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邢台市第四中学054000)
十七世纪,莱布尼茨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时普鲁士王宫的宫女们听到此话后难以置信,纷纷走到后花园仔细寻找,最终确实未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便不得不承认莱布尼茨所言不虚。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世界上绝无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绝不可能培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善于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好的意志和行为能力。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完整人格的生力军,需要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个性化的教育正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角度提出的。强调个性发展,依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一个正在接受初级教育的小女孩曾经遇到了两件令她困惑的事。一次是看图写话,面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男孩,她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其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另一次也是看图写话,面对图面上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子,她写道:“庄稼丰收了。”又被判为错,其标准答案为:“小朋友捉蝴蝶。”同样是初级教育,一位随父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小学生说:他的老师让学生为同一个故事编三个不同的结尾。从这些看似普通又极为相似的教育环节中,不难看出两种迥异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一是用标准化、统一化的规则束缚学生,另一种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悲剧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倡导共性之上的“划一性”原则,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百多年前,龚自珍就曾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标准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时至当代,个性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二、改变“满堂灌”的作风,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自由支配时间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作过详尽地论述,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给学生总结出结论,却极少给学生留下思考、研讨、发挥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跟着教师和课本转,这无疑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对个性的禁锢。在教学中,如果一位教师只能使学生习惯于简单、被动地接受,而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望,那他便不是一位称职的好教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书上“全一法”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优势。遇到一些难理解的概念、难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等,可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验证。若学生遇到问题,可相互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亦即修改——完善——再修改——再完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最后得出结论。经过自主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探索之路的不易,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根据学生的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
两千年前,孔子对他学生的个性曾有这样的论述:“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古人早已懂得因材施教,今天的教育也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使之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的高低设计相应的作业。对大部分学生,要求其完成基础的习题,使之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强调每一道基础题都做,应布置一些典型的选做题。这样,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既巩固了基础,又增强了自信心,并且对自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易取得相对进步。
四、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做同一题目时会有不同的解法,有些解法比较常规,有些解法见解独到,别具一格。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后类解法加以展示,并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在展示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解题的思路,向大家展示思维过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还能激发尖子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励其他学生奋发向上。作为教师,则应注意提取学生巧妙灵活的解法和独树一帜的思路,注重解法的对比,总结不同解法的特点,比较不同解法操作程序的差异,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视野。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一题多变。对一个题目,可要求学生适当地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要证明的结论来进行变式训练,以达到抓住事物的本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抓住了问题的“质”,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过这一训练,可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深刻性。在改造题目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检验、升华。
十七世纪,莱布尼茨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时普鲁士王宫的宫女们听到此话后难以置信,纷纷走到后花园仔细寻找,最终确实未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便不得不承认莱布尼茨所言不虚。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世界上绝无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绝不可能培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善于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好的意志和行为能力。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完整人格的生力军,需要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个性化的教育正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角度提出的。强调个性发展,依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一个正在接受初级教育的小女孩曾经遇到了两件令她困惑的事。一次是看图写话,面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男孩,她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其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另一次也是看图写话,面对图面上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子,她写道:“庄稼丰收了。”又被判为错,其标准答案为:“小朋友捉蝴蝶。”同样是初级教育,一位随父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小学生说:他的老师让学生为同一个故事编三个不同的结尾。从这些看似普通又极为相似的教育环节中,不难看出两种迥异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一是用标准化、统一化的规则束缚学生,另一种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悲剧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倡导共性之上的“划一性”原则,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百多年前,龚自珍就曾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标准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时至当代,个性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二、改变“满堂灌”的作风,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自由支配时间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作过详尽地论述,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给学生总结出结论,却极少给学生留下思考、研讨、发挥的余地。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跟着教师和课本转,这无疑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对个性的禁锢。在教学中,如果一位教师只能使学生习惯于简单、被动地接受,而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望,那他便不是一位称职的好教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书上“全一法”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优势。遇到一些难理解的概念、难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等,可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验证。若学生遇到问题,可相互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亦即修改——完善——再修改——再完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最后得出结论。经过自主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探索之路的不易,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根据学生的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
两千年前,孔子对他学生的个性曾有这样的论述:“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古人早已懂得因材施教,今天的教育也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使之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的高低设计相应的作业。对大部分学生,要求其完成基础的习题,使之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强调每一道基础题都做,应布置一些典型的选做题。这样,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既巩固了基础,又增强了自信心,并且对自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易取得相对进步。
四、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做同一题目时会有不同的解法,有些解法比较常规,有些解法见解独到,别具一格。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后类解法加以展示,并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在展示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解题的思路,向大家展示思维过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还能激发尖子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励其他学生奋发向上。作为教师,则应注意提取学生巧妙灵活的解法和独树一帜的思路,注重解法的对比,总结不同解法的特点,比较不同解法操作程序的差异,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视野。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一题多变。对一个题目,可要求学生适当地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要证明的结论来进行变式训练,以达到抓住事物的本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抓住了问题的“质”,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过这一训练,可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深刻性。在改造题目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检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