否则“人家不信你、不认你”。
王文真是个孤儿,11岁失去母亲,13岁失去父亲,她靠一双手拉扯弟弟长大成人。婚后,王文真的大儿子因脑缺氧而造成终身残疾。因此,王文真对五保户、穷人、残疾人非常理解、同情,“因为我自己亲身体会过,让人看不起是什么滋味。”
如今70高龄的王文真也想过,“歇一歇吧,别干了”,但是为百姓谋福利的愿望却停不下来。这不,马上要大力推进的垃圾分离处理项目,又让原本计划退休的王文真打起精神来。
“把垃圾分类处理成有机肥料,这是好事儿,是给后代造福的事儿。”该项目由邹城市市长签字,交给分管市长考察落实,邹城116万居民,每天产多少垃圾,这个项目不仅保护环境,还能防止地下水污染,让老百姓喝上健康水。”
近几年,王文真在发力加快西关改革的步伐,多个大项目同时启动:西关社区跟民政局合建的福利院、残疾人福利中心、康复中心、救灾物资仓库、军转干部家属楼等6个项目正在建设,建造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投资1.5亿;龙山家园一期已入住5年,二期马上开建,这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项目……
虽是只读过3年书的老太太,王文真却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前面提到的那些社区福利项目的开展,必须有经济作保证。所以我们盖服务性大楼,这个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旧城改造能挣钱,开发公司能挣钱,社区的几个商场能挣钱……”在资金的保障下,几年来王文真相继推进了路灯、路面硬化、饮用水、菜市场等便民项目的改造,西关社区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很多媒体报道过王文真的事迹,但是百闻不如一见。当你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天连续工作超过10小时;当你看到西关正在建设的一个个民生项目;当你看到西关老人、孩子欢乐的笑脸……不由得发自内心地佩服:她没有启迪人生的伟大思想,却有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大爱无疆;她没有用笔书写宏篇巨著,却在居民中传递着真心为民的不朽口碑;她没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创造了出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 陈晰
一位年近70的老人能做些什么?安享晚年,含饴弄孙……或许还有另一种选择——造福一地百姓。
王文真,济宁市精神残疾协会主席,山东省残联第六届代表,邹城市西关社区居委会主任。在基层工作了半个世纪的她,如今还在为西关百姓的幸福生活忙碌、奔走。
敢想敢干
西关社区位于邹城西部,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总人口21680人,为这2万多人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操心的正是今年虚龄70岁的王文真。
王文真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多年来的工作合影,每五年一次的全国残联大会,王文真参加了三届,担任了全国残联大会主席团委员、亲友协会主席,同近三届国家主席分别留有合影。“我18岁入党,1962年参加工作,如今都50多年了。”交谈中,王文真言语平实真诚,不时拍拍你的手,一个和蔼的社区服务者的形象直入人心。
但是,不要认为王文真的工作就只有春风化雨这一面,“敢想敢做、狠抓实事”才是她区别于一般社区工作者的最大特点。自她担任社区主任以来,西关的社区风貌和百姓的幸福指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来到西关社区幼儿园,宽敞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各个教室传来。见到王文真,孩子们团团围上去,王文真笑得合不拢嘴,摸摸这个拍拍那个,一脸欣慰。与之一墙之隔的西关小学,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现代气派,配套设施完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2004年6月,该校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为了这座大楼的建成,王文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旁人难以想象。那是1993年,当时的社区小学残破不堪,社区决心建设一栋高标准、多功能的一流教学楼,居委会党总支分工,由王文真具体负责。“在决定建楼的时候,社区连一块钱的建楼款都没有,而大楼建成需要资金300多万元。”为此,王文真开始四处“化缘”。
矿务局、邹县电厂、火车站,镇党委、市委、教委、兖州铁路段、济南铁路局……她跑遍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单位,有时一上午就要跑十多个单位,而当时她已是50岁的人了。
一次,与原西关小学的赵校长在济南铁路局寻求资金时,王文真的血压突然高上来,在铁路局传达室躺了半个多小时。“从别人口袋要钱特别的难,光火车站我就去了无数趟,结果争取到的资金只有4999元。”
建设教学楼的360万元资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争取来的,这其中包括各类捐献、集资、拨款和赞助。王文真告诉记者,建设社区教学楼、她个人捐献了5000元,是第一个交上的,当时用的准备给儿子买摩托车的钱。后来,王文真的事迹被拍成一部叫作《春雨》的电视剧,面对“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司法调解三等功”、“全国慈善之星”、“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山东省模范居委会主任”、“济宁市优秀社区主任”、“济宁市十佳社区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从未居功自傲。
奉献满腔爱心
近几年,为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王文真主持居委会制定了文明路街建设计划,对社区内的大小街巷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工程……
为改善危房户居住条件,她多方争取启动了全市第一个旧城改造工程——西关花园小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设计新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竣工投入使用,居民喜迁新居。
马上,媲美大城市自由市场的“鑫铁西农贸市场”就要建成招商了。“以前卖蔬菜水果的都在路边,环境乱也不好管理,影响交通。未来我们还要把市场侧门通往小区的路打通,方便居民过来买菜。”
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2003年,王文真首先拿出上级奖励自己的12万元资金,又筹资200万元,建起了一座高标准、设备齐全的老年养老院。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她都给敬老院送去面粉、花生油等生活用品,三十多年来不曾间断。每遇到老人去世,王文真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全程参加老人的丧事活动,送老人最后一程。记者与王文真来到养老院时,正赶上老人们吃晚饭,王文真仔细地看了饭菜情况,又挨屋跟老人们打招呼。每个人的情况,王文真都能详细地向记者一一道来。
王文真是个有心人,除了惦记老人和孩子,辖区内有多少残疾人,他们的家庭状况如何,都了如指掌。每一个残疾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她的关怀和照顾,关键时刻王文真总是伸出手扶一把、拉一把,引导他们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
在西关,王文真还有一个称呼——兵妈妈。王文真爱军、疼军人是出了名的。在王文真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电话号码表,上面记录的联系对象中,军人、军属、退伍军人有400多位。每年,社区有多少退伍军人要安置,新来的军人配偶哪些要安排工作,军人子女哪几个到了入学工作年龄,王文真心里都有一本账。
为鼓励现役军人在部队建功立业,王文真给在部队立功受奖的战士物资奖励,协调开展退伍安置工作;将军人、军属优待纳入社区建设统一规划;坚持社区建设与拥军优属两手抓,将国防建设纳入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规范。逢年过节,王文真总会带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走访慰问当地驻军。
讨厌面子工程
与记者走在西关街道上,王文真如数家珍,“这里的路面是去年加硬过的”“这边正在建经济适用房”“这边是正在建的养老院”……大事小事全在心里。
“我最讨厌那些面子工程,光表面看着好,实际上对老百姓一点用都没有,我要做就做实事,能真正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改善的事儿。”多年的工作中,王文真尽心尽力,社区百姓谁家有事都愿意找她。“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9点,不失闲儿。”提起自己的工作,王文真呵呵笑着说,“有时候都下班了,人家找到家里去,想跟你唠一唠,那也要管。给人家解释解释,该照顾的就照顾,这不就是基层干部的事儿嘛,从婆婆妈妈到城市建设。”在王文真心目中,好的基层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干实事,否则“人家不信你、不认你”。
王文真是个孤儿,11岁失去母亲,13岁失去父亲,她靠一双手拉扯弟弟长大成人。婚后,王文真的大儿子因脑缺氧而造成终身残疾。因此,王文真对五保户、穷人、残疾人非常理解、同情,“因为我自己亲身体会过,让人看不起是什么滋味。”
如今70高龄的王文真也想过,“歇一歇吧,别干了”,但是为百姓谋福利的愿望却停不下来。这不,马上要大力推进的垃圾分离处理项目,又让原本计划退休的王文真打起精神来。
“把垃圾分类处理成有机肥料,这是好事儿,是给后代造福的事儿。”该项目由邹城市市长签字,交给分管市长考察落实,邹城116万居民,每天产多少垃圾,这个项目不仅保护环境,还能防止地下水污染,让老百姓喝上健康水。”
近几年,王文真在发力加快西关改革的步伐,多个大项目同时启动:西关社区跟民政局合建的福利院、残疾人福利中心、康复中心、救灾物资仓库、军转干部家属楼等6个项目正在建设,建造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投资1.5亿;龙山家园一期已入住5年,二期马上开建,这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项目……
虽是只读过3年书的老太太,王文真却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前面提到的那些社区福利项目的开展,必须有经济作保证。所以我们盖服务性大楼,这个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旧城改造能挣钱,开发公司能挣钱,社区的几个商场能挣钱……”在资金的保障下,几年来王文真相继推进了路灯、路面硬化、饮用水、菜市场等便民项目的改造,西关社区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很多媒体报道过王文真的事迹,但是百闻不如一见。当你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天连续工作超过10小时;当你看到西关正在建设的一个个民生项目;当你看到西关老人、孩子欢乐的笑脸……不由得发自内心地佩服:她没有启迪人生的伟大思想,却有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大爱无疆;她没有用笔书写宏篇巨著,却在居民中传递着真心为民的不朽口碑;她没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创造了出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