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差异的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真正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6-02
一、引 言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形成沟通文化各成分的媒介。只有真正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才能把语言运用的准确无误。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对跨文化差异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一种语言的文化知识相当广泛。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知识可分为人类文化学中的“正式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哲学、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历史文明、文学艺术等,这方面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而另一个方面,即“交际文化”,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误。这种文化属于人类文化学中的“普通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日常语言行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如不了解,极易造成交际失误。
1.跨文化差异在词语上的反映
英语中许多词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学习者由于对此不了解或了解不够,对许多词语往往望词生义,错误理解词义,从而对和谐交际造成障碍,如senior citizen(老年人)一词,有些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联系,西方人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rest room”并非汉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盟洗设备,供顾客、雇员等使用,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看到“busboy”,可能有人会认为是指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但实际上busboy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指在餐馆里收拾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爱人”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词语,翻译为英语是“lover”。英美人由于不了解它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很可能以为是“情人”。而实际上,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如当我们说某件事很容易做时,汉语常说“小菜一碟”,而对应的英语却是“It’s just a piece of cake”。对这样的词语,我们如果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
2.跨文化差异在“交际模式”中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习俗和惯例表现在交际中就被称为“交际模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交际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里仅就几个方面略举数例。
(1)赞扬和接受赞扬。中国人对别人的容貌或好看衣着常常不去当面赞扬,对异性更是如此。英美人则喜欢称赞别人的相貌或衣着。如“You look beautiful today!”“What a nice dress you’ve got!”等。接受赞扬时,中国人通常说:“不”、“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好”,表示客气和谦虚。英美听到别人赞美时,则喜形于色,连声回答:“Thank you!”。尤其在恭维一位西方女性“You look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时,她会非常高兴。对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2)赠送和接受礼物。中国人赠送礼物往往比较讲究,比较贵重,送礼时一般要反复声明“薄礼”、“小意思”。英美人送礼物一般不大,但很别致,送礼时通常说:“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接受礼物后,中国人通常要等送礼人走后才打开礼物,以示礼貌。英美人则当面打开,赞扬一番,感谢一番,表明非常喜欢。等客人走后再打开所送的礼物,在英美人看来是看不起所送礼物,而且是对送礼物的人不礼貌。
(3)邀请。邀请的提出、接受和拒绝常常产生误会。英语文化中有些邀请只是一些客套用语而已,并不能导致实际上的会面。如“Drop over and see me if you have time”貌似邀请,实则是一个礼貌性的告别习惯语。交际中,不理解其含义,定会引起不快。英美人真实的邀请必须有明确的日期、时间和地点。他们邀请客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此后很可能不再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会感到纳闷,他们的要求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算数还是不算数?中国人请客一般是提前一两天发出邀请即可,到时须再催请一番。英美人时间观念强,赴约一定须准时,万一不能按时赶到,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说明什么时间能到。
以上数例足以说明,语言与风俗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因素对正确理解语言和进行和谐交际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文化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语言,但亦应把文化伴随物作为必要的部分引进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应用,教师应使学生把握语言与行为的分寸,并了解人们的社会态度。鼓励学生观察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减少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的反感情绪,而不致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冲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英语文化知识融于语言知识之中。
(1)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的文化信息。提供的方式很多,除开设有关课程外,还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图片、杂志、文学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或请旅居国外的人给学生讲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或请外籍教师就外国文化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等。
(2)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教学中,将语言的文化方面具体化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庆祝外国节日、赠送礼物、开展笔友活动(特别是外国笔友)。
(3)勤思好学,持之以恒。文化的习得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本书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持久的毅力,学习者应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细致观察、分析和总结,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入境问俗、入国问禁的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语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 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J].外语教学,1987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 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6-02
一、引 言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形成沟通文化各成分的媒介。只有真正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才能把语言运用的准确无误。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对跨文化差异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一种语言的文化知识相当广泛。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知识可分为人类文化学中的“正式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哲学、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历史文明、文学艺术等,这方面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而另一个方面,即“交际文化”,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误。这种文化属于人类文化学中的“普通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日常语言行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如不了解,极易造成交际失误。
1.跨文化差异在词语上的反映
英语中许多词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学习者由于对此不了解或了解不够,对许多词语往往望词生义,错误理解词义,从而对和谐交际造成障碍,如senior citizen(老年人)一词,有些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联系,西方人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rest room”并非汉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盟洗设备,供顾客、雇员等使用,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看到“busboy”,可能有人会认为是指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但实际上busboy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指在餐馆里收拾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爱人”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词语,翻译为英语是“lover”。英美人由于不了解它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很可能以为是“情人”。而实际上,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如当我们说某件事很容易做时,汉语常说“小菜一碟”,而对应的英语却是“It’s just a piece of cake”。对这样的词语,我们如果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
2.跨文化差异在“交际模式”中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习俗和惯例表现在交际中就被称为“交际模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交际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里仅就几个方面略举数例。
(1)赞扬和接受赞扬。中国人对别人的容貌或好看衣着常常不去当面赞扬,对异性更是如此。英美人则喜欢称赞别人的相貌或衣着。如“You look beautiful today!”“What a nice dress you’ve got!”等。接受赞扬时,中国人通常说:“不”、“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好”,表示客气和谦虚。英美听到别人赞美时,则喜形于色,连声回答:“Thank you!”。尤其在恭维一位西方女性“You look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时,她会非常高兴。对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2)赠送和接受礼物。中国人赠送礼物往往比较讲究,比较贵重,送礼时一般要反复声明“薄礼”、“小意思”。英美人送礼物一般不大,但很别致,送礼时通常说:“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接受礼物后,中国人通常要等送礼人走后才打开礼物,以示礼貌。英美人则当面打开,赞扬一番,感谢一番,表明非常喜欢。等客人走后再打开所送的礼物,在英美人看来是看不起所送礼物,而且是对送礼物的人不礼貌。
(3)邀请。邀请的提出、接受和拒绝常常产生误会。英语文化中有些邀请只是一些客套用语而已,并不能导致实际上的会面。如“Drop over and see me if you have time”貌似邀请,实则是一个礼貌性的告别习惯语。交际中,不理解其含义,定会引起不快。英美人真实的邀请必须有明确的日期、时间和地点。他们邀请客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此后很可能不再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会感到纳闷,他们的要求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算数还是不算数?中国人请客一般是提前一两天发出邀请即可,到时须再催请一番。英美人时间观念强,赴约一定须准时,万一不能按时赶到,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说明什么时间能到。
以上数例足以说明,语言与风俗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因素对正确理解语言和进行和谐交际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文化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语言,但亦应把文化伴随物作为必要的部分引进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应用,教师应使学生把握语言与行为的分寸,并了解人们的社会态度。鼓励学生观察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减少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的反感情绪,而不致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冲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英语文化知识融于语言知识之中。
(1)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的文化信息。提供的方式很多,除开设有关课程外,还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图片、杂志、文学等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或请旅居国外的人给学生讲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或请外籍教师就外国文化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等。
(2)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教学中,将语言的文化方面具体化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庆祝外国节日、赠送礼物、开展笔友活动(特别是外国笔友)。
(3)勤思好学,持之以恒。文化的习得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本书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持久的毅力,学习者应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细致观察、分析和总结,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入境问俗、入国问禁的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语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 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J].外语教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