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工具学科。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
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影子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和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并运用自己得到的数学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认为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学习的内容,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如教学《轴对称》时,我以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教室为背景,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室里黑板以哪为轴表现对称,课桌、书本、粉笔等等都是身边的生活事例,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小组内协商,选出代表发言,再让学生实际画出,验证猜想结果,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课堂呈现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学生是一个具有生活实践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我就同学们的口袋形状,吃过的米糕形状,房子的外形等,引入教学课堂。实际证明,学生对很多数学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教师如在观念上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让课堂不仅是展示学生原有认知的展示场,更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参与实践活动,认识数学问题。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多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的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真正理解全等的意义。这些知识的获得,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实践。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二、注重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一是因为这些问题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因为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解答,易于理解。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若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而当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碰到许多数学的问题。比如在物理课中有大量数量问题,在美术课中会遇到大量的几何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学习知识后的乐趣。
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美国数学家冯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通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活数学”的大课堂,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数学从课堂走向充满气息生活,改变以往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让学生爱好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1—72.
[2] 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46—49.
[3] 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153—157.
[4] 蒋成禹.教师案例集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6—181.
[5] 罗连慧.《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情境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6] 张平哲.《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浅谈》,《科技教育》,2009(5)
[关键词]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
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影子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和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并运用自己得到的数学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认为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学习的内容,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使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如教学《轴对称》时,我以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教室为背景,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室里黑板以哪为轴表现对称,课桌、书本、粉笔等等都是身边的生活事例,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小组内协商,选出代表发言,再让学生实际画出,验证猜想结果,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课堂呈现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学生是一个具有生活实践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我就同学们的口袋形状,吃过的米糕形状,房子的外形等,引入教学课堂。实际证明,学生对很多数学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教师如在观念上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让课堂不仅是展示学生原有认知的展示场,更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参与实践活动,认识数学问题。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多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的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真正理解全等的意义。这些知识的获得,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实践。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二、注重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一是因为这些问题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因为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解答,易于理解。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若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而当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碰到许多数学的问题。比如在物理课中有大量数量问题,在美术课中会遇到大量的几何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学习知识后的乐趣。
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美国数学家冯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通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活数学”的大课堂,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数学从课堂走向充满气息生活,改变以往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让学生爱好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1—72.
[2] 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46—49.
[3] 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153—157.
[4] 蒋成禹.教师案例集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6—181.
[5] 罗连慧.《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情境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6] 张平哲.《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浅谈》,《科技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