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走转改” 连线报道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密切与普通群众的联系,切实改变“新闻围着会议转,记者围着领导转”的风气,改变作风漂浮、文风不实的习惯,提高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大广播战线的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社区厂矿,做了大量的体验式、见闻式的报道,特别是大量连线报道,为广播新闻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目前,“走转改”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且将成为新闻工作之常态,那么,广播记者该如何进一步“走转改”?笔者认为,提倡连线报道,多做连线报道,在“走转改”中提高连线报道水平,是广播记者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好形式。
一、连线报道是广播记者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好形式
所谓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借助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主持人进行电话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及时性、互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①从这个定义来看,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连线报道定义中的这些关键词要求记者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基层
广播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字报道、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文字报道可以不到现场,听人转述甚至有简报和总结就可写成。录音报道也可以不到现场,通过电话采访人物录音写成,甚至个别记者在实际操作中,用电脑模拟现场录音或利用网络声音资源冒充现场音响。而相比较而言,连线报道要求必须人在现场,否则无法“描述”,无法“即兴”。这样的一种报道方式,迫使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必须到新闻现场第一线才能完成。否则,记者如果靠转述他人见闻,或者看着稿子连线,即便加上“嗯啊”等语气词,也会在语气、语境方面露出破绽。
2.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必须改变作风
“走转改”活动,要求记者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采访,而是走到基层群众中去,转变采访作风。记者必须改变作风,出现在新闻现场,因为很多现场感强的事件性新闻,现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来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而这些,离开现场就无法做到。所以,连线报道的记者必须改变作风,走进新闻现场,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取有效新闻信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许多突发性事件,从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连线记者都是深入灾区一线,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克服重重困难,发回了高质量的连线报道。
3.连线报道能改变报道的文风
连线报道的文风主要体现在“快短平活”。首先,及时性是连线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广播记者只需要借助一部手机,就可以在新闻现场通过直播节目,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实时传递给受众。可以说,连线报道的时效性是最强的,可以做到传播时间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尽量缩短。比如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通信、交通、电力中断,报纸、电视、网络瞬间失去作用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第一时间派出首批记者进入重灾区,借助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传回了灾区的最新消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建宁县,2002年6月16日,建宁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整个建宁县交通、通信中断,成为一座孤岛,当地广播记者利用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向省级电台、中央电台传送了灾区的受灾情况,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就赶到了建宁灾区慰问。
连线报道伴随着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使听众用耳朵跟随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实现了新闻发生与新闻播出同步进行。“快”是连线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改变新闻文风的第一步。其次是“短”,由于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瞬息万变,连线报道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某一阶段发生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它不可以长篇大论,只能不停地追踪,所以,每一阶段的追踪都是最新的状况。第三是“平”,指的是语言风格,连线报道是现场描述,即兴述评,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口语化特征明显。第四是“活”,通过记者的个性化语言,变换新闻播出的节奏,避免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同时,由于连线时主持人与记者互动,客观上也增强了新闻的生动性。因此,连线报道符合改文风要求。
二、连线报道适用范围广泛
1.适合所有的事件性新闻,包括突发性事件
事件性新闻、突发新闻是最适合做成连线报道的,这类新闻有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不停地发生动态的变化,时间节点明显,连线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要选好新闻发展变化的节点,了解情况,组织语言,即可连线。近年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地震、泥石流、矿难等突发性事件中的连线报道,都属于此种情况。
2.节日、喜庆报道
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要的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青年节等;各种宣传周、宣传日等重要节日,一般都有群众自发或有关部门组织的纪念活动,记者可在活动现场,寻找新鲜独特的角度、有意义的内容做连线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
3.会议和重大活动报道
连线报道也可应用于会议性新闻。会议程序性新闻往往显得枯燥,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双慧眼,挖掘会议和重大活动中的亮点、花絮进行连线,寻找会场上发生的趣事或是细节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所观、所感,并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述,使会议和重大活动新闻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使广播新闻更加富有层次感。 4.政策诠释性报道
比如近年来的新农保、新农合、保障房政策、限塑令、新驾规等国家发布的新政策,事关民生,老百姓很关注,希望知道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消息。记者可以在政策实施的某个时间点,寻找某个独特角度或典型个体切入,通过连线报道介绍政策的具体规定、适用人群、如何办理,以及专家对于这项政策的点评等。主持人可与记者连线、与嘉宾连线、与评论员连线、与政策受益人连线,使报道更加深入和权威,避免政策宣传的枯燥。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连线报道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广播记者在“走基层”中使用,记者在“走基层”中把所见所闻及时连线,不但能提高新闻时效性,也能增强新闻的可听性。
三、在“走转改”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
现在,连线报道在各级广播电台使用越来越频繁,所占用的时段也越来越长,特别在“走转改”活动中连线报道的应用更加普遍。有部分报道听起来似乎很热闹,但过耳即忘,给人印象不深。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质量,从而提高连线报道的感染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1.选好报道节点
对于较为简单的、一篇报道即可完成的事件性新闻,只要找好新闻的切入点就可以了。但对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一篇报道难以完成、必须连续追踪报道的事件新闻,找好新闻的节点就十分重要了。比如:2004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消防战士郑忠华在抢救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时,不慎落水失踪,直到七天后遗体才被找到。当时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三明人民广播电台做了大量的连线报道,紧抓新闻发生发展的节点,比如英雄落水失踪、群众自发找英雄、英雄遗体被找到、万人空巷送英雄等新闻节点进行报道,完整展示了整个新闻事件。由于新闻的节点展示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在做连线报道时这些新闻节点不能遗漏。准确选择新闻节点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体现,在“走转改”活动中记者的这种能力会不断提升。
2.注重报道细节
广播只有声音,而声音稍纵即逝,连线报道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要注意细节描述。通过记者的描述为听众勾勒出现场的画面,以声音再现新闻现场,用细节来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②例如火灾现场,记者描述火势很大,如果说“现场火很大”,听众会没有印象。这时,如果有生动的细节,听众的印象就深刻了。例如:2009年2月12日中午,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高砂镇发生森林火灾,因风力过大,蔓延至10个205国道沿线村,导致鹰厦铁路停运,福银高速公路大年岭隧道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并危及周边民宅。当地记者第一时间跟中国之声连线,其中的细节描述十分形象,“我现在距离火灾现场有十几米,火光照得我脸上发烫,我听到林木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这些细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连线报道台风,说风很大,显然是很空泛的,如果再加上些细节,“台风把路边的树连根拔起”“台风把店门前摆的大花盆吹到了几米远的地方”“路上行人行进困难,雨伞被吹翻”等细节描述,就能让听众感同身受。所以,连线报道多用生动的细节,就能让广播新闻入脑入心,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和感染力。
3.增强报道画面感
连线报道必须再现新闻事件现场,让听众在“听”新闻的时候产生“看”新闻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巧妙运用现场音响。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这篇报道现场场景的描述就像影视画面一样留在了听众的脑中,让听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成为广播连线报道的经典之作。所以记者连线时观察要仔细,尽量截取有画面感的信息,用白描的语言描述,这样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4.注重表达的流畅性
做好连线报道,流畅的即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记者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对“说什么”,也就是对报道的内容做出判断;另一方面,要迅速打好腹稿,对“怎么说”进行组织。连线时要做到口齿清晰,紧扣现场,层次分明,用准确、简洁、明快的口头语言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通过改变报道的文风来增强报道感染力。
综上所述,连线报道的“现场”“描述”“即兴”“互动”等特性,要求记者必须身到现场、心到现场、改变文风,符合“走转改”对记者的要求。所以,广播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应该多做连线报道,在做连线报道中进一步改变作风和文风,进一步提升广播连线报道的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袁云 《广播连线报道的独特优势》,载《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
②吕春璐 《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7期。
【关键词】“走转改” 连线报道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密切与普通群众的联系,切实改变“新闻围着会议转,记者围着领导转”的风气,改变作风漂浮、文风不实的习惯,提高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大广播战线的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社区厂矿,做了大量的体验式、见闻式的报道,特别是大量连线报道,为广播新闻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目前,“走转改”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且将成为新闻工作之常态,那么,广播记者该如何进一步“走转改”?笔者认为,提倡连线报道,多做连线报道,在“走转改”中提高连线报道水平,是广播记者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好形式。
一、连线报道是广播记者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好形式
所谓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借助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主持人进行电话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及时性、互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①从这个定义来看,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连线报道定义中的这些关键词要求记者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基层
广播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字报道、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文字报道可以不到现场,听人转述甚至有简报和总结就可写成。录音报道也可以不到现场,通过电话采访人物录音写成,甚至个别记者在实际操作中,用电脑模拟现场录音或利用网络声音资源冒充现场音响。而相比较而言,连线报道要求必须人在现场,否则无法“描述”,无法“即兴”。这样的一种报道方式,迫使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必须到新闻现场第一线才能完成。否则,记者如果靠转述他人见闻,或者看着稿子连线,即便加上“嗯啊”等语气词,也会在语气、语境方面露出破绽。
2.连线报道要求记者必须改变作风
“走转改”活动,要求记者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采访,而是走到基层群众中去,转变采访作风。记者必须改变作风,出现在新闻现场,因为很多现场感强的事件性新闻,现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来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而这些,离开现场就无法做到。所以,连线报道的记者必须改变作风,走进新闻现场,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取有效新闻信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许多突发性事件,从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连线记者都是深入灾区一线,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克服重重困难,发回了高质量的连线报道。
3.连线报道能改变报道的文风
连线报道的文风主要体现在“快短平活”。首先,及时性是连线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广播记者只需要借助一部手机,就可以在新闻现场通过直播节目,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实时传递给受众。可以说,连线报道的时效性是最强的,可以做到传播时间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尽量缩短。比如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通信、交通、电力中断,报纸、电视、网络瞬间失去作用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第一时间派出首批记者进入重灾区,借助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传回了灾区的最新消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建宁县,2002年6月16日,建宁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整个建宁县交通、通信中断,成为一座孤岛,当地广播记者利用海事卫星电话,第一时间向省级电台、中央电台传送了灾区的受灾情况,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就赶到了建宁灾区慰问。
连线报道伴随着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使听众用耳朵跟随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实现了新闻发生与新闻播出同步进行。“快”是连线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改变新闻文风的第一步。其次是“短”,由于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瞬息万变,连线报道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某一阶段发生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它不可以长篇大论,只能不停地追踪,所以,每一阶段的追踪都是最新的状况。第三是“平”,指的是语言风格,连线报道是现场描述,即兴述评,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口语化特征明显。第四是“活”,通过记者的个性化语言,变换新闻播出的节奏,避免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同时,由于连线时主持人与记者互动,客观上也增强了新闻的生动性。因此,连线报道符合改文风要求。
二、连线报道适用范围广泛
1.适合所有的事件性新闻,包括突发性事件
事件性新闻、突发新闻是最适合做成连线报道的,这类新闻有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不停地发生动态的变化,时间节点明显,连线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要选好新闻发展变化的节点,了解情况,组织语言,即可连线。近年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地震、泥石流、矿难等突发性事件中的连线报道,都属于此种情况。
2.节日、喜庆报道
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要的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青年节等;各种宣传周、宣传日等重要节日,一般都有群众自发或有关部门组织的纪念活动,记者可在活动现场,寻找新鲜独特的角度、有意义的内容做连线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
3.会议和重大活动报道
连线报道也可应用于会议性新闻。会议程序性新闻往往显得枯燥,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双慧眼,挖掘会议和重大活动中的亮点、花絮进行连线,寻找会场上发生的趣事或是细节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所观、所感,并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述,使会议和重大活动新闻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使广播新闻更加富有层次感。 4.政策诠释性报道
比如近年来的新农保、新农合、保障房政策、限塑令、新驾规等国家发布的新政策,事关民生,老百姓很关注,希望知道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消息。记者可以在政策实施的某个时间点,寻找某个独特角度或典型个体切入,通过连线报道介绍政策的具体规定、适用人群、如何办理,以及专家对于这项政策的点评等。主持人可与记者连线、与嘉宾连线、与评论员连线、与政策受益人连线,使报道更加深入和权威,避免政策宣传的枯燥。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连线报道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广播记者在“走基层”中使用,记者在“走基层”中把所见所闻及时连线,不但能提高新闻时效性,也能增强新闻的可听性。
三、在“走转改”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
现在,连线报道在各级广播电台使用越来越频繁,所占用的时段也越来越长,特别在“走转改”活动中连线报道的应用更加普遍。有部分报道听起来似乎很热闹,但过耳即忘,给人印象不深。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质量,从而提高连线报道的感染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1.选好报道节点
对于较为简单的、一篇报道即可完成的事件性新闻,只要找好新闻的切入点就可以了。但对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一篇报道难以完成、必须连续追踪报道的事件新闻,找好新闻的节点就十分重要了。比如:2004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消防战士郑忠华在抢救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时,不慎落水失踪,直到七天后遗体才被找到。当时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三明人民广播电台做了大量的连线报道,紧抓新闻发生发展的节点,比如英雄落水失踪、群众自发找英雄、英雄遗体被找到、万人空巷送英雄等新闻节点进行报道,完整展示了整个新闻事件。由于新闻的节点展示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在做连线报道时这些新闻节点不能遗漏。准确选择新闻节点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体现,在“走转改”活动中记者的这种能力会不断提升。
2.注重报道细节
广播只有声音,而声音稍纵即逝,连线报道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要注意细节描述。通过记者的描述为听众勾勒出现场的画面,以声音再现新闻现场,用细节来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②例如火灾现场,记者描述火势很大,如果说“现场火很大”,听众会没有印象。这时,如果有生动的细节,听众的印象就深刻了。例如:2009年2月12日中午,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高砂镇发生森林火灾,因风力过大,蔓延至10个205国道沿线村,导致鹰厦铁路停运,福银高速公路大年岭隧道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并危及周边民宅。当地记者第一时间跟中国之声连线,其中的细节描述十分形象,“我现在距离火灾现场有十几米,火光照得我脸上发烫,我听到林木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这些细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连线报道台风,说风很大,显然是很空泛的,如果再加上些细节,“台风把路边的树连根拔起”“台风把店门前摆的大花盆吹到了几米远的地方”“路上行人行进困难,雨伞被吹翻”等细节描述,就能让听众感同身受。所以,连线报道多用生动的细节,就能让广播新闻入脑入心,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和感染力。
3.增强报道画面感
连线报道必须再现新闻事件现场,让听众在“听”新闻的时候产生“看”新闻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巧妙运用现场音响。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这篇报道现场场景的描述就像影视画面一样留在了听众的脑中,让听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成为广播连线报道的经典之作。所以记者连线时观察要仔细,尽量截取有画面感的信息,用白描的语言描述,这样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4.注重表达的流畅性
做好连线报道,流畅的即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记者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对“说什么”,也就是对报道的内容做出判断;另一方面,要迅速打好腹稿,对“怎么说”进行组织。连线时要做到口齿清晰,紧扣现场,层次分明,用准确、简洁、明快的口头语言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通过改变报道的文风来增强报道感染力。
综上所述,连线报道的“现场”“描述”“即兴”“互动”等特性,要求记者必须身到现场、心到现场、改变文风,符合“走转改”对记者的要求。所以,广播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应该多做连线报道,在做连线报道中进一步改变作风和文风,进一步提升广播连线报道的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袁云 《广播连线报道的独特优势》,载《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
②吕春璐 《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