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题即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成功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首要条件。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问题;题意;习惯;途径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直困扰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不高,习惯于笼统地感知,读题一带而过,读完题就列式,甚至边看题就边列式计算,导致错误的解答。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读题的良好习惯,提高读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再加之有很多阅读的不良习惯,语句不通顺,随意漏字、添字,对陌生的词语妄自猜测,而一字之差或一词之别,题意大变。“好习惯受益于终身”。因此,老师要讲究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读题技能,如全班齐读,分小组读,抽生读,师示范读;有时大声朗读,有时快速默读;有时因个别字音词意,查阅词典。
(一)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题是基础,数学问题的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次,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更要开动脑筋找到中间隐藏的关系。例如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2,余数是2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等于454,被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此题不仅要读懂题目中表述的等量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找到隐藏的已知条件: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设除数为X,方程12X+26+X+12+26=454,问题迎刃而解。
(二)“关键词、句”狠下功夫
例如: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時相向而行,途中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米?部分学生计算成甲、乙两人走的路程差,原来她把“相距”理解成“差距”。又例如:把一个正方体的铁块“熔铸”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或把一个正方体的铁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求圆锥的体积。正方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关系,“不变”还是“变”?就在于“熔铸”与“削成”的词意。
二、采用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成功解答问题的首要条件,拿到题目,粗略一看,动手就解,当然容易出错,形式主义地叙述哪些是条件,哪个是问题,也不等于理解题意。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因素,通过分析结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识,而且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头脑中,好像他们身临其境一样。
(一)让学生叙述题意,变成自己的语言
叙述题意,就是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变成自己的语言,使抽象的数学术语更加通俗、具体、易懂。例如“一次数学抢答赛有10道题。评分规定对一道题的得10分,错一道题的扣2分,小明回答了所有的题,只得了76分。问他答对了几道?”有学生叙述题意时表述为“抢答对一道题的得10分,没有抢答的题不得分,抢答错一道题不但不得分,还要倒扣2分,比没有抢答到的0分还要少得2分”,说出了“错一道题的扣2分”的准确意义,让有疑惑的同学听懂了题意。学生叙述题意的过程,也是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二)引导操作,模拟情景,题意一目了然
例: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折成相等的3段来量,井外余16分米。把绳子折成相等的4段来量,井外余4分米。井有多深?绳子有多长?我在引导时,找来一根合适的绳子和一个纸箱,首先演示把一根绳子折成相等的3段和对折3次的区别,然后请学生再观察井(纸箱)外余的是16分米吗?眼见为实,井外余的是3个16分米,井里的绳长是3个井深的长度,学生争议不休的症结终于在事实面前不言而喻。
(三)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例如:兄妹二人同时从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时,发现忘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校有多少米?此题目的关键是要明白兄妹相遇时,兄比妹多走了多少米?画线段图一看便知是2个180米,而不是1个180米。
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充分利用了儿童思维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使数学问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在儿童的面前,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关系明朗化,最易于儿童所掌握。所以教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从画线段图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训练学生理解题意最常见的方法。
画示意图常常可以解决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诸如数学问题“打电话”等,例:李老师在假期通知五(1)班31个同学参加全市小学生演讲会,打电话每分钟可以通知一人,至少花()时间才能尽快通知到每个人?通过画图可知:在每一分钟又新接到通知的人数规律是:1,2,4,8,16,32……,(1+2+4+8+16=31人,5分钟)。
(四)整合学科知识,厘清相互关系
例: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血液约占体重的( ),血液中约含有( )的水。小军的爸爸体重78千克,他的血液中约含水多少千克?此题目中“水分”之多,让众多学生不知所言。“人的身体里只有血液里才有水分吗?”“肌肉、各个器官或组织内都含有大量水分”。学生恍然大悟,问题中的水分只是人身体内某一部分(血液)的水分。类似的题目还很多,所以老师要整合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当今的课改教学中,相关联的各科知识集中于一起学习,将会越来越多,我们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当然,知识是点滴的积累,能力是锻炼后逐步提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功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郗慧敏.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审题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228-228.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中心小学校)
关键词:数学问题;题意;习惯;途径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直困扰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不高,习惯于笼统地感知,读题一带而过,读完题就列式,甚至边看题就边列式计算,导致错误的解答。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读题的良好习惯,提高读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再加之有很多阅读的不良习惯,语句不通顺,随意漏字、添字,对陌生的词语妄自猜测,而一字之差或一词之别,题意大变。“好习惯受益于终身”。因此,老师要讲究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读题技能,如全班齐读,分小组读,抽生读,师示范读;有时大声朗读,有时快速默读;有时因个别字音词意,查阅词典。
(一)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题是基础,数学问题的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次,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更要开动脑筋找到中间隐藏的关系。例如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2,余数是2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等于454,被除数和余数各是多少?此题不仅要读懂题目中表述的等量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找到隐藏的已知条件: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设除数为X,方程12X+26+X+12+26=454,问题迎刃而解。
(二)“关键词、句”狠下功夫
例如: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時相向而行,途中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米?部分学生计算成甲、乙两人走的路程差,原来她把“相距”理解成“差距”。又例如:把一个正方体的铁块“熔铸”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或把一个正方体的铁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求圆锥的体积。正方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关系,“不变”还是“变”?就在于“熔铸”与“削成”的词意。
二、采用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成功解答问题的首要条件,拿到题目,粗略一看,动手就解,当然容易出错,形式主义地叙述哪些是条件,哪个是问题,也不等于理解题意。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因素,通过分析结合,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识,而且在解题时,自始至终地保持在头脑中,好像他们身临其境一样。
(一)让学生叙述题意,变成自己的语言
叙述题意,就是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变成自己的语言,使抽象的数学术语更加通俗、具体、易懂。例如“一次数学抢答赛有10道题。评分规定对一道题的得10分,错一道题的扣2分,小明回答了所有的题,只得了76分。问他答对了几道?”有学生叙述题意时表述为“抢答对一道题的得10分,没有抢答的题不得分,抢答错一道题不但不得分,还要倒扣2分,比没有抢答到的0分还要少得2分”,说出了“错一道题的扣2分”的准确意义,让有疑惑的同学听懂了题意。学生叙述题意的过程,也是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二)引导操作,模拟情景,题意一目了然
例: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折成相等的3段来量,井外余16分米。把绳子折成相等的4段来量,井外余4分米。井有多深?绳子有多长?我在引导时,找来一根合适的绳子和一个纸箱,首先演示把一根绳子折成相等的3段和对折3次的区别,然后请学生再观察井(纸箱)外余的是16分米吗?眼见为实,井外余的是3个16分米,井里的绳长是3个井深的长度,学生争议不休的症结终于在事实面前不言而喻。
(三)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例如:兄妹二人同时从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时,发现忘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校有多少米?此题目的关键是要明白兄妹相遇时,兄比妹多走了多少米?画线段图一看便知是2个180米,而不是1个180米。
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充分利用了儿童思维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使数学问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在儿童的面前,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关系明朗化,最易于儿童所掌握。所以教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从画线段图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训练学生理解题意最常见的方法。
画示意图常常可以解决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诸如数学问题“打电话”等,例:李老师在假期通知五(1)班31个同学参加全市小学生演讲会,打电话每分钟可以通知一人,至少花()时间才能尽快通知到每个人?通过画图可知:在每一分钟又新接到通知的人数规律是:1,2,4,8,16,32……,(1+2+4+8+16=31人,5分钟)。
(四)整合学科知识,厘清相互关系
例: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血液约占体重的( ),血液中约含有( )的水。小军的爸爸体重78千克,他的血液中约含水多少千克?此题目中“水分”之多,让众多学生不知所言。“人的身体里只有血液里才有水分吗?”“肌肉、各个器官或组织内都含有大量水分”。学生恍然大悟,问题中的水分只是人身体内某一部分(血液)的水分。类似的题目还很多,所以老师要整合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当今的课改教学中,相关联的各科知识集中于一起学习,将会越来越多,我们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当然,知识是点滴的积累,能力是锻炼后逐步提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功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郗慧敏.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审题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228-228.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