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来自大山深处朴实的乡村女教师,用她23年无悔的选择、坚定的付出,感动了国人……一位来自大山深处朴实的乡村女教师,用她23年无悔的选择、坚定的付出,感动了国人。她就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马峡学区教师刘霞。
2月24日,记者来到华亭县马峡镇苍沟村小学。
23年前无悔的选择
“当—当—当—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越崇山峻岭,穿越被茫茫白雪覆盖的森林,照耀着大山深处的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时,刘霞敲响了那只已经锈迹斑斑的铃铛。这所学校就像电影《凤凰琴》里的学校一样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校舍破旧,操场很小,国旗却迎风飘扬。不同的是,它孤单地位于原始森林的深处,唯一的成年人刘霞既是这里的老师也是校长,而学生最少时只有六七个人,最多时也不过二十几个人,却有四个年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
追溯到1985年,当时梳着两个齐肩小辫儿的刘霞像山里所有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一样,憧憬着大学生活、憧憬着山外的世界。
第一次高考刘霞以几分之差落榜,准备复读的刘霞脑海里始终抹不去高考前父亲和村支书的一次谈话。原来,她的母校苍沟小学因为原来的教师调走,又没有别的教师愿意来而面临停办,20多名孩子即将失学。这所学校坐落在关山深处,离最近的公路还有七八里山路,不通车、不通电,每逢雨雪封山就与世隔绝。条件这么差,自然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
就这样,刘霞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选择继续考大学,走出贫困的大山,打拼一份绚烂的人生;还是留下做一名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教师,去成全更多孩子的人生?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刘霞毅然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她选择了一条让家人、乡亲都诧异的路——留在村里当民办教师。
说没有后悔过,那一定是骗人的。当热情冲动过去的时候,面对真实的工作、生活,年仅18岁的刘霞感到无限的孤独,没有一个知心人可以交流沟通,多少个不眠之夜陪伴她的只有一盏孤灯和森林里动物各种各样的叫声。而白天,五六岁至十几岁大小不一的学生们让刚刚结束学生时代的刘霞感到手足无措,她不但要教所有的课程,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边有学生要喝水、要上厕所,那边又有学生吵嚷着打起来了。
一个月后,刘霞的忍耐到了极限,她后悔了。看着通往山外的那一条人走出来的土路,刘霞想了很多,她想到过离开,然而山风吹过时,带来了孩子们的欢闹声,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她走了,将不会再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20多个山里娃的命运将被放牛喂猪取代,刘霞再次选择了留下。
拒绝走出大山夫妻离婚
1995年春天,刘霞遇到了自己深爱的男人并结婚,第二年,刘霞便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了孩子,这本应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开端,但那时,刘霞一个月的工资只有77.5元,却常常补贴给山里的孩子们,而她又常常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家庭,致使家庭矛盾逐步升级。1996年秋天,丈夫愤然离家出走,回了老家。1998年春节,做生意已小有收获的丈夫回来看孩子,劝刘霞放弃这个“可怜”的职业,夫妻一起出去做生意,但刘霞自问:放下山里的孩子去成全自己的幸福,那还算山里边的人吗?刘霞无情地拒绝了丈夫“一起走出大山”的要求。很多人都劝她为了顾全家庭,为了儿子去跟从丈夫,可刘霞总是放不下山里的那些孩子。2003年7月,刘霞与丈夫的关系破裂,留给刘霞的是一纸离婚证书和刚刚7岁的孩子。
离学校较近的村民王爱叶对记者说,每逢雨天,只要教室屋顶漏雨,刘霞就二话不说搬来梯子,噌噌爬上屋顶当起了“泥水匠”;学校里煤不够烧,刘霞便只身进山捡一大捆树枝扛回来。虽然平时刘霞不愠不火的,一副“没脾气”相,但只要谁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刘霞就会脸红脖子粗地和他闹,不管他是谁。
村民刘力军对记者说,面对家庭破裂、艰苦的生活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等,没见刘霞掉过一滴眼泪,叫过一声苦,她给学生、父母、乡亲、领导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可敬的“妈妈”、“大闺女”、“好老师”和“好校长”。
但一想到过世的母亲,刘霞便觉得万分内疚和遗憾。她告诉记者,2006年1月,72岁的母亲生病住院,兄妹们纷纷打电话让她来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她忙得根本去不了县城。两天后,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说到这,刘霞眼睛红了,她说,母亲的离去给她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送母亲灵柩出门的一刹那,她顿时泪如雨下,趴在母亲的棺木上放声大哭。这泪中有她20多年来所有的委屈、磨难、屈辱和艰辛……
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然身在大山深处,但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科班”出身的刘霞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她托亲戚朋友买来各种教师培训的书籍给自己充电,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她从别的学校老师那里借来的几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都被她翻得稀烂。经过努力,她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并开创了一节课里连用了72件直观教具的景象,被同行们认为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这些看上去有些土里土气的教具都是她用木棍、纸板、废铁丝等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做出来的,赶不及就动员全家人帮忙;没有同行可以讨论,有了问题就自己琢磨,实在琢磨不透就“出山”请教;“山里娃”理解不了的,她就绞尽脑汁备教案,力求讲得更生动;复式班教学特殊的一点就是别人教一个班课程的时间她要教四个班的课。刘霞说,每节课“拖堂”是她的老毛病。除了寒、暑假和开会,刘霞几乎没有给自己休过假,总是上课、补课;镇上开校长会,刘霞老迟到、早退。面对领导的责怪,刘霞无奈地说:“我一走,学校就没人,学生没人照看,我心里着急啊!”
在教学中,真正让刘霞头痛的是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由于没受过专业训练,学校也没教学条件,学生们的活动用具只有两件:一根跳绳、一个小皮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3年来,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教学在全乡20多个小学调考评比中,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多次名列前茅。
刘霞的付出也获得丰厚的回报,自教书以来,她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学论文《化作春泥更护花》获得“农村复式班教育教学国际研讨会”一等奖等。
节衣缩食与“奢侈”消费
当教师23年来,刘霞的工资“涨”了4次。她收入的5组数字形象点说其实就是:27.5元、42.5元、77.5元、170元、220元,其中每月77.5元的工资一发就是10多年。面对这份和她的工作付出极不相称的报酬,她淡淡地说:“够得很了,我基本不花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刘霞不花钱的秘密是:吃的面粉是从父母那里拿的,吃的菜是自己种的,到镇上、县城办事开会,常年骑一辆自行车,几十里山路风雨无阻。
只有到了书店里,刘霞最“奢侈”。十几元、几十元的辅导资料她舍得“出血”。买一份,赶快回家趴在桌子前,就着煤油灯,一气把它看完。她工作了20多年,最大的一笔开销是2003年参加了大专学历函授教育。“为了把娃娃们教好,再穷我也要充电!”只是那时起,刘霞在银行里多了2500元的贷款。
而对于自己23年的坚守与付出到底值不值?质朴的刘霞笑着说:“值,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一个舒适、安定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我要把我们家乡的孩子教好,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我也要继续教下去。”
23年来,刘霞用自己花儿一般盛放的青春,在关山深处抒写了一段甘愿忍受寂寞孤单、无怨无悔的教学之路,她用自己的人生陪伴着大山深处那一朵朵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2月24日,记者来到华亭县马峡镇苍沟村小学。
23年前无悔的选择
“当—当—当—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越崇山峻岭,穿越被茫茫白雪覆盖的森林,照耀着大山深处的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时,刘霞敲响了那只已经锈迹斑斑的铃铛。这所学校就像电影《凤凰琴》里的学校一样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校舍破旧,操场很小,国旗却迎风飘扬。不同的是,它孤单地位于原始森林的深处,唯一的成年人刘霞既是这里的老师也是校长,而学生最少时只有六七个人,最多时也不过二十几个人,却有四个年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
追溯到1985年,当时梳着两个齐肩小辫儿的刘霞像山里所有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一样,憧憬着大学生活、憧憬着山外的世界。
第一次高考刘霞以几分之差落榜,准备复读的刘霞脑海里始终抹不去高考前父亲和村支书的一次谈话。原来,她的母校苍沟小学因为原来的教师调走,又没有别的教师愿意来而面临停办,20多名孩子即将失学。这所学校坐落在关山深处,离最近的公路还有七八里山路,不通车、不通电,每逢雨雪封山就与世隔绝。条件这么差,自然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
就这样,刘霞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选择继续考大学,走出贫困的大山,打拼一份绚烂的人生;还是留下做一名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教师,去成全更多孩子的人生?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刘霞毅然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她选择了一条让家人、乡亲都诧异的路——留在村里当民办教师。
说没有后悔过,那一定是骗人的。当热情冲动过去的时候,面对真实的工作、生活,年仅18岁的刘霞感到无限的孤独,没有一个知心人可以交流沟通,多少个不眠之夜陪伴她的只有一盏孤灯和森林里动物各种各样的叫声。而白天,五六岁至十几岁大小不一的学生们让刚刚结束学生时代的刘霞感到手足无措,她不但要教所有的课程,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边有学生要喝水、要上厕所,那边又有学生吵嚷着打起来了。
一个月后,刘霞的忍耐到了极限,她后悔了。看着通往山外的那一条人走出来的土路,刘霞想了很多,她想到过离开,然而山风吹过时,带来了孩子们的欢闹声,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她走了,将不会再有人愿意来这里教书。20多个山里娃的命运将被放牛喂猪取代,刘霞再次选择了留下。
拒绝走出大山夫妻离婚
1995年春天,刘霞遇到了自己深爱的男人并结婚,第二年,刘霞便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了孩子,这本应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开端,但那时,刘霞一个月的工资只有77.5元,却常常补贴给山里的孩子们,而她又常常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家庭,致使家庭矛盾逐步升级。1996年秋天,丈夫愤然离家出走,回了老家。1998年春节,做生意已小有收获的丈夫回来看孩子,劝刘霞放弃这个“可怜”的职业,夫妻一起出去做生意,但刘霞自问:放下山里的孩子去成全自己的幸福,那还算山里边的人吗?刘霞无情地拒绝了丈夫“一起走出大山”的要求。很多人都劝她为了顾全家庭,为了儿子去跟从丈夫,可刘霞总是放不下山里的那些孩子。2003年7月,刘霞与丈夫的关系破裂,留给刘霞的是一纸离婚证书和刚刚7岁的孩子。
离学校较近的村民王爱叶对记者说,每逢雨天,只要教室屋顶漏雨,刘霞就二话不说搬来梯子,噌噌爬上屋顶当起了“泥水匠”;学校里煤不够烧,刘霞便只身进山捡一大捆树枝扛回来。虽然平时刘霞不愠不火的,一副“没脾气”相,但只要谁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刘霞就会脸红脖子粗地和他闹,不管他是谁。
村民刘力军对记者说,面对家庭破裂、艰苦的生活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等,没见刘霞掉过一滴眼泪,叫过一声苦,她给学生、父母、乡亲、领导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可敬的“妈妈”、“大闺女”、“好老师”和“好校长”。
但一想到过世的母亲,刘霞便觉得万分内疚和遗憾。她告诉记者,2006年1月,72岁的母亲生病住院,兄妹们纷纷打电话让她来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她忙得根本去不了县城。两天后,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说到这,刘霞眼睛红了,她说,母亲的离去给她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送母亲灵柩出门的一刹那,她顿时泪如雨下,趴在母亲的棺木上放声大哭。这泪中有她20多年来所有的委屈、磨难、屈辱和艰辛……
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然身在大山深处,但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科班”出身的刘霞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她托亲戚朋友买来各种教师培训的书籍给自己充电,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她从别的学校老师那里借来的几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都被她翻得稀烂。经过努力,她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并开创了一节课里连用了72件直观教具的景象,被同行们认为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这些看上去有些土里土气的教具都是她用木棍、纸板、废铁丝等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做出来的,赶不及就动员全家人帮忙;没有同行可以讨论,有了问题就自己琢磨,实在琢磨不透就“出山”请教;“山里娃”理解不了的,她就绞尽脑汁备教案,力求讲得更生动;复式班教学特殊的一点就是别人教一个班课程的时间她要教四个班的课。刘霞说,每节课“拖堂”是她的老毛病。除了寒、暑假和开会,刘霞几乎没有给自己休过假,总是上课、补课;镇上开校长会,刘霞老迟到、早退。面对领导的责怪,刘霞无奈地说:“我一走,学校就没人,学生没人照看,我心里着急啊!”
在教学中,真正让刘霞头痛的是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由于没受过专业训练,学校也没教学条件,学生们的活动用具只有两件:一根跳绳、一个小皮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3年来,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教学在全乡20多个小学调考评比中,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多次名列前茅。
刘霞的付出也获得丰厚的回报,自教书以来,她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学论文《化作春泥更护花》获得“农村复式班教育教学国际研讨会”一等奖等。
节衣缩食与“奢侈”消费
当教师23年来,刘霞的工资“涨”了4次。她收入的5组数字形象点说其实就是:27.5元、42.5元、77.5元、170元、220元,其中每月77.5元的工资一发就是10多年。面对这份和她的工作付出极不相称的报酬,她淡淡地说:“够得很了,我基本不花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刘霞不花钱的秘密是:吃的面粉是从父母那里拿的,吃的菜是自己种的,到镇上、县城办事开会,常年骑一辆自行车,几十里山路风雨无阻。
只有到了书店里,刘霞最“奢侈”。十几元、几十元的辅导资料她舍得“出血”。买一份,赶快回家趴在桌子前,就着煤油灯,一气把它看完。她工作了20多年,最大的一笔开销是2003年参加了大专学历函授教育。“为了把娃娃们教好,再穷我也要充电!”只是那时起,刘霞在银行里多了2500元的贷款。
而对于自己23年的坚守与付出到底值不值?质朴的刘霞笑着说:“值,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一个舒适、安定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我要把我们家乡的孩子教好,哪怕只剩一个孩子,我也要继续教下去。”
23年来,刘霞用自己花儿一般盛放的青春,在关山深处抒写了一段甘愿忍受寂寞孤单、无怨无悔的教学之路,她用自己的人生陪伴着大山深处那一朵朵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