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我国广大连片特困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有过较多的调查研究,关于经济与生态、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问题提出不少观点和对策,也是当前热议的话题。本文以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南三市为例,探讨如何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认为陕南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坚定地走生态经济之路,明确指出:目前应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均衡、循环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陕南地区 生态产业 意义 思路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特别是关于加快“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思路。结合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全面展开。该《纲要》明确指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今后扶贫攻坚主战场。上述连片特困地区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扶贫开发攻坚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规划、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布局中,上述欠发达地区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展传统制造加工业,一方面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于和发达地区相抗衡,同时会造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品和新型产业,走绿色、低碳、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1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南地处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所以长期以来属国家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是亟待开发的热土。当前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1.1 陕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
陕南三市总人口930.7万人,农业人口为723.9万人,占总人口的78%。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陕南商洛市为4586元,為全国的65.7%。2011年,陕南三市实现GDP为1417.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3%。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02.6亿元,所辖28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依赖国家支持,能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进一步发展缺乏后劲。陕南属多山地区,土地资源不足,交通条件差,产业体系不健全,开放程度低,都是陕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人才和资金短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高。同时还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区保护等制约条件。从陕南三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三市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其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拉大,成为陕南三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1.2 陕南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陕南三市工业化水平低,仅有的工业项目或属于落后淘汰项目,或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9.8%,比全省平均低14.1个百分点。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中型企业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5.52%,通过对陕南三市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各产业比重与全国、全省进行比较。该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在GDP总量中,农业比重大,仍属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目前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1.3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陕南地区深居秦巴山区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慢,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东部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据统计,陕西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9%。在全省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最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于长期贫困的陕南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是今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而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土地、水、生物及矿产等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大。丹江口水库的两条主要水源丹江和汉江,分别发源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和商洛,当地为保持水源的质量,不得不放弃部分项目的开发。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持陕南经济快速增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地区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技术先进、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强调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即为生态产业。
2.1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思路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稳定、民生的关系,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是必然选择。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这将使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限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很大。面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道路成为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陕南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对而言,陕南生物资源丰富,开发优势较为明显,但长期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使得经济在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导致重大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生态与环境难以承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定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瓶颈的约束。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提升,经济发展也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道路。
2.3 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是制约陕南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是目前陕南发展的总体状况。该区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仍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开发为主,缺乏按照生态经济原则要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模式。本就不多的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经济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的增长,这也造成了陕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生态技术的运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选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绿色、集约、、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大力度开发出区域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突破发展。
3.1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大连片开发力度
在目前形势下,陕南三市应抓住“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等发展机遇,科学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要有选择性,保护好当地青山绿水。要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对陕南而言,应充分利用中省扶持政策,把陜南放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破除小农思想、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现状;逐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中连片、规模效应高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扶贫开发与自身发展的能力。
3.2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发展生态产业
各地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当地资源与环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综合开发”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如陕南各地应大力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林果业、绿色食品工业等,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生物技术等环保产业。随着这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生态经济的建立,加快扶贫开发速度,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3.3 加强产业整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发展之路
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整合原有产业,构建生态、循环产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和支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区域突破发展。对陕南来说,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重视建设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陕南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粮、酒、烟草、核桃、板栗种植及加工业;加快建设陕南茶叶、油茶基地;发展魔芋、香菇、木耳等区域优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通过上述产业的调整与发展,还陕南一片青山绿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2011.12.
[2]王思铁.《连片特困地区的概念及其特征》[EB/OL].http://www.
chinavalue.net/.2011.12.
[3]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2011-2012).陕西省统计局站.www.sn.stats.go.cn.
[4]丁越兰,等.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5]华商网.绿色崛起突破陕南困局[EB/OL].htpp://www.news.cn,2010.10.
[6]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陕西省2014软科学项目(陕南移民扶贫的实施状况调查与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14KRM97)。
作者简介:
贾长安(1971-),男,陕西商南人,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陕南地区 生态产业 意义 思路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特别是关于加快“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思路。结合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全面展开。该《纲要》明确指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今后扶贫攻坚主战场。上述连片特困地区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扶贫开发攻坚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规划、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布局中,上述欠发达地区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展传统制造加工业,一方面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于和发达地区相抗衡,同时会造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品和新型产业,走绿色、低碳、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1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南地处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所以长期以来属国家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是亟待开发的热土。当前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1.1 陕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
陕南三市总人口930.7万人,农业人口为723.9万人,占总人口的78%。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陕南商洛市为4586元,為全国的65.7%。2011年,陕南三市实现GDP为1417.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3%。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02.6亿元,所辖28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依赖国家支持,能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进一步发展缺乏后劲。陕南属多山地区,土地资源不足,交通条件差,产业体系不健全,开放程度低,都是陕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人才和资金短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高。同时还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区保护等制约条件。从陕南三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三市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其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拉大,成为陕南三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1.2 陕南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陕南三市工业化水平低,仅有的工业项目或属于落后淘汰项目,或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9.8%,比全省平均低14.1个百分点。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中型企业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5.52%,通过对陕南三市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各产业比重与全国、全省进行比较。该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在GDP总量中,农业比重大,仍属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目前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1.3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陕南地区深居秦巴山区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慢,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东部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据统计,陕西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9%。在全省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最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于长期贫困的陕南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是今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而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土地、水、生物及矿产等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非常大。丹江口水库的两条主要水源丹江和汉江,分别发源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和商洛,当地为保持水源的质量,不得不放弃部分项目的开发。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持陕南经济快速增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地区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技术先进、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强调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即为生态产业。
2.1 发展生态产业是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思路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稳定、民生的关系,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是必然选择。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这将使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限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很大。面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道路成为陕南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陕南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对而言,陕南生物资源丰富,开发优势较为明显,但长期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使得经济在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导致重大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生态与环境难以承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定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瓶颈的约束。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提升,经济发展也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道路。
2.3 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是制约陕南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是目前陕南发展的总体状况。该区域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仍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开发为主,缺乏按照生态经济原则要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模式。本就不多的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经济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的增长,这也造成了陕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生态技术的运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陕南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选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绿色、集约、、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大力度开发出区域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突破发展。
3.1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加大连片开发力度
在目前形势下,陕南三市应抓住“一路一带”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等发展机遇,科学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要有选择性,保护好当地青山绿水。要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对陕南而言,应充分利用中省扶持政策,把陜南放置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破除小农思想、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现状;逐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中连片、规模效应高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扶贫开发与自身发展的能力。
3.2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发展生态产业
各地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当地资源与环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综合开发”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创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如陕南各地应大力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林果业、绿色食品工业等,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生物技术等环保产业。随着这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生态经济的建立,加快扶贫开发速度,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3.3 加强产业整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发展之路
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整合原有产业,构建生态、循环产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和支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区域突破发展。对陕南来说,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重视建设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陕南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粮、酒、烟草、核桃、板栗种植及加工业;加快建设陕南茶叶、油茶基地;发展魔芋、香菇、木耳等区域优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通过上述产业的调整与发展,还陕南一片青山绿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2011.12.
[2]王思铁.《连片特困地区的概念及其特征》[EB/OL].http://www.
chinavalue.net/.2011.12.
[3]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2011-2012).陕西省统计局站.www.sn.stats.go.cn.
[4]丁越兰,等.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5]华商网.绿色崛起突破陕南困局[EB/OL].htpp://www.news.cn,2010.10.
[6]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陕西省2014软科学项目(陕南移民扶贫的实施状况调查与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14KRM97)。
作者简介:
贾长安(1971-),男,陕西商南人,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