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盐城淮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词独具特点,丰富多样的辞格尤为典型。大量辞格的运用使得淮剧在故事叙说上更加完整,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动人,展现出淮剧的独特魅力。淮剧唱词中辞格的运用主要分为单用与综合运用,辞格的综合运用中又分为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
关键词:盐城淮剧;唱词;辞格;运用
中图分类号:H05;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46-02
淮剧又称江淮戏,源于江苏省江淮地区,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辞格也称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语言的特殊方式,主要作用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淮剧唱词中包含着多种辞格,辞格的存在使得淮剧在故事叙说与情感表达上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效果。淮剧唱词中辞格的运用主要分为单用与综合运用,辞格的综合运用中又分为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
一、辞格的单用
(1)比喻。比喻又称打比方,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如:“走不尽黄叶路沙飞风吼,路茫茫我好像大海孤舟。”(《哑女告状》)这句唱词中出现了“好像”这个喻词,将赶路的自己比作大海孤舟,情境相似本质不同,是明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哑女孤苦无依的情形。
(2)比拟。比拟可以分为两种:拟人和拟物。例如:“悬崖旁,临深涧,鸟怯猿愁。”(《哑女告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鸟都怯弱,猿也忧愁,突出了当时情景的凄凉。
(3)借代。借代是指用与事物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原来要表达的事物。例如:“怎奈冰天雪地步难行,臣妇沿路把草根咽,血泡子哪能活得成。”(《牙痕记》)其中“血泡子”代指自己,说明前路艰辛,生活艰难。
(4)对比。对比是指将两种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重点突出描写事物的特点。例如:“飞鸟有巢晚归宿,我却无家走荒丘。”(《哑女告状》)此句将哑女自己与飞鸟进行对比,说明鸟尚且有家可回,自己却无家在外,写出哑女心境的凄凉。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在淮剧唱词中被广泛运用,大多是以情感对比冲突的事物为对象,使得唱词具有感染力,使听众身临其境。
(5)夸张。夸张是指运用艺术手法,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使其特点鲜明。例如:“谁知你怒火三千丈,错怪为夫太冤枉。”(《红酥手》)其中“怒火三千丈”是扩大夸张手法,反映妻子极度生气的情形。
(6)衬托。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例如:“一夜春雨草返青,我安家父子状元天下闻。本应该盈盈笑语日日庆,哪知家中常闻叹息声。”(《牙痕记》)可以说,“一夜春雨草返青”既是正衬,又是反衬。用环境来衬托文章内容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淮剧唱词中广泛应用。
(7)顶真。顶真是一种特殊的辞格,在格式上表现为“A-B,B-C”。例如:“我的二郎儿,二郎在短刀之下命归阴,我的儿啊,三郎儿又被马踏,尸骨难找。”(《杨八姐游春》)頂真在淮剧唱词中运用不多,主要是为了节奏顺畅,使得上下文更加连贯。
(8)回环。回环也具有固定的格式,即“A—B,B—A”。例如:“张家长李家短,你个个知晓,男配女女配男,你个个知情,我吴汉拔宝剑迎头就砍。”(《吴汉三杀》)此句中“男配女女配男”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不同于一般的反复,回环使得句子结构连贯,具有音律美和节奏美。
(9)反复。反复是指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例如:“千难料,万难想,我未过门君先亡;千难料,万难想,姑娘披红换白装。”(《玉杯缘》)此句既可理解为反复,又可理解为不规范的排比。“千难料,万难想”,本身就有递进的关系,两句话间隔出现,属于间隔反复,说出了主人公心情的悲痛。淮剧唱词中间隔反复占了大部分,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10)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或句子(一般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例如:“爹爹他续弦刘氏性奸刁,不准儿把重孝带,不准儿把纸钱烧,不准儿把诗书读,不准儿把女红描,儿在人间受折磨。”(《郑巧娇》)连用四个“不准”开头的分句,说明刘氏的“奸刁”,表现了母亲对孩子遭遇的感叹。
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运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多个辞格可以在句子中同时使用。淮剧唱词中,辞格的综合运用占了不少比重。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一种或多种辞格接连使用,有先后关系。例如:“我好比离水龙沙滩被困(哪),我好比平原虎跌落陷坑,我好比冲锋马失蹄败阵(哪),我好比大鹏鸟断翅折翎,我好比窗前孤灯油干芯尽,我好比短线风筝翻转飘零,我好比封门火无水救应,我好比缺帆船破漏江心。”(《苏秦六国封相》)此句中,连用八个比喻,选取的都是极度危险、孤困无援的场景,说明人物当时的失望与愤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刻画出一幅绝望的场景。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辞格同时使用,不分先后,相互交融。例如:“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踏青会在苏城?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赠诗题画传真情?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肝胆相照一往情深?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暗赠信物订下终身。”(《柳艳娘》)此句中,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内容有关联,是排比的手法,写出江郎的种种行为以及女主人公的心驰神往。但从另一角度看,此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女主人公坚信自己与江郎是有缘分的,对于未能在一起的结局是不肯接受的,写出了其困惑、失望的情感。字字句句,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3)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中又包含其他辞格,总的看来是一种辞格,但在句子内部又有一种或多种辞格。例如:“脚底下,云如海,不敢回首。悬崖旁,临深涧,鸟怯猿愁。”(《哑女告状》)总体上看,这句运用了对偶的辞格,形式相同,结构相似。第二句鸟与猿拟人化,形象生动,属于在对偶中套用比拟的手法。路途遥远,地势凶险,鸟怯弱,猿忧愁,情景悲凉动人。
又如:“一不能美酒来祭飨,只有哀思泪千行。二不能佳肴来供饷,只有戚戚哭兄郎。三不能为你夜走访,只有婵娟空照窗。四不能陪你将花赏,只有千紫枉飘香。五不能双双观月亮,只有孤影守空房。六不能见你登皇榜,只有华韵赴汪洋。七不能闻你雪冤把父放,只有、只有尸骨含恨抛长江。八不能花轿相迎礼乐响,只有孝服代红妆。九不能与你相依度时光,只有岁月添愁鬓染霜。十不能与你同殡葬,只有老死入陌荒。”(《玉杯缘》)这段话是典型的辞格套用,从结构上来看,整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理解为层递的手法。由一至十,级级递进,从一开始的“哀思泪千行”到最后的“老死入陌荒”,情感深入细致。同时,“不能……只有……”引导的一系列句子既是对比又是对偶,写出了幻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第七分句中,“只有”一词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辞格,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转折,这句话上面是本身的境遇,而从这句开始就涉及生死,唱词谱写之妙令人惊奇。
淮剧本身来源于生活,大量辞格的运用表面是写事,实则抒情。无论是辞格的单用还是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都在展现着淮剧唱词独有的魅力。在今天,一些方言逐渐走向没落,公众也许不能从语音中感知淮剧之美,但探索淮剧唱词的辞格特点也是了解淮剧的一大捷径。辞格的运用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淮剧唱词的独特灵魂。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孙启刚.浅析盐城淮剧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5(07).
[3]张颖炜.海门山歌语言的表现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朱诗宇.论淮剧艺术的综合性特征[J].大舞台,2012(06).
关键词:盐城淮剧;唱词;辞格;运用
中图分类号:H05;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46-02
淮剧又称江淮戏,源于江苏省江淮地区,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辞格也称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语言的特殊方式,主要作用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淮剧唱词中包含着多种辞格,辞格的存在使得淮剧在故事叙说与情感表达上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效果。淮剧唱词中辞格的运用主要分为单用与综合运用,辞格的综合运用中又分为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
一、辞格的单用
(1)比喻。比喻又称打比方,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如:“走不尽黄叶路沙飞风吼,路茫茫我好像大海孤舟。”(《哑女告状》)这句唱词中出现了“好像”这个喻词,将赶路的自己比作大海孤舟,情境相似本质不同,是明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哑女孤苦无依的情形。
(2)比拟。比拟可以分为两种:拟人和拟物。例如:“悬崖旁,临深涧,鸟怯猿愁。”(《哑女告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鸟都怯弱,猿也忧愁,突出了当时情景的凄凉。
(3)借代。借代是指用与事物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原来要表达的事物。例如:“怎奈冰天雪地步难行,臣妇沿路把草根咽,血泡子哪能活得成。”(《牙痕记》)其中“血泡子”代指自己,说明前路艰辛,生活艰难。
(4)对比。对比是指将两种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重点突出描写事物的特点。例如:“飞鸟有巢晚归宿,我却无家走荒丘。”(《哑女告状》)此句将哑女自己与飞鸟进行对比,说明鸟尚且有家可回,自己却无家在外,写出哑女心境的凄凉。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在淮剧唱词中被广泛运用,大多是以情感对比冲突的事物为对象,使得唱词具有感染力,使听众身临其境。
(5)夸张。夸张是指运用艺术手法,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使其特点鲜明。例如:“谁知你怒火三千丈,错怪为夫太冤枉。”(《红酥手》)其中“怒火三千丈”是扩大夸张手法,反映妻子极度生气的情形。
(6)衬托。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例如:“一夜春雨草返青,我安家父子状元天下闻。本应该盈盈笑语日日庆,哪知家中常闻叹息声。”(《牙痕记》)可以说,“一夜春雨草返青”既是正衬,又是反衬。用环境来衬托文章内容是一种常见的手法,淮剧唱词中广泛应用。
(7)顶真。顶真是一种特殊的辞格,在格式上表现为“A-B,B-C”。例如:“我的二郎儿,二郎在短刀之下命归阴,我的儿啊,三郎儿又被马踏,尸骨难找。”(《杨八姐游春》)頂真在淮剧唱词中运用不多,主要是为了节奏顺畅,使得上下文更加连贯。
(8)回环。回环也具有固定的格式,即“A—B,B—A”。例如:“张家长李家短,你个个知晓,男配女女配男,你个个知情,我吴汉拔宝剑迎头就砍。”(《吴汉三杀》)此句中“男配女女配男”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不同于一般的反复,回环使得句子结构连贯,具有音律美和节奏美。
(9)反复。反复是指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例如:“千难料,万难想,我未过门君先亡;千难料,万难想,姑娘披红换白装。”(《玉杯缘》)此句既可理解为反复,又可理解为不规范的排比。“千难料,万难想”,本身就有递进的关系,两句话间隔出现,属于间隔反复,说出了主人公心情的悲痛。淮剧唱词中间隔反复占了大部分,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10)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或句子(一般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例如:“爹爹他续弦刘氏性奸刁,不准儿把重孝带,不准儿把纸钱烧,不准儿把诗书读,不准儿把女红描,儿在人间受折磨。”(《郑巧娇》)连用四个“不准”开头的分句,说明刘氏的“奸刁”,表现了母亲对孩子遭遇的感叹。
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运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多个辞格可以在句子中同时使用。淮剧唱词中,辞格的综合运用占了不少比重。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一种或多种辞格接连使用,有先后关系。例如:“我好比离水龙沙滩被困(哪),我好比平原虎跌落陷坑,我好比冲锋马失蹄败阵(哪),我好比大鹏鸟断翅折翎,我好比窗前孤灯油干芯尽,我好比短线风筝翻转飘零,我好比封门火无水救应,我好比缺帆船破漏江心。”(《苏秦六国封相》)此句中,连用八个比喻,选取的都是极度危险、孤困无援的场景,说明人物当时的失望与愤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刻画出一幅绝望的场景。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辞格同时使用,不分先后,相互交融。例如:“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踏青会在苏城?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赠诗题画传真情?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肝胆相照一往情深?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却为何暗赠信物订下终身。”(《柳艳娘》)此句中,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内容有关联,是排比的手法,写出江郎的种种行为以及女主人公的心驰神往。但从另一角度看,此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如若你和友梅无缘分”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女主人公坚信自己与江郎是有缘分的,对于未能在一起的结局是不肯接受的,写出了其困惑、失望的情感。字字句句,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3)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中又包含其他辞格,总的看来是一种辞格,但在句子内部又有一种或多种辞格。例如:“脚底下,云如海,不敢回首。悬崖旁,临深涧,鸟怯猿愁。”(《哑女告状》)总体上看,这句运用了对偶的辞格,形式相同,结构相似。第二句鸟与猿拟人化,形象生动,属于在对偶中套用比拟的手法。路途遥远,地势凶险,鸟怯弱,猿忧愁,情景悲凉动人。
又如:“一不能美酒来祭飨,只有哀思泪千行。二不能佳肴来供饷,只有戚戚哭兄郎。三不能为你夜走访,只有婵娟空照窗。四不能陪你将花赏,只有千紫枉飘香。五不能双双观月亮,只有孤影守空房。六不能见你登皇榜,只有华韵赴汪洋。七不能闻你雪冤把父放,只有、只有尸骨含恨抛长江。八不能花轿相迎礼乐响,只有孝服代红妆。九不能与你相依度时光,只有岁月添愁鬓染霜。十不能与你同殡葬,只有老死入陌荒。”(《玉杯缘》)这段话是典型的辞格套用,从结构上来看,整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理解为层递的手法。由一至十,级级递进,从一开始的“哀思泪千行”到最后的“老死入陌荒”,情感深入细致。同时,“不能……只有……”引导的一系列句子既是对比又是对偶,写出了幻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第七分句中,“只有”一词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辞格,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转折,这句话上面是本身的境遇,而从这句开始就涉及生死,唱词谱写之妙令人惊奇。
淮剧本身来源于生活,大量辞格的运用表面是写事,实则抒情。无论是辞格的单用还是辞格的连用、兼用与套用,都在展现着淮剧唱词独有的魅力。在今天,一些方言逐渐走向没落,公众也许不能从语音中感知淮剧之美,但探索淮剧唱词的辞格特点也是了解淮剧的一大捷径。辞格的运用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淮剧唱词的独特灵魂。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孙启刚.浅析盐城淮剧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5(07).
[3]张颖炜.海门山歌语言的表现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朱诗宇.论淮剧艺术的综合性特征[J].大舞台,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