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造平台;生活实践;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48-01
一、创造适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
为了创造适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我们要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校园环境的改进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给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使学生对创新发明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教师要审时度势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从小树立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二、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机会亲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掌握做事的方法,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作为老师,一定要创造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寻找一些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间传阅、讨论、探究,在班内展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取长补短,吸取对方的长处,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桌子有多长”一节课时,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观察学习别的同学的测量方法,还可以互相纠正缺点,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测量中,既巩固了新学的长度单位“厘米”知识,又学会了测量的正确方法。另外,在合作动手中,学生还有可能探讨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方法。譬如,有几位学生的尺子少了一截,该怎么量?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如果从刻度“几”开始量,那么要从量的总数里减去“几”。这种方法如果不动手测量,不合作讨论,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造性。
四、创设情趣,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将唯一性的文字资料,设计转化还原为立体性的生活场景,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设计成学生非常熟悉,又乐意参加的“运动会”活动情境。在雄壮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运动会会场,渐渐进入了学习的境界。这时,“机灵狗”引导大家及时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再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奖杯,最后老师开车接大家回家时,再让学生判断车上座位是否够坐。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角色转变,适合创新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应由以前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以前的观众转变为主演。有了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就是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自由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提出质疑,发表看法。这样,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会得以长足发展,实践能力会相应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积累。创新型的教师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最受欢迎的老师。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我们老师创新了,学生才能创新,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数学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创造平台;生活实践;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48-01
一、创造适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
为了创造适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我们要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校园环境的改进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给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使学生对创新发明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教师要审时度势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从小树立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二、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机会亲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掌握做事的方法,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作为老师,一定要创造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寻找一些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间传阅、讨论、探究,在班内展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取长补短,吸取对方的长处,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桌子有多长”一节课时,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观察学习别的同学的测量方法,还可以互相纠正缺点,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测量中,既巩固了新学的长度单位“厘米”知识,又学会了测量的正确方法。另外,在合作动手中,学生还有可能探讨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方法。譬如,有几位学生的尺子少了一截,该怎么量?聪明的学生会想到如果从刻度“几”开始量,那么要从量的总数里减去“几”。这种方法如果不动手测量,不合作讨论,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造性。
四、创设情趣,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将唯一性的文字资料,设计转化还原为立体性的生活场景,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设计成学生非常熟悉,又乐意参加的“运动会”活动情境。在雄壮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运动会会场,渐渐进入了学习的境界。这时,“机灵狗”引导大家及时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再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奖杯,最后老师开车接大家回家时,再让学生判断车上座位是否够坐。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角色转变,适合创新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应由以前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以前的观众转变为主演。有了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就是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自由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提出质疑,发表看法。这样,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会得以长足发展,实践能力会相应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积累。创新型的教师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最受欢迎的老师。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我们老师创新了,学生才能创新,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数学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