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进行提问呢?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一、发问要有价值;二、发问要准确;三、发问要灵活;四、 发问要适时。
【关键词】发问;技巧;价值;准确;灵活;适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86-01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总是有意识地为所设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架设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启发式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提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就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我讲。”他精辟地阐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語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进行提问呢?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发问要有价值
巴尔扎克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发问要实在,有意义,重启发,激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所提的问题既要合乎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又要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启发性。例如:《藤野先生》中作者写在东京的见闻,让他对“清国留学生”的行径感到厌恶,决定要到别处看看,此时教师提问“这一部分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时,教师再问“这一层与藤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次发问、讨论,明确答案,从而让学生知道必须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道理,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布局写作特色的掌握,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发问要准确
“准”就是从课文内容重点出发,抓住主干,弄清枝叶,就是说把某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逐一提问,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种无先后、无目标的提问。就是提问应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既要准确无误,又要切合学生认识水平,若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即使问再多,也是劳而无功。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射箭要瞄准靶心。”不能打敲边鼓,发问要在点子上。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搞准提问那些问题,怎么问,心里要有谱。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课文重难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关键之处。
三、发问要灵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变的问题。为了达到使学生最快最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目的,该顺问的就顺问,宜曲问的就曲问,从不同角度变换提问的方式。一位老教师在上《愚公移山》一文的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孀妻”“遗男”两个词,问:“这七、八岁的小男孩移山,他的父亲能同意吗?”学生哄堂大笑说:“这孩子没父亲呀!”在笑声中学生就会深刻理解“孀妻”就是“寡妇”,“遗男”就是“没有父亲的孩子”的意思。接着又问:“愚公到底笨不笨?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不笨,年且九十,挖山不止,造福于民,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的说他笨,移山何不搬家,何不安享晚年;还有的说这是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如此一问,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挑起了学生争议的“战火”,展开了学生联想的“翅膀”。尔后,听课的老师们赞不绝口。
四、发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所提问的难易作适当的停顿,让学生存有一定的时间去积极思考,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回答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往往会陷入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僵局。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发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把问题“抖”出来。因为,此时学生情绪处于激发状态,思维处于最佳时期,把握这一“火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课堂发问的方法好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得体,这要因人而异,因文求法,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的设计,引导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发现新的天地,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僵化被动局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功夫在课外,它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常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这就需要执教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关键词】发问;技巧;价值;准确;灵活;适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86-01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总是有意识地为所设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架设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启发式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提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就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我讲。”他精辟地阐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語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进行提问呢?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发问要有价值
巴尔扎克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发问要实在,有意义,重启发,激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所提的问题既要合乎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又要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启发性。例如:《藤野先生》中作者写在东京的见闻,让他对“清国留学生”的行径感到厌恶,决定要到别处看看,此时教师提问“这一部分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时,教师再问“这一层与藤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次发问、讨论,明确答案,从而让学生知道必须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道理,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布局写作特色的掌握,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发问要准确
“准”就是从课文内容重点出发,抓住主干,弄清枝叶,就是说把某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逐一提问,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种无先后、无目标的提问。就是提问应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既要准确无误,又要切合学生认识水平,若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即使问再多,也是劳而无功。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射箭要瞄准靶心。”不能打敲边鼓,发问要在点子上。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搞准提问那些问题,怎么问,心里要有谱。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课文重难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关键之处。
三、发问要灵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变的问题。为了达到使学生最快最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目的,该顺问的就顺问,宜曲问的就曲问,从不同角度变换提问的方式。一位老教师在上《愚公移山》一文的公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孀妻”“遗男”两个词,问:“这七、八岁的小男孩移山,他的父亲能同意吗?”学生哄堂大笑说:“这孩子没父亲呀!”在笑声中学生就会深刻理解“孀妻”就是“寡妇”,“遗男”就是“没有父亲的孩子”的意思。接着又问:“愚公到底笨不笨?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不笨,年且九十,挖山不止,造福于民,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的说他笨,移山何不搬家,何不安享晚年;还有的说这是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如此一问,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挑起了学生争议的“战火”,展开了学生联想的“翅膀”。尔后,听课的老师们赞不绝口。
四、发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所提问的难易作适当的停顿,让学生存有一定的时间去积极思考,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回答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往往会陷入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僵局。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发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把问题“抖”出来。因为,此时学生情绪处于激发状态,思维处于最佳时期,把握这一“火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课堂发问的方法好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得体,这要因人而异,因文求法,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的设计,引导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发现新的天地,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僵化被动局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功夫在课外,它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常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这就需要执教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