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材发展综述

来源 :电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167306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各国都提倡信息化教育,希望用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变革,电子教材也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日程。本文先从不同学者对电子教材的定义,总结出电子教材要具备的几大要素,并分析了美国、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电子教材的发展历程,再对电子教材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从而对电子教材的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电子教材;发展;问题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各种技术产品争先恐后的走进校门,教育加入技术,改变了很多东西,就连新一代的学生都有了新名字——数字土著。土著们习惯十分迅速地接受信息,他们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喜欢在文本前呈现图表而不是相反,他们喜欢获得即时的肯定和频繁的奖励,他们喜欢游戏而不是“严肃”的工作。[1]正因为当代学生的这种特点,所以一种相对于传统教材的新型教材——电子教材诞生了。电子教材的开放、动态、多样性特点使其成为一种趋势。
  二、电子教材的概念
  电子教材这个新兴名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英国在2003年对电子教材有这样的定义:公开发行的电子材料,独立的形式,通过教师推荐,适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并附送有超越纸质印刷的资料和功能,如互动练习,笔记,图标和多媒体等。[2]2006年美国也给出电子教科书的定义:学生是核心教科书,其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提供有多种互动功能,给学习者提供混合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词典,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等资源。[3]
  在我国,也从很早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电子教材进行了描述。2003徐行等人認为电子教材是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和影音文件集于一体,使传统纸质教材和教学手段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和动态演示过程得以轻松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4]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电子教材必须包括以下几点:采用现代信息电子技术而非纸质;对象是学生,所以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不同于纸质教材而是集成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需要借助电子终端设备来使用学习。
  三、各国电子教材的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著名的软件工程师安德斯·范达姆提出了“电子书”一词,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电子书逐步用于教育领域,从而有了“电子教材”一词。
  (一)美国电子教材的发展
  从市场来看,美国的电子教材发展主要有五个阶段,从2000年左右开始,分别经历了实验、发育、繁荣、盈利和标准与发行体系的分崩离析阶段。[5]
  2004年到2008年美国教育部实施了德州技术融合实验项目,该项目是为了证明学生使用手提电脑学习是否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2011年佛罗里达州一项法律要求所有学校到2015年将学校一半的课本预算花到电子课本上。 [6]由此可见,电子教材在美国是一种强有力的趋势,甚至可能会在某些课上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
  (二)韩国电子教材的发展
  韩国电子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韩国的学校引进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SIMS”,开始开发教育软件。2004年在全球率先制定了“远程教育产业发展及应用促进法”。由此可见,韩国非常重视信息化教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世界前列。在资金投入上,韩国也毫不吝啬,其投入240亿美元计划在3年内实现小学教科书的电子化。[7]对韩国来说,这是一场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改革。2007年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就宣布:将全面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并分阶段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
  (三)新加坡电子教材的发展
  新加坡是全球首开先河的国家,是第一个开始研发电子教材的国家。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EduPAD-教育电子簿”试验计划,同时在一所中学内试行了首批电子书包。在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又推出了“IN2015教育目标”计划,全面实施“实验学校”和“未来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方案,实现在2015年为所有学生提供网络课本。
  (四)我国电子教材的发展
  电子教材在我国的研发工作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对电子教材的关注,我国也并不落于人后。我国的首款电子书“金博览”于2008年8月份问世。在这之后,我国开始对电子教材进行试点研究。2001年左右,我国以北京、上海、大连、深圳四个城市为首批实验点。[8]虽失败了,但我国并没有放弃对电子教材的后续研究和应用。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9个省的10所学校对其研发的手持式电子教材进行实验,约有上千名学生参与了该实验课程。政策上,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加快信息化进程”。电子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2010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委员会和发展战略调研。这些举措和决定,都将为电子教材的应用和普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对电子教材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电子教材已受到广泛关注,因其多媒体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环保、节能等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各教育技术学者以及各出版商的推崇。
  (一)电子教材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电子教材有许多支持其自身发展的优势,但是一种新事物,优势与不足肯定是并存的。在发展电子教材中,我们必须思考它的相关问题。
  首先,电子教材进入校园,这对学校就是一个挑战。电子教材的信息共享原则,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存在价值。[9]其次,就是选择问题。就像对纸质教材的选择一样,电子教材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不是所有都好,不是拿来就用。再者,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适应性问题,至少现在来看,如体育、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使用电子教材并非有很好的效果。最后,要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电子教材这种先进的信息化产品,只能从经济发达地开始试用。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教材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毕竟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严重,且技术支持也不成熟。   (二)电子教材的发展建议
  1.政府需提供支持,投入相应资金
  电子教材需要投入使用,这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这已不是一小片群体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制定信息化发展方案,确定电子教材的发展路径,鼓励、支持学校改革。投入资金,确保电子教材的质量。政府在投入资金的过程中,也可实行吸引政策,鼓励各企业和出版商的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有充分的经费支持的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10]
  2.构建统一的电子教材标准体系
  电子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书,其标准体系的构建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电子教材相关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出版标准、技术开发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能解决培育、规范、有序引导电子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關键问题。因此,未来对电子教材的研究要注意标准体系的构建,要形成符合国情的电子教材标准体系。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技术将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电子教材的发展也是促进这场革命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电子教材是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们要明白的就是在其成为教学主角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我们要时刻思考,注重策略,冷静的思考电子教材的应用和推广的各个方面,继续深化研究电子教材在我国各个教育领域和教育阶段的应用。
  参考文献
  [1]Marc Prensky,胡指标.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2][3]吴秉健.国外电子教材发展研究综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
  [4]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4(2).
  [5]罗伯特·雷诺兹.美国电子教材的五次浪潮.百度产业频道[OL].http://www.dajianet.com/world/2011/0908/170027.shtml,2011.9.8.
  [6]陈智勇.美国中小学迎接电子课本时代.美国国际教育协会[OL].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1/24/content_106.htm,2013.1.24.
  [7]新浪博客.关于世界各国电子教材使用情况[OL].http://www.padbag.cn/research/2/2013/648.html,2013.5.19.
  [8]郭晓鹏.电子教材发展概况[J].软件导刊,2013(7).
  [9]李永芳.先别忙着为电子教材叫好[J].甘肃教育,2013.9.
  [10]龚朝花,陈桄.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9).
其他文献
通过中试试验研究了单独臭氧、负压空化辅助臭氧和正压空化辅助臭氧3种处理方式对水产养殖水体中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臭氧流量为3 L·min^-1、臭氧质量浓度为1
【摘要】本文就电力系统的网络控制系统,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探讨了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基线测试方法。并根据电力信息系统的组成、安全隐患等内容进行了分析,这对设计与制定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基线测试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基线;测试;安全;设备  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控制、供电等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变电站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保障电力
中国东部斑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本文根据547个含矿斑岩的化学分析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用电算处理得QAPF体积百分比。据IUGS法进行岩类划分和命名。环太平洋斑岩矿化
2007年5月至7月在乌鲁木齐北郊选择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采集0-5、5-10、10-15cm3个深度土层的大中型土壤动物研究乌鲁木齐北郊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共获得大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