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人才培养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战略目标,为实施我国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档案局自2016年8月起,启动档案人才“151工程”,即选拔10名全省档案首席专家、50名高级专家和100名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对象。12月12日在南京隆重举行启动仪式,组建了不同层次的三支人才队伍。该工程意在通过5年的培养和历练,到2020年,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成长为在国内档案管理、学术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江苏档案首席专家,第二层次成长为在省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江苏档案高级专家,第三层次成长为所在地区优秀业务骨干,同时,第二、三层次分别成为上一层次人选的后备力量。
为达到上述目标,除了鼓励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对象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努力外,江苏省档案局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包括导师辅导、大学跟读、课题带动等。这些举措,为保证档案人才“151工程”能在短时间快速启动,取得实效,以及为后续人才的培养开辟了道路,奠定了人才发展的坚实基础,值得总结推广。
一、实施导师制精准培养
导师制是中外大学培养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教学制度最初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高校在其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并将导师制推广运用于大学生培养。[1]中国最早采用导师制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938年实行。目前导师制在中国高校中被广泛采纳,并延伸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有学者认为,就研究生而言,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四方面,即对研究生的认知、对研究生学习的指导与监督、学术及科研引领、人格培养及生涯指导。[2]实践证明,导师辅导这种学术提高的形式,非常适用于在职人员。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都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功底,也有相对明确的科研方向。但是,在职工作往往又相对缺乏学术视野,如果能有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导师协助,同时在资料阅读上提供帮助和指点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江苏省档案局鼓励并资助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自主联系导师,因为培养对象更加了解自己的主攻方向,也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聘请该领域的专家。以南京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夏蓓为例,夏蓓长期研究南京大屠杀,并在研究过程中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次合作,她联系张宪文教授作为导师,无疑对她的研究起到了最佳的指导作用。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着力张謇研究,张謇研究的开拓者章开沅先生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该所长期以来是张謇研究的重镇,朱江联系章开沅先生的助手田彤教授这位年富力强,并且在张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作导师,无疑将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帮助。2017年7月,朱江的研究成果《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基督教观比较》在《档案与建设》上发表。
总之,对接各学术领域的名师,特别是非档案专业领域的导师,用于指导在职人员学术研究,是防止近亲繁殖、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捷径,值得称许。
二、实施跟读制回炉再造
如果说,对于第一层次的培养对象采用导师辅导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对于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系统接受过档案专业学习的培养对象,如果能融入高校跟读学习,不失为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帮助在职人员打基础、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
2016年10月,省檔案局与苏州大学达成意向,每学期选派4—6名第二层次的培养对象,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课堂教学旁听,2017年初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特别选派一名专任教师负责辅导学员选课、制定听课方案和落实选听手续,并开放学院当期所有本科、研究生课程,供培养对象自由选听。旁听过程中,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对学员旁听课程进行考核,登记成绩,提交江苏省档案局备案。
2017年,省档案局先后选派两批,共计12名来自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盐城、镇江、泰州和省档案局、省住建厅的培养对象至苏州大学学习。由于具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有的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工作历练,能够再次回炉进入校园,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重要的是,省档案局对他们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不能只是来听听课、感受感受,而是“要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学习、思考、请教,力争拿出方案,形成初步成果。”
为此,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分别选修6—8门课程,几乎废寝忘食,系统学习了吴品才《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学》和《文件纵横运动论》、张照余《档案信息化概论》、蒋卫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文新《档案资源开发与服务专题》、胡燕《档案学概论》、王芹《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以及鞠英杰《数字信息分析与服务》等课程。与此同时,结合各自的工作和兴趣认真收集资料,请教老师,分别进行了多课题研讨。苏州市陈鑫结合所负责中国丝绸档案馆方面的工作,确定对中国像锦档案开展全方位研究,计划在对像锦档案进行整理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像锦的形成、内容、品种、工艺技术、组织结构、图案纹样、艺术特征等进行分析。该项目是国内首次从全国范围、百年时间跨度和丝绸艺术角度对像锦织物进行的综合研究,成果最终将体现为建立1个专题数据库,形成2项相关规范,完成1部研究论著,举办2—3个展览。省建设厅袁玉恒结合城建档案管理,确定了《村镇建设档案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和《工程电子档案在线接收相关问题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盐城市档案局徐冲执笔,集体申报了省局科研课题:《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除了校园学习外,他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各种高端论坛或讲座,广泛开展专题调研,第一期培养对象撰写了《“十三五”苏南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江苏苏州市为例》,丰富了课堂所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明显产生了“双向性”成效,实现了教学相长。连云港市档案局徐继铭主动为档案实训基地培训教材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完善了教材的内容,受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领导和主编老师赞赏,决定将他加入再版作者名单。[3]学员在课堂中,积极思考,经常能与老师产生思想碰撞,形成良好互动,活跃和带动了课堂气氛,有老师动容地说:“终于有人在听我讲授的内容时眼睛发亮了!”还有老师在下课前,专门留出时间让他们谈观点,并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分别给在校生讲授。镇江市档案局吉星昇作《档案征集工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介绍,获得大家较好评价。苏州市陈鑫在学习总结中浓缩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世界记忆,在地方档案里;像锦档案,在丝绸产业里;档案视野,在交流互动里;理论观点,在实践创新里;档案工作,在大数据时代里;档案服务,在“互联网+”里。镇江吉星昇、泰州范晓青和如东县档案局曹晓丽的论文,先后在2017年《档案与建设》上发表。
这种根据学校不同学期课程菜单,自愿报名参加,脱产一个学期进行研究性、融入式的培养学习方式,受到了学校和派出单位的首肯和积极评价。正如盐城市档案局王加林局长在结业典礼上所说,这种做法是地方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良好模式。
三、实施项目制赢在智造
档案课题项目,是指为实现特定阶段档案工作的目标,根据档案工作实际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普遍性、长远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开展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科技研究。档案课题研究,宏观上为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微观上能迅速引导研究者切入档案事业热点问题,避免走弯路,有利于出成果。就人才培养而言,课题项目带动能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江苏省档案局对“151工程”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按照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专家队伍建设六个重点方向,即档案法规标准、收集鉴定、保管保护、信息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学理论研究,结合培养对象各自的特长,组成了相对固定的专业研究小组。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并促进培养对象申报项目课题。
在推动和辅助培养对象申报科研课题方面,省档案局采取了专家指导和集体评议的方式。2017年初,召开申报国家局科研课题论证会,组织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对准备申报的国家级课题进行陈述,邀请对科研课题立项和评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现场点评,进行把关和指导,同时请其他培养对象进行互评。通过思想的碰撞,课题的立意得以提升,思路得以拓展。在 2017年国家档案局下达的91项科研项目中,江蘇省8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档案行政诉讼研究》《公安执法记录档案规范管理研究》《行政审批类业务档案管理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等7个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为“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盐城师范学院卞咸杰《大数据时代智慧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创新研究》,被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列为一般项目。对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省档案局鼓励支持申报省级科研课题,除了采取专家指导和集体评议的方法外,还鼓励第一层次的培养对象带动、辅导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2017年6月,省档案局举办了“151工程”2017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开题培训,就档案课题选题进行辅导、对档案科技项目管理进行现场指导,达到进一步提升“151工程”培养对象科研素养、拓宽视野、增进交流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导师培养、进校跟读还是课题拉动,都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又覆盖全面,具有互动、带动、促动效应,为江苏档案人才培养和进步铺就了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井雨霞.对大学生导师制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中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27-128.
[2]任峥,杨宏.学生视角下研究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4-59.
[3]江苏省档案局《首批“151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大学培训情况通报》(苏档发[2017]18号).
江苏省档案局自2016年8月起,启动档案人才“151工程”,即选拔10名全省档案首席专家、50名高级专家和100名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对象。12月12日在南京隆重举行启动仪式,组建了不同层次的三支人才队伍。该工程意在通过5年的培养和历练,到2020年,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成长为在国内档案管理、学术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江苏档案首席专家,第二层次成长为在省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江苏档案高级专家,第三层次成长为所在地区优秀业务骨干,同时,第二、三层次分别成为上一层次人选的后备力量。
为达到上述目标,除了鼓励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对象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努力外,江苏省档案局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包括导师辅导、大学跟读、课题带动等。这些举措,为保证档案人才“151工程”能在短时间快速启动,取得实效,以及为后续人才的培养开辟了道路,奠定了人才发展的坚实基础,值得总结推广。
一、实施导师制精准培养
导师制是中外大学培养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教学制度最初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高校在其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导师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并将导师制推广运用于大学生培养。[1]中国最早采用导师制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938年实行。目前导师制在中国高校中被广泛采纳,并延伸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有学者认为,就研究生而言,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四方面,即对研究生的认知、对研究生学习的指导与监督、学术及科研引领、人格培养及生涯指导。[2]实践证明,导师辅导这种学术提高的形式,非常适用于在职人员。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都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功底,也有相对明确的科研方向。但是,在职工作往往又相对缺乏学术视野,如果能有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导师协助,同时在资料阅读上提供帮助和指点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江苏省档案局鼓励并资助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自主联系导师,因为培养对象更加了解自己的主攻方向,也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聘请该领域的专家。以南京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夏蓓为例,夏蓓长期研究南京大屠杀,并在研究过程中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次合作,她联系张宪文教授作为导师,无疑对她的研究起到了最佳的指导作用。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着力张謇研究,张謇研究的开拓者章开沅先生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该所长期以来是张謇研究的重镇,朱江联系章开沅先生的助手田彤教授这位年富力强,并且在张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作导师,无疑将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帮助。2017年7月,朱江的研究成果《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基督教观比较》在《档案与建设》上发表。
总之,对接各学术领域的名师,特别是非档案专业领域的导师,用于指导在职人员学术研究,是防止近亲繁殖、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捷径,值得称许。
二、实施跟读制回炉再造
如果说,对于第一层次的培养对象采用导师辅导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对于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系统接受过档案专业学习的培养对象,如果能融入高校跟读学习,不失为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帮助在职人员打基础、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
2016年10月,省檔案局与苏州大学达成意向,每学期选派4—6名第二层次的培养对象,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课堂教学旁听,2017年初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特别选派一名专任教师负责辅导学员选课、制定听课方案和落实选听手续,并开放学院当期所有本科、研究生课程,供培养对象自由选听。旁听过程中,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对学员旁听课程进行考核,登记成绩,提交江苏省档案局备案。
2017年,省档案局先后选派两批,共计12名来自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盐城、镇江、泰州和省档案局、省住建厅的培养对象至苏州大学学习。由于具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有的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工作历练,能够再次回炉进入校园,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重要的是,省档案局对他们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不能只是来听听课、感受感受,而是“要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学习、思考、请教,力争拿出方案,形成初步成果。”
为此,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分别选修6—8门课程,几乎废寝忘食,系统学习了吴品才《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学》和《文件纵横运动论》、张照余《档案信息化概论》、蒋卫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文新《档案资源开发与服务专题》、胡燕《档案学概论》、王芹《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以及鞠英杰《数字信息分析与服务》等课程。与此同时,结合各自的工作和兴趣认真收集资料,请教老师,分别进行了多课题研讨。苏州市陈鑫结合所负责中国丝绸档案馆方面的工作,确定对中国像锦档案开展全方位研究,计划在对像锦档案进行整理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像锦的形成、内容、品种、工艺技术、组织结构、图案纹样、艺术特征等进行分析。该项目是国内首次从全国范围、百年时间跨度和丝绸艺术角度对像锦织物进行的综合研究,成果最终将体现为建立1个专题数据库,形成2项相关规范,完成1部研究论著,举办2—3个展览。省建设厅袁玉恒结合城建档案管理,确定了《村镇建设档案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和《工程电子档案在线接收相关问题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盐城市档案局徐冲执笔,集体申报了省局科研课题:《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除了校园学习外,他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各种高端论坛或讲座,广泛开展专题调研,第一期培养对象撰写了《“十三五”苏南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江苏苏州市为例》,丰富了课堂所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明显产生了“双向性”成效,实现了教学相长。连云港市档案局徐继铭主动为档案实训基地培训教材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完善了教材的内容,受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领导和主编老师赞赏,决定将他加入再版作者名单。[3]学员在课堂中,积极思考,经常能与老师产生思想碰撞,形成良好互动,活跃和带动了课堂气氛,有老师动容地说:“终于有人在听我讲授的内容时眼睛发亮了!”还有老师在下课前,专门留出时间让他们谈观点,并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分别给在校生讲授。镇江市档案局吉星昇作《档案征集工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介绍,获得大家较好评价。苏州市陈鑫在学习总结中浓缩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世界记忆,在地方档案里;像锦档案,在丝绸产业里;档案视野,在交流互动里;理论观点,在实践创新里;档案工作,在大数据时代里;档案服务,在“互联网+”里。镇江吉星昇、泰州范晓青和如东县档案局曹晓丽的论文,先后在2017年《档案与建设》上发表。
这种根据学校不同学期课程菜单,自愿报名参加,脱产一个学期进行研究性、融入式的培养学习方式,受到了学校和派出单位的首肯和积极评价。正如盐城市档案局王加林局长在结业典礼上所说,这种做法是地方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良好模式。
三、实施项目制赢在智造
档案课题项目,是指为实现特定阶段档案工作的目标,根据档案工作实际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普遍性、长远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开展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科技研究。档案课题研究,宏观上为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微观上能迅速引导研究者切入档案事业热点问题,避免走弯路,有利于出成果。就人才培养而言,课题项目带动能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江苏省档案局对“151工程”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按照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专家队伍建设六个重点方向,即档案法规标准、收集鉴定、保管保护、信息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学理论研究,结合培养对象各自的特长,组成了相对固定的专业研究小组。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并促进培养对象申报项目课题。
在推动和辅助培养对象申报科研课题方面,省档案局采取了专家指导和集体评议的方式。2017年初,召开申报国家局科研课题论证会,组织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对准备申报的国家级课题进行陈述,邀请对科研课题立项和评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现场点评,进行把关和指导,同时请其他培养对象进行互评。通过思想的碰撞,课题的立意得以提升,思路得以拓展。在 2017年国家档案局下达的91项科研项目中,江蘇省8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档案行政诉讼研究》《公安执法记录档案规范管理研究》《行政审批类业务档案管理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等7个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为“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盐城师范学院卞咸杰《大数据时代智慧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创新研究》,被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列为一般项目。对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省档案局鼓励支持申报省级科研课题,除了采取专家指导和集体评议的方法外,还鼓励第一层次的培养对象带动、辅导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2017年6月,省档案局举办了“151工程”2017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开题培训,就档案课题选题进行辅导、对档案科技项目管理进行现场指导,达到进一步提升“151工程”培养对象科研素养、拓宽视野、增进交流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导师培养、进校跟读还是课题拉动,都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又覆盖全面,具有互动、带动、促动效应,为江苏档案人才培养和进步铺就了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井雨霞.对大学生导师制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中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27-128.
[2]任峥,杨宏.学生视角下研究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4-59.
[3]江苏省档案局《首批“151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大学培训情况通报》(苏档发[201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