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收治的4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结果42例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好转35例,未治愈5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可直接影响预后。
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科在2012年~2014年共收治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2例,男32例,女10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34例;轻度30例,中度4例,重度8例,均有窒息史,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结果如下:好转35例,未愈5例,自动出院2例。
2 病情观察
2.1 神志的观察。轻度窒息其特点为过度兴奋状态,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对刺激反应过强、上肢出现划船样动作或持续伸出舌头、砸嘴等动作。中度则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意识迟钝,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眼球颤动或躯体僵直。重度即处于浅昏迷或昏迷状态。
2.2 皮肤和面部的观察。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表现为皮肤青紫,随着缺氧情况的改善,而逐渐转变为红润。重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表现为颜面青紫或苍白,额部及口周最明显。
2.3 呼吸的观察。一般经治疗呼吸节律逐渐规则,但有些患儿仍可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少数暂停时间可长达1分钟左右,同时出现阵发性颜面及口唇青紫。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及有无呼吸暂停等,呼吸不规则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还应注意有无体温不升或体温过高。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发花、黄染等。如皮肤苍白或青紫、黄染或发花,常伴有颅内出血情况,病情严重。
2.4 前囟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主要由于脑缺氧、缺血,脑压增高而出现前囟饱满隆起,摸之有紧张感。但随着治疗效果明显好转而颅内压的降低逐渐恢复正常。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3.1.1 室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4-26度,湿度在55%-60%,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3.1.2 保暖。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下进行,做好肤温监测,病情平稳后将患儿放置在新生儿培养箱,箱温设置在32℃-33℃,治疗及护理操作应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恒定的箱温。
3.1.3 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呼吸道管腔狭窄,分泌物增多易造成窒息。因此要严密观察,随时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3.1.4 加强基础护理。病室内保持安静。患儿肩部应抬高15°~30°左右,尽量少搬动患儿及刺激患儿,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操作时应轻柔,技术娴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
3.2 吸氧。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一般用鼻导管和面罩吸氧迅速改善脑的缺氧状态,使脑水肿得到改善。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减少后遗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吸氧时鼻导管选择要适宜,保持鼻腔清洁,每日需要更换鼻导管一次,并且注意鼻导管是否有分泌物堵塞,两侧鼻孔应交替进行给氧。患儿血氧饱和度80%以下,口周紫绀,面色苍白时应持续给氧。缺氧症状缓解后,可改为间断给氧至停止给氧。
3.3 建立静脉通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能量补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静脉输液时一般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路24小时通畅,以便抢救。一般采用四肢静脉穿剌,避免使用头部静脉。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5天。若发现局部皮肤红肿、渗液要及时更换并局部处理,尤其静脉推注甘露醇时必须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以防药液外渗引起皮下坏死。所有药物均用智能静脉注射泵,保证药物均速注入。
3.4 能量供给。患儿吸吮能力差,严重者无吸吮反射,暂禁食。禁食期间,其能量供给主要从静脉供给。对有吸吮能力的患儿,开始可试喂10%葡萄糖5毫升/次,一日2次至3次。如无呕吐则改为喂奶。喂奶从小量开始,初次可给10-15毫升,每隔三小时喂一次,以后根据患儿吸奶情况,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喂奶量,要求喂奶时要专人护理,防止呛奶或者因为奶汁误吸入肺,造成窒息加重,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3.5 抗惊厥药的观察: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内注完。如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10mg/kg,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顽固惊厥可联用安定等。维持量应用适量苯巴比妥加10℅葡萄糖溶液适量,用智能静脉注射泵,保证药物均速注入,24小时保证药物的治疗量浓度。用苯巴比妥前后需密切观察并记录呼吸次数、节律、心率。在用抗惊厥药过程中,要求药物剂量准确,防止蓄积中毒。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情况,谨防呼吸抑制。
3.6 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及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及有无呼吸暂停、瞳孔变化等。
4 小结
通过对42例病人的护理,我们从中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和精心治疗护理是协助临床诊断,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死亡率高。要做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不仅要具有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应熟知该病的基础护理知识、早期个体干预的护理技巧及护理技术。在对4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下,降低了并症的发生,提高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存活率。指导患儿出院后必须定时到医院复查,坚持康复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5.
[2]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7.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可直接影响预后。
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科在2012年~2014年共收治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2例,男32例,女10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34例;轻度30例,中度4例,重度8例,均有窒息史,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结果如下:好转35例,未愈5例,自动出院2例。
2 病情观察
2.1 神志的观察。轻度窒息其特点为过度兴奋状态,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对刺激反应过强、上肢出现划船样动作或持续伸出舌头、砸嘴等动作。中度则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意识迟钝,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眼球颤动或躯体僵直。重度即处于浅昏迷或昏迷状态。
2.2 皮肤和面部的观察。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表现为皮肤青紫,随着缺氧情况的改善,而逐渐转变为红润。重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表现为颜面青紫或苍白,额部及口周最明显。
2.3 呼吸的观察。一般经治疗呼吸节律逐渐规则,但有些患儿仍可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少数暂停时间可长达1分钟左右,同时出现阵发性颜面及口唇青紫。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及有无呼吸暂停等,呼吸不规则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还应注意有无体温不升或体温过高。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发花、黄染等。如皮肤苍白或青紫、黄染或发花,常伴有颅内出血情况,病情严重。
2.4 前囟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主要由于脑缺氧、缺血,脑压增高而出现前囟饱满隆起,摸之有紧张感。但随着治疗效果明显好转而颅内压的降低逐渐恢复正常。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3.1.1 室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24-26度,湿度在55%-60%,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3.1.2 保暖。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下进行,做好肤温监测,病情平稳后将患儿放置在新生儿培养箱,箱温设置在32℃-33℃,治疗及护理操作应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恒定的箱温。
3.1.3 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呼吸道管腔狭窄,分泌物增多易造成窒息。因此要严密观察,随时进行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3.1.4 加强基础护理。病室内保持安静。患儿肩部应抬高15°~30°左右,尽量少搬动患儿及刺激患儿,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操作时应轻柔,技术娴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
3.2 吸氧。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一般用鼻导管和面罩吸氧迅速改善脑的缺氧状态,使脑水肿得到改善。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减少后遗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吸氧时鼻导管选择要适宜,保持鼻腔清洁,每日需要更换鼻导管一次,并且注意鼻导管是否有分泌物堵塞,两侧鼻孔应交替进行给氧。患儿血氧饱和度80%以下,口周紫绀,面色苍白时应持续给氧。缺氧症状缓解后,可改为间断给氧至停止给氧。
3.3 建立静脉通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予能量补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静脉输液时一般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路24小时通畅,以便抢救。一般采用四肢静脉穿剌,避免使用头部静脉。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5天。若发现局部皮肤红肿、渗液要及时更换并局部处理,尤其静脉推注甘露醇时必须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以防药液外渗引起皮下坏死。所有药物均用智能静脉注射泵,保证药物均速注入。
3.4 能量供给。患儿吸吮能力差,严重者无吸吮反射,暂禁食。禁食期间,其能量供给主要从静脉供给。对有吸吮能力的患儿,开始可试喂10%葡萄糖5毫升/次,一日2次至3次。如无呕吐则改为喂奶。喂奶从小量开始,初次可给10-15毫升,每隔三小时喂一次,以后根据患儿吸奶情况,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喂奶量,要求喂奶时要专人护理,防止呛奶或者因为奶汁误吸入肺,造成窒息加重,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3.5 抗惊厥药的观察: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内注完。如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10mg/kg,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顽固惊厥可联用安定等。维持量应用适量苯巴比妥加10℅葡萄糖溶液适量,用智能静脉注射泵,保证药物均速注入,24小时保证药物的治疗量浓度。用苯巴比妥前后需密切观察并记录呼吸次数、节律、心率。在用抗惊厥药过程中,要求药物剂量准确,防止蓄积中毒。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情况,谨防呼吸抑制。
3.6 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及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及有无呼吸暂停、瞳孔变化等。
4 小结
通过对42例病人的护理,我们从中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和精心治疗护理是协助临床诊断,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死亡率高。要做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不仅要具有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应熟知该病的基础护理知识、早期个体干预的护理技巧及护理技术。在对4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下,降低了并症的发生,提高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存活率。指导患儿出院后必须定时到医院复查,坚持康复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5.
[2]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