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本质的变化。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了“生本”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积极参与”。“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了极大的变化。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低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完善的育人目的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我校现在开展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通过创新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了。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如“CH4 有哪些化学性质?”这类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大,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识记能力。开放性问题问题则不同,如“请设计实验方案制备H2S气体”,此类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四、敢于放手,善待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是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首先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一开始,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去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让学生跟着自己走,生怕在中途出现什么意外。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甚至会打击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堂上,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给予他们及时的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单单是“对”“错”“好”“坏”的判断和评语,而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分析、评价回答的结果及思路和方法,并予以强化。教师热情、赏识的肯定可以使学生倍受鼓励,教师亲切、中肯的对回答过程的正误分析,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激起努力学习的热情。后来,课堂气氛就活泼多了。
五、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上课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总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说,成绩差的学生只是在一边静静地听。可见,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与组内同学沟通、交流的方法。但是学生要参与教学活动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与教师的引导辅导配合好,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如何抓住其他同学的发言的要点,如何发现其他同学发言中的不足,如何运用自己的口、手、眼、脑,等等。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如预习、读书、听课等基本的方法和阅读过程中的词义理解法、段落划分法等特殊的方法。
六、 明确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参与
学习目的与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价值所在时,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也只有当兴趣与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而这样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自觉性、方向性和持久性,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动机的维持。在化学教学中,我是通过如下方式来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
1.學习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该学习内容在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介绍该教材内容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科研中的应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该内容的重要性。
3.结合教材内容,但要化学史及化学家刻苦学习、创造发明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七、以情感人,吸引学生参与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手段。在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我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情绪化处理,用生动的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以此来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编织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低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完善的育人目的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我校现在开展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通过创新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了。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如“CH4 有哪些化学性质?”这类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大,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识记能力。开放性问题问题则不同,如“请设计实验方案制备H2S气体”,此类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四、敢于放手,善待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是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首先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一开始,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去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让学生跟着自己走,生怕在中途出现什么意外。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甚至会打击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堂上,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给予他们及时的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单单是“对”“错”“好”“坏”的判断和评语,而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分析、评价回答的结果及思路和方法,并予以强化。教师热情、赏识的肯定可以使学生倍受鼓励,教师亲切、中肯的对回答过程的正误分析,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激起努力学习的热情。后来,课堂气氛就活泼多了。
五、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有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上课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总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说,成绩差的学生只是在一边静静地听。可见,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与组内同学沟通、交流的方法。但是学生要参与教学活动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与教师的引导辅导配合好,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如何抓住其他同学的发言的要点,如何发现其他同学发言中的不足,如何运用自己的口、手、眼、脑,等等。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如预习、读书、听课等基本的方法和阅读过程中的词义理解法、段落划分法等特殊的方法。
六、 明确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参与
学习目的与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价值所在时,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也只有当兴趣与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而这样的志趣才具有更大的自觉性、方向性和持久性,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动机的维持。在化学教学中,我是通过如下方式来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自主学习。
1.學习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该学习内容在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介绍该教材内容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科研中的应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该内容的重要性。
3.结合教材内容,但要化学史及化学家刻苦学习、创造发明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七、以情感人,吸引学生参与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手段。在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我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情绪化处理,用生动的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以此来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编织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