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保持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制定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的是要通过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至今为止,《规划》已经实施了6个年头,在即将完成《规划》工作的前一年,“总结”显得更为有意义。既可以看到《规划》所带来的成效,鉴证《规划》的制定初衷,也可以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后续工作的部署,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而最有价值的资料,是来自于实施者本身。作为全国实施《规划》的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实施《规划》以来,真正实现了粮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相互促进。以河南作为调查对象,不乏代表性。
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部署,实施范围包括13个粮食生产省的441个产量大县和43个农场。其中,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
自实施《规划》以来,河南各地农业等相关部门狠抓项目管理,利用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部署,使得河南省优粮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且取得明显成效。
五举措促《规划》有效实施
确保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农业厅得知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良工程项目县(场)后,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厅长挂帅,相关业务处与工作站负责人、专家等共同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该领导班子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和技术咨询等工作。河南省农业厅还会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和财务人员到项目建设地点检查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各项目所在地还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或农业局长为主导的相应机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由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中的资金支持主要由国家发行国债、地方财政适当配套作为来源,所以,项目实施方必须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河南省农业厅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制度。例如,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专账管理的模式;在资金使用方面,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所有项目资金支出实行法人“一支笔”的签字制度。严格控制现金支出,力求做到专款专用,避免项目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
为使项目的实施更加规范化,河南省农业厅严格实行“四制”方针。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各项目承担单位均以单位一把手作为项目建设总负责人,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实行分工合作。二是实行招投标制,为了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各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参照国家工程建设有关规定,对土建工程和重要仪器设备采购进行招(投)标。三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四是执行项目合同制,在项目开工前,承担单位均分别与施工、监理等单位签定相应合同。这样,对甲方乙方便进行了有效制约,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在保证项目建设资料的完整和规范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均制定专人专柜文件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同志对所有文件资料实行专柜管理。为方便文件资料的查找调阅,对项目资料进行分类立卷管理。所有文件资料传阅后及时归档,项目完成后封存保管。
國家优粮工程项目的启动是为了使其发挥长期效益,起到更广阔的作用。在河南,项目建成后,单位都建立了项目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制度等,加强了项目建成资产的后续管护力度,有利于促进项目发挥长期效益,以便充分利用项目形成的资产,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
八方面显现《规划》成效
政府的良好举措,可以有效地服务于《规划》实施。有数据显示,河南实施《规划》至今,项目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良种育繁项目41个、病虫害防控项目34个、标准粮田项目13个、农机装备推进项目71个。项目累计计划总投资21.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48亿元,地方配套2.56亿元、农民自筹12.98亿元。以上仅仅是从数字方面表明了成就,更为具体的改善与提高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项目建设的56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52万亩标准粮田,通过修建机井、田间道路、桥涵、配置灌溉设备、排水沟渠等农田工程措施,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在干旱情况下,项目区耕地普浇一遍,比项目实施前缩短了2-4天,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如滑县标准粮田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新景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建成的4万亩标准粮田6天就可以浇一遍水,比过去节省2天时间,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铺设的地埋灌溉管道节水节时省地,改变了过去用垄沟浇地费地、费水又影响耕作的落后面貌,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效果明显。河南农大承担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重点开展玉米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促进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项目的建设,使河南省玉米技术创新有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玉米试验研究基地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配套,提高了创新中心科研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及范围,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研发示范效果显著。该中心建立的15亩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由原来的771.9千克增加到842.4千克,1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41.6千克,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大面积提高产量探索出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栽培模式。
良种繁育和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6个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共建成良种繁育田56万亩,良种繁育能力达20380万千克,比建设前有很大提高。武陟县2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良种800万千克,可推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日精选加工种子量由原来的4.8万千克增加到12.8万千克,年检测小麦种子能力增加一倍,年种子销售量提高60%以上。
种子检测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8个种子质量检测监督检验分中心,使检测品种数量增多,检测样品能力增强,对净化种子市场、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种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信阳市种子质检分中心项目运行后,检测涉及品种由过去的五大类农作物品种上升到现在的七大类,检测项目由过去的四项指标增加到现在的纯度、净度、生活力等九项指标,检测样品能力由过去的300份/年增加到现在的2500份/年,为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的种子质量检验和信阳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应急防控能力增强。通过34个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加强了粮食主要病虫害测报和应急防治工作,实现了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扩散的目标要求。2008年全年全省防治各种病虫害5.6亿亩次,仅此一项就挽回粮食生产损失近100亿斤。郾城区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使测报准确率提高12%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低了30%以上。郾城区从事病虫测报工作40多年的王仁清同志说: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测报人员骑车转,步行调查受局限,偏远乡村很少看,发生情况来估算”的落后状况。
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经过项目实施,项目区补助新增各类农机具3052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028台,旋耕机5275台,犁和深松设备1467台,播种机和插秧机3110台,秸秆还田机4233台,收获机械5561台,植保机械423台。项目区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6.5%提高到89.8%,耕、种、收以及植保等粮食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同时通过推广应用先进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免耕播种、玉米(水稻)机收等技术,增强了粮食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
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优粮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有效提高了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粮食单产、总产比项目实施前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据统计,70个优粮工程县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439.3亿千克,比2004年增加91.94亿千克;亩产由原来的539千克增加到618千克。濮阳县4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万千克,亩生产能力达到了吨粮田,粮食生产能力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
国家优粮项目实施后,实现了项目区农民增收。优粮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社旗县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内生产的良种占全县推广良种的70%以上,再加上高产节约新技术的推广,小麦的品质明显提高。每亩按小麦产量800斤,每斤小麦比市场价高出0.05元计,农民因种植优质小麦,每亩增加收入40元。仅此一项,全县小麦可增效益2000万元。群众由衷感叹:项目实施使我们最起码得到三个好处,一是路修啦,出行方便;二是生产条件改善,旱涝保收;三是小麦质优价高,效益增加。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制定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的是要通过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突出改善基础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至今为止,《规划》已经实施了6个年头,在即将完成《规划》工作的前一年,“总结”显得更为有意义。既可以看到《规划》所带来的成效,鉴证《规划》的制定初衷,也可以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后续工作的部署,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而最有价值的资料,是来自于实施者本身。作为全国实施《规划》的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实施《规划》以来,真正实现了粮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相互促进。以河南作为调查对象,不乏代表性。
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部署,实施范围包括13个粮食生产省的441个产量大县和43个农场。其中,河南省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粮工程项目县(场)。
自实施《规划》以来,河南各地农业等相关部门狠抓项目管理,利用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部署,使得河南省优粮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且取得明显成效。
五举措促《规划》有效实施
确保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农业厅得知有70个县和1个农场被纳入国家优良工程项目县(场)后,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厅长挂帅,相关业务处与工作站负责人、专家等共同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该领导班子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和技术咨询等工作。河南省农业厅还会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和财务人员到项目建设地点检查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各项目所在地还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或农业局长为主导的相应机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由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中的资金支持主要由国家发行国债、地方财政适当配套作为来源,所以,项目实施方必须严格规范财务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河南省农业厅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制度。例如,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专账管理的模式;在资金使用方面,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所有项目资金支出实行法人“一支笔”的签字制度。严格控制现金支出,力求做到专款专用,避免项目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
为使项目的实施更加规范化,河南省农业厅严格实行“四制”方针。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各项目承担单位均以单位一把手作为项目建设总负责人,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实行分工合作。二是实行招投标制,为了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各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参照国家工程建设有关规定,对土建工程和重要仪器设备采购进行招(投)标。三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四是执行项目合同制,在项目开工前,承担单位均分别与施工、监理等单位签定相应合同。这样,对甲方乙方便进行了有效制约,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在保证项目建设资料的完整和规范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均制定专人专柜文件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同志对所有文件资料实行专柜管理。为方便文件资料的查找调阅,对项目资料进行分类立卷管理。所有文件资料传阅后及时归档,项目完成后封存保管。
國家优粮工程项目的启动是为了使其发挥长期效益,起到更广阔的作用。在河南,项目建成后,单位都建立了项目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制度等,加强了项目建成资产的后续管护力度,有利于促进项目发挥长期效益,以便充分利用项目形成的资产,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
八方面显现《规划》成效
政府的良好举措,可以有效地服务于《规划》实施。有数据显示,河南实施《规划》至今,项目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良种育繁项目41个、病虫害防控项目34个、标准粮田项目13个、农机装备推进项目71个。项目累计计划总投资21.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48亿元,地方配套2.56亿元、农民自筹12.98亿元。以上仅仅是从数字方面表明了成就,更为具体的改善与提高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项目建设的56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52万亩标准粮田,通过修建机井、田间道路、桥涵、配置灌溉设备、排水沟渠等农田工程措施,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在干旱情况下,项目区耕地普浇一遍,比项目实施前缩短了2-4天,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如滑县标准粮田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新景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建成的4万亩标准粮田6天就可以浇一遍水,比过去节省2天时间,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铺设的地埋灌溉管道节水节时省地,改变了过去用垄沟浇地费地、费水又影响耕作的落后面貌,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效果明显。河南农大承担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重点开展玉米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促进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项目的建设,使河南省玉米技术创新有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玉米试验研究基地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配套,提高了创新中心科研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及范围,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研发示范效果显著。该中心建立的15亩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由原来的771.9千克增加到842.4千克,1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41.6千克,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大面积提高产量探索出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栽培模式。
良种繁育和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6个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共建成良种繁育田56万亩,良种繁育能力达20380万千克,比建设前有很大提高。武陟县2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良种800万千克,可推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日精选加工种子量由原来的4.8万千克增加到12.8万千克,年检测小麦种子能力增加一倍,年种子销售量提高60%以上。
种子检测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8个种子质量检测监督检验分中心,使检测品种数量增多,检测样品能力增强,对净化种子市场、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种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信阳市种子质检分中心项目运行后,检测涉及品种由过去的五大类农作物品种上升到现在的七大类,检测项目由过去的四项指标增加到现在的纯度、净度、生活力等九项指标,检测样品能力由过去的300份/年增加到现在的2500份/年,为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的种子质量检验和信阳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应急防控能力增强。通过34个病虫害防控项目建设,加强了粮食主要病虫害测报和应急防治工作,实现了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扩散的目标要求。2008年全年全省防治各种病虫害5.6亿亩次,仅此一项就挽回粮食生产损失近100亿斤。郾城区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使测报准确率提高12%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低了30%以上。郾城区从事病虫测报工作40多年的王仁清同志说: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测报人员骑车转,步行调查受局限,偏远乡村很少看,发生情况来估算”的落后状况。
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经过项目实施,项目区补助新增各类农机具3052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028台,旋耕机5275台,犁和深松设备1467台,播种机和插秧机3110台,秸秆还田机4233台,收获机械5561台,植保机械423台。项目区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6.5%提高到89.8%,耕、种、收以及植保等粮食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同时通过推广应用先进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免耕播种、玉米(水稻)机收等技术,增强了粮食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
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优粮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有效提高了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粮食单产、总产比项目实施前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据统计,70个优粮工程县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439.3亿千克,比2004年增加91.94亿千克;亩产由原来的539千克增加到618千克。濮阳县4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万千克,亩生产能力达到了吨粮田,粮食生产能力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
国家优粮项目实施后,实现了项目区农民增收。优粮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社旗县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内生产的良种占全县推广良种的70%以上,再加上高产节约新技术的推广,小麦的品质明显提高。每亩按小麦产量800斤,每斤小麦比市场价高出0.05元计,农民因种植优质小麦,每亩增加收入40元。仅此一项,全县小麦可增效益2000万元。群众由衷感叹:项目实施使我们最起码得到三个好处,一是路修啦,出行方便;二是生产条件改善,旱涝保收;三是小麦质优价高,效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