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关注学生的智育成绩发展情况,还应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文章将论述现阶段下小学语文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探究优化德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39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学科凭借独特优势成为贯彻学生德育教育的首选学科,如何权衡日常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实践办法,使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语文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教学任务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分歧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课时量较大,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由于现阶段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各界对智育教学的重视,绩效成绩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语文教师想要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校考核教师仍以绩效成绩为主,难以给予语文教师足够的支持,加之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任务遭遇瓶颈。
(二)道德教育方法单调
目前,中国许多小学的道德教育工作大都局限于班会形式。这种单一道德教育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含义,同时,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家长的交流很少,使得家长无法意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难以形成强烈的参与感和对语文教师的支持,使语文教师的教育活动较难深入开展。
二、德育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的德育教学状况面临新形势,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方文化交融等现象成为学生三观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一门能够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学学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合全新的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道德建设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身独立人格的塑造与个人三观的启蒙,小学作为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能够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解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能够有效阐述人格心理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现象和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育人格构建
缺乏认知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呈现的普遍现象。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因认知的主观偏差产生厌学、情緒波动等心理问题,妨碍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语言启蒙的特点,对学生的三观与性格的塑造拥有学科优势,因此,教师可将德育教学和规范性的教学活动相融合,激励学生促进德育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客观评判自己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与道德品质和个人性格相关的主题文章阅读或写作练习,通过将良好的品格塑造作为主题设定前提,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实例分析,结合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心理建议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心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自身德育品质的塑造。
(二)加强情境建设,促进共情能力
情绪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控制意识和情绪的能力。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根据德育教材泛泛而谈,并没有结合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破除心理问题。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好的互动性,而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造具体实际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改变对事物的固有情感,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播放相关理解与共情的短片,使学生能够独立展开讨论,通过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分享,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之中,教师最终通过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思路结合,总结课程收获,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进行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事物与情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情感渗透,建立理性道德观念
合理的情感渗透能够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理性情绪渗透的主要观点是情感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各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引起的。人们天生就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倾向,理性使人们创造理性的思维,非理性会导致不合理的思考。逻辑思维导致理性的情绪和行动,不合理的思维会导致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学生的非理性想法,并客观地灌输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是不合理的认识所致,在评估一个人或物体时,不应当基于其自身的主观性,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分析问题并以共同的观点客观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中进行辩证性和矛盾性的论述,使语文教学具有思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起来,通过思想与想法的沟通,学生能够在改变固有观念的同时,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课程互动化,激发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活动灵活引入课程内容,激发与改善课堂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舒适愉快的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提高思维意识。通过语文课程游戏对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拥有更为深入了解的同时,调整自身心理状况,促进健康的心理建设。同时,使用教学游戏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学生能够共同完成目标,提高社交适应性,掌握社交生活中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方面设置一些集体游戏,建立语文教学与德育游戏的联系,进一步增强课程互动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心理知识,增强学生适应能力,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格,实现学生良好性格与品格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道德意识。
(五)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将道德和情感作为德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在讲授现实生活的内容中渗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浅显易懂的德育观念,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心理学案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讲解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诗句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等素材,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揣测诗人的情感与品质,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的前提下自主地加强教学的代入感与实践性。课文中的许多故事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对于某些容易实践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交表演,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真正感受情感的变化。
(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其发展环境以及思想观念和道德的表现具有较大差异。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并融入学生的生活状态中,掌握学生的成长状况,注重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细节的观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促进自身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进行定期的调查问卷,通过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使教师能够分析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所困惑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七)转变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沟通氛围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包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通过耐心的交流,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进而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运用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境并逐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包容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形成评判事物的标准,树立良好的三观,形成优秀品格。
(八)探索道德教育途径,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当在吸收传统教育优点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道德教育创新的新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多媒体定期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或访谈,并在观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加强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塑造,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教学交流平台,使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日常的课后交流,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提问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九)课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相对初高中较为轻松,学生能够拥有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班级课程的推进情况,适当开展语文课外主题活动。优质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发现语文之美的同时,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此外,课外活动应当遵循多元化的趋势,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划分不同组别的比赛或活动,通过丰厚的奖励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准备,培养语文学科素养与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冬丽.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
[2]党万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3).
[3]杨美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3).
[4]葸学鸿.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39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学科凭借独特优势成为贯彻学生德育教育的首选学科,如何权衡日常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实践办法,使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够高效开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语文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教学任务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分歧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课时量较大,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由于现阶段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和社会各界对智育教学的重视,绩效成绩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语文教师想要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校考核教师仍以绩效成绩为主,难以给予语文教师足够的支持,加之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任务遭遇瓶颈。
(二)道德教育方法单调
目前,中国许多小学的道德教育工作大都局限于班会形式。这种单一道德教育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含义,同时,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家长的交流很少,使得家长无法意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难以形成强烈的参与感和对语文教师的支持,使语文教师的教育活动较难深入开展。
二、德育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的德育教学状况面临新形势,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方文化交融等现象成为学生三观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一门能够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学学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合全新的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道德建设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身独立人格的塑造与个人三观的启蒙,小学作为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能够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解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构建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能够有效阐述人格心理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现象和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育人格构建
缺乏认知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呈现的普遍现象。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因认知的主观偏差产生厌学、情緒波动等心理问题,妨碍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语言启蒙的特点,对学生的三观与性格的塑造拥有学科优势,因此,教师可将德育教学和规范性的教学活动相融合,激励学生促进德育品质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客观评判自己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与道德品质和个人性格相关的主题文章阅读或写作练习,通过将良好的品格塑造作为主题设定前提,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实例分析,结合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心理建议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心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自身德育品质的塑造。
(二)加强情境建设,促进共情能力
情绪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控制意识和情绪的能力。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根据德育教材泛泛而谈,并没有结合每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破除心理问题。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好的互动性,而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示范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造具体实际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改变对事物的固有情感,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播放相关理解与共情的短片,使学生能够独立展开讨论,通过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分享,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之中,教师最终通过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思路结合,总结课程收获,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进行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事物与情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情感渗透,建立理性道德观念
合理的情感渗透能够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理性情绪渗透的主要观点是情感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各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引起的。人们天生就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倾向,理性使人们创造理性的思维,非理性会导致不合理的思考。逻辑思维导致理性的情绪和行动,不合理的思维会导致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学生的非理性想法,并客观地灌输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是不合理的认识所致,在评估一个人或物体时,不应当基于其自身的主观性,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分析问题并以共同的观点客观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中进行辩证性和矛盾性的论述,使语文教学具有思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起来,通过思想与想法的沟通,学生能够在改变固有观念的同时,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课程互动化,激发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活动灵活引入课程内容,激发与改善课堂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舒适愉快的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提高思维意识。通过语文课程游戏对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拥有更为深入了解的同时,调整自身心理状况,促进健康的心理建设。同时,使用教学游戏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学生能够共同完成目标,提高社交适应性,掌握社交生活中的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方面设置一些集体游戏,建立语文教学与德育游戏的联系,进一步增强课程互动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心理知识,增强学生适应能力,逐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格,实现学生良好性格与品格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道德意识。
(五)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将道德和情感作为德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在讲授现实生活的内容中渗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浅显易懂的德育观念,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心理学案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讲解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在讲解诗句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等素材,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揣测诗人的情感与品质,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课文的前提下自主地加强教学的代入感与实践性。课文中的许多故事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对于某些容易实践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交表演,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真正感受情感的变化。
(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其发展环境以及思想观念和道德的表现具有较大差异。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并融入学生的生活状态中,掌握学生的成长状况,注重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细节的观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促进自身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进行定期的调查问卷,通过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使教师能够分析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所困惑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七)转变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沟通氛围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包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通过耐心的交流,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进而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运用有效的对策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境并逐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包容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形成评判事物的标准,树立良好的三观,形成优秀品格。
(八)探索道德教育途径,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当在吸收传统教育优点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道德教育创新的新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多媒体定期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或访谈,并在观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加强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塑造,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教学交流平台,使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日常的课后交流,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提问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九)课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相对初高中较为轻松,学生能够拥有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班级课程的推进情况,适当开展语文课外主题活动。优质的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发现语文之美的同时,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此外,课外活动应当遵循多元化的趋势,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划分不同组别的比赛或活动,通过丰厚的奖励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准备,培养语文学科素养与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冬丽.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
[2]党万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3).
[3]杨美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3).
[4]葸学鸿.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