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剧兴,“本官”多。在众多清朝题材影视剧中,清代官员在面对同僚下属或百姓的对话里,无一例外地自称“本官”,如:县官下乡视察,会说“本官这次来……”知府听了汇报,会说“这事本官知道了……”说者似洋洋得意,听者则频频称是。
其实,此“是”颇不是,因为清朝的官员绝对不会自称“本官”。清代衙门中确有“本官”一称,但那是地方州县等衙门中的吏役,在谈及本衙门长官时使用的称呼,正如现在的机关干部说“我们主任”“我们处长”那样,是一种他称,而不是自称。
清朝从入关以来,对于官制和官场仪式、礼数一直十分严格,各级官员的自称、互称绝不容许弄错。当然,清朝官员也有自称,如知县对僚属或百姓必称“本县”,知府自称“本府”,依此类推:道台自称“本道”,臬台或藩台自称“本司”。各省巡抚因都挂着中央某部的侍郎、副都御史等衔,因此自称“本部院”。
这些官场礼仪规定,每一个当官的都十分娴熟。下属或百姓乱叫,等于给他找麻烦。而当时的老百姓对于官场的称呼也是掌握准确的。可叹如今一些影视编导却稀里糊涂,整得观众也“本官糊涂”了。
由“本官糊涂”话说当代,有种现象异曲同工,那便是落马官员总要垂泪而泣曰:“我忘了本”“我不懂法”“我好糊涂啊”……由“本官糊涂”,又会让人油然想到当下“鲁鱼亥豕”“郢书燕说”一类的误众之辞、误众之事。
“鲁鱼亥豕”,是说鲁和鱼、亥和豕的篆文形似,极容易引起误写错读。东晋学者葛洪在其《抱朴子·遐览》中载:“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是写过三遍,则鱼易写成鲁,虚便成了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由“本官糊涂”,又可引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的一段故事:楚国郢都有一个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晚上照明的蜡烛不亮,于是对拿烛台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阴差阳错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二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宰相见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遂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此文衍生了“郢书燕说”這一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韩非子借此批评“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讽刺当时学者托古改制,可谓言之凿凿。此说是否振聋发聩了呢? 从“本官糊涂”到“郢书燕说”,可清晰地画出一条轨迹:古往今来,以其昏昏,曲解原意,而无甚解,则牵强附会,谬莫大焉,不能不察也!
责任编辑 / 丁兆丹
其实,此“是”颇不是,因为清朝的官员绝对不会自称“本官”。清代衙门中确有“本官”一称,但那是地方州县等衙门中的吏役,在谈及本衙门长官时使用的称呼,正如现在的机关干部说“我们主任”“我们处长”那样,是一种他称,而不是自称。
清朝从入关以来,对于官制和官场仪式、礼数一直十分严格,各级官员的自称、互称绝不容许弄错。当然,清朝官员也有自称,如知县对僚属或百姓必称“本县”,知府自称“本府”,依此类推:道台自称“本道”,臬台或藩台自称“本司”。各省巡抚因都挂着中央某部的侍郎、副都御史等衔,因此自称“本部院”。
这些官场礼仪规定,每一个当官的都十分娴熟。下属或百姓乱叫,等于给他找麻烦。而当时的老百姓对于官场的称呼也是掌握准确的。可叹如今一些影视编导却稀里糊涂,整得观众也“本官糊涂”了。
由“本官糊涂”话说当代,有种现象异曲同工,那便是落马官员总要垂泪而泣曰:“我忘了本”“我不懂法”“我好糊涂啊”……由“本官糊涂”,又会让人油然想到当下“鲁鱼亥豕”“郢书燕说”一类的误众之辞、误众之事。
“鲁鱼亥豕”,是说鲁和鱼、亥和豕的篆文形似,极容易引起误写错读。东晋学者葛洪在其《抱朴子·遐览》中载:“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意思是写过三遍,则鱼易写成鲁,虚便成了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由“本官糊涂”,又可引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的一段故事:楚国郢都有一个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晚上照明的蜡烛不亮,于是对拿烛台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阴差阳错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二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宰相见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遂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此文衍生了“郢书燕说”這一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韩非子借此批评“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讽刺当时学者托古改制,可谓言之凿凿。此说是否振聋发聩了呢? 从“本官糊涂”到“郢书燕说”,可清晰地画出一条轨迹:古往今来,以其昏昏,曲解原意,而无甚解,则牵强附会,谬莫大焉,不能不察也!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