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睢宁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睢宁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因素;防治对策;江苏睢宁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76-02
近几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睢宁地区扩展蔓延迅速,尤其自2008年以来,已上升为水稻产区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病害。2008年仅在古邳镇3个村发生较重,2009年已扩展到所有水稻种植乡镇,尤以古邳、睢城、桃园、姚集等镇发生重[1]。在灰飞虱大发生的情况下,不同农户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差异很大,有的仅隔一个田埂,发生情况就截然不同,轻的田块穴发病5%以下,重的田块穴发病率50%~85%,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找出更好的防治对策,笔者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影响因素
1.1品种的抗病性
杂交稻和粳稻相比,粳稻对黑条矮缩病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在古邳镇陈老庄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7块粳稻田为0.2%~3.0%,平均1.2%;20块杂交稻田为15%~75%,平均38.5%;在睢城镇高塘村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6块粳稻田为0.5%~3.5%,平均1.8%;20块杂交稻为20%~85%,平均43.5%;在沙集镇丁陈村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20块精粳稻田为0~1.5%,平均0.4%;10块杂交稻田为1%~8%,平均5.2%。
睢宁县种植的粳稻主要为徐稻4号和徐稻5号,杂交稻当家品种为Ⅱ优航1号和Ⅱ优明86。在杂交稻中,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田中调查,秧苗期叶色淡、叶片窄小直挺的组合较叶色浓绿、软披宽厚的组合抗病。2009年8月上旬,调查睢城镇高塘村不同品种黑条矮缩病病穴率,Ⅱ优航1号为68%,岗优188为7%;调查桃园镇金桥村不同品种黑条矮缩病病穴率,Ⅱ优1308为5%,岗优802为27%。8月12~14日在古邳的陈平楼、苗庄、下邳、开发区的高塘、王营、邱集的大余、新闸、庆安镇的东楼村等地的调查数据表明,Ⅱ优084病穴率0~36%,平均9.30%,病株率0~28.00%,平均5.2%;Ⅱ优明86病穴率2%~56%,平均18.60%,病株率1.55%~43.60%,平均13.72%;Ⅱ优航1号病穴率12%~89%,平均33.60%,病株率9.00%~66.75%,平均25.20%;Ⅱ优1259病穴率0~37%,平均11.20%,病株率0~28.20%,平均3.20%;Ⅱ优0293病穴率1%~29%,平均13.40%,病株率5.00%~22.56%,平均9.71%;Ⅱ优129病穴率0~36%,平均16.80%,病株率0~28.00%,平均4.20%;Ⅱ优7号病穴率1%~32%,平均12.60%,病株率5.40%~22.89%,平均7.40%;Ⅱ优205病穴率0~25%,平均5.30%,病株率0~19.44%,平均1.98%;明优98病穴率0~31%,平均5.38%,病株率0~2.11%,平均1.75%;冈优118病穴率1%~41%,平均17.80%,病株率5.40%~31.89%,平均12.95%;徐稻4号病穴率0~9%,平均2.90%,病株率0~7.00%,平均0.56%。
1.2秧田的位置
水稻黑条矮缩病大田发生的轻重和秧田的位置关系较为密切,靠近河边杂草、树林密生处的秧田秧苗栽到大田后病穴率高[2]。在古邳镇陈老庄村调查,村中组的秧田在村庄的前面只隔一条乡村公路,秧田南边为麦田,村东组秧田东靠大河,西边为麦田,采取的措施基本一致,7月26~28日调查村东组黑条矮缩病病穴率15%~80%,平均39%,村中组病穴率为2%~21%,平均8%。原因是村中组秧田的灰飞虱主要来自于麦田,在麦子收割后基本迁入结束,而村東组秧田的灰飞虱来源不仅有麦田,还有大河边的杂草等,在麦子收割后仍有部分的转移。
1.3育秧方式和落谷时间
2009年8月4~5日在庆安镇杨圩村调查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移栽大田后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水育移栽黑条矮缩病病穴率5.0%~43.0%,平均17.5%;旱育移栽黑条矮缩病病穴率2.0%~18.0%,平均7.6%;机插稻黑条矮缩病病穴率0.5%~9.0%,平均2.8%。主要原因在于旱育秧的秧苗没有水育秧的秧苗鲜绿水嫩,且单位面积的株数远高于水育秧,故受侵染的几率相对较少,机插稻秧苗生育期迟,密度更大,受侵染的机会相对更少。8月中旬调查不同落谷时间的水稻移栽后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5月5日前落谷,病穴率1%~67%,平均17.6%,病株率5.4%~52.1%,平均7.50%;5月5~10日落谷,病穴率1%~89%,平均21.3%,病株率5.4%~69.2%,平均7.32%;5月5~15日落谷,病穴率0~76%,平均19.5%,病株率0~59.1%,平均8.10%;5月5~20日落谷,病穴率0~83%,平均18.6%,病株率0~58.1%,平均7.12%。5月5~20日落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原因是水稻出苗后秧苗期都没有避开灰飞虱从麦田转移到秧田传毒为害。
1.4秧田期防治
秧田期科学防治灰飞虱,即在麦田成虫始盛期开始防治,增加用药次数,选用对成虫杀伤力强的持效、速效药物结合使用,可以大大减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3]。原因是秧田期为最感病生育期,是1代灰飞虱成虫迁入传毒危害的关键时期。睢城镇吊桥村5户农民5月27~28日开始对秧田第1次用药,用25%吡蚜酮480g/hm2,以后每隔3d用药1次,依次为10%烯啶虫胺水剂600mL/hm2,48%毒死蜱1 500 mL/hm2,依次循环,直至秧苗移栽前2d施1次“送嫁药”。8月8日调查这5户的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病穴率为1.2%~6.5%,平均3.3%,同日又调查了同村另外10户,黑条矮缩病病穴率为9%~35%,平均15.4%。究其原因,有的农户用药次数偏少,隔4~5d用1次,有的用药品种搭配不合理,仅使用毒死蜱、敌敌畏等速效药,或使用吡虫啉、扑虱灵等对成虫杀伤力不是很好的药物。8月中旬调查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用药3次,病穴率6%~89%,平均48.9%,病株率4.67%~69.10%,平均39.60%;用药4次,病穴率7%~85%,平均36.7%,病株率5.40%~66.10%,平均29.10%;用药6次,病穴率0~59%,平均30.6%,病株率0~45.89%,平均8.60%;用药7次,病穴率0~38%,平均21.6%,病株率0~29.56%,平均6.30%;用药8次,病穴率0~38%,平均21.9%,病株率0~25.30%,平均6.21%。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病情减轻。
2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或组合。在黑条矮缩病重发区最好改杂交稻为粳稻,种植徐稻4号或徐稻5号。二是选择合适的秧田和育秧方式。秧田应集中连片,选择在靠近村庄,远离沟、渠、路边杂草密生的地方,育秧方式旱育秧比水育秧好,最好塑盘育秧机插稻。三是做好秧田化学防治。时间安排适期在成虫始盛期始,间隔宜短,2~3d,直至秧苗移栽前2~3d。施1次“送嫁药”,药剂选择应合理,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等持效速效相结合,轮换使用[4]。四是移栽到大田后做好后续防治。水稻移栽活棵后,在2代灰飞虱的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要普治1遍,隔7d左右对灰飞虱超标田再进行1次防治。
3参考文献
[1] 卢百关,秦德荣,方兆伟,等.苏北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48-149.
[2]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3] 王银燕,陈军华,黄玉松.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19-220,224.
[4] 李惠波.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48-149.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因素;防治对策;江苏睢宁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76-02
近几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睢宁地区扩展蔓延迅速,尤其自2008年以来,已上升为水稻产区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病害。2008年仅在古邳镇3个村发生较重,2009年已扩展到所有水稻种植乡镇,尤以古邳、睢城、桃园、姚集等镇发生重[1]。在灰飞虱大发生的情况下,不同农户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差异很大,有的仅隔一个田埂,发生情况就截然不同,轻的田块穴发病5%以下,重的田块穴发病率50%~85%,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找出更好的防治对策,笔者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影响因素
1.1品种的抗病性
杂交稻和粳稻相比,粳稻对黑条矮缩病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在古邳镇陈老庄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7块粳稻田为0.2%~3.0%,平均1.2%;20块杂交稻田为15%~75%,平均38.5%;在睢城镇高塘村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6块粳稻田为0.5%~3.5%,平均1.8%;20块杂交稻为20%~85%,平均43.5%;在沙集镇丁陈村调查黑条矮缩病病穴率,20块精粳稻田为0~1.5%,平均0.4%;10块杂交稻田为1%~8%,平均5.2%。
睢宁县种植的粳稻主要为徐稻4号和徐稻5号,杂交稻当家品种为Ⅱ优航1号和Ⅱ优明86。在杂交稻中,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田中调查,秧苗期叶色淡、叶片窄小直挺的组合较叶色浓绿、软披宽厚的组合抗病。2009年8月上旬,调查睢城镇高塘村不同品种黑条矮缩病病穴率,Ⅱ优航1号为68%,岗优188为7%;调查桃园镇金桥村不同品种黑条矮缩病病穴率,Ⅱ优1308为5%,岗优802为27%。8月12~14日在古邳的陈平楼、苗庄、下邳、开发区的高塘、王营、邱集的大余、新闸、庆安镇的东楼村等地的调查数据表明,Ⅱ优084病穴率0~36%,平均9.30%,病株率0~28.00%,平均5.2%;Ⅱ优明86病穴率2%~56%,平均18.60%,病株率1.55%~43.60%,平均13.72%;Ⅱ优航1号病穴率12%~89%,平均33.60%,病株率9.00%~66.75%,平均25.20%;Ⅱ优1259病穴率0~37%,平均11.20%,病株率0~28.20%,平均3.20%;Ⅱ优0293病穴率1%~29%,平均13.40%,病株率5.00%~22.56%,平均9.71%;Ⅱ优129病穴率0~36%,平均16.80%,病株率0~28.00%,平均4.20%;Ⅱ优7号病穴率1%~32%,平均12.60%,病株率5.40%~22.89%,平均7.40%;Ⅱ优205病穴率0~25%,平均5.30%,病株率0~19.44%,平均1.98%;明优98病穴率0~31%,平均5.38%,病株率0~2.11%,平均1.75%;冈优118病穴率1%~41%,平均17.80%,病株率5.40%~31.89%,平均12.95%;徐稻4号病穴率0~9%,平均2.90%,病株率0~7.00%,平均0.56%。
1.2秧田的位置
水稻黑条矮缩病大田发生的轻重和秧田的位置关系较为密切,靠近河边杂草、树林密生处的秧田秧苗栽到大田后病穴率高[2]。在古邳镇陈老庄村调查,村中组的秧田在村庄的前面只隔一条乡村公路,秧田南边为麦田,村东组秧田东靠大河,西边为麦田,采取的措施基本一致,7月26~28日调查村东组黑条矮缩病病穴率15%~80%,平均39%,村中组病穴率为2%~21%,平均8%。原因是村中组秧田的灰飞虱主要来自于麦田,在麦子收割后基本迁入结束,而村東组秧田的灰飞虱来源不仅有麦田,还有大河边的杂草等,在麦子收割后仍有部分的转移。
1.3育秧方式和落谷时间
2009年8月4~5日在庆安镇杨圩村调查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移栽大田后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水育移栽黑条矮缩病病穴率5.0%~43.0%,平均17.5%;旱育移栽黑条矮缩病病穴率2.0%~18.0%,平均7.6%;机插稻黑条矮缩病病穴率0.5%~9.0%,平均2.8%。主要原因在于旱育秧的秧苗没有水育秧的秧苗鲜绿水嫩,且单位面积的株数远高于水育秧,故受侵染的几率相对较少,机插稻秧苗生育期迟,密度更大,受侵染的机会相对更少。8月中旬调查不同落谷时间的水稻移栽后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5月5日前落谷,病穴率1%~67%,平均17.6%,病株率5.4%~52.1%,平均7.50%;5月5~10日落谷,病穴率1%~89%,平均21.3%,病株率5.4%~69.2%,平均7.32%;5月5~15日落谷,病穴率0~76%,平均19.5%,病株率0~59.1%,平均8.10%;5月5~20日落谷,病穴率0~83%,平均18.6%,病株率0~58.1%,平均7.12%。5月5~20日落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原因是水稻出苗后秧苗期都没有避开灰飞虱从麦田转移到秧田传毒为害。
1.4秧田期防治
秧田期科学防治灰飞虱,即在麦田成虫始盛期开始防治,增加用药次数,选用对成虫杀伤力强的持效、速效药物结合使用,可以大大减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3]。原因是秧田期为最感病生育期,是1代灰飞虱成虫迁入传毒危害的关键时期。睢城镇吊桥村5户农民5月27~28日开始对秧田第1次用药,用25%吡蚜酮480g/hm2,以后每隔3d用药1次,依次为10%烯啶虫胺水剂600mL/hm2,48%毒死蜱1 500 mL/hm2,依次循环,直至秧苗移栽前2d施1次“送嫁药”。8月8日调查这5户的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病穴率为1.2%~6.5%,平均3.3%,同日又调查了同村另外10户,黑条矮缩病病穴率为9%~35%,平均15.4%。究其原因,有的农户用药次数偏少,隔4~5d用1次,有的用药品种搭配不合理,仅使用毒死蜱、敌敌畏等速效药,或使用吡虫啉、扑虱灵等对成虫杀伤力不是很好的药物。8月中旬调查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状况表明,用药3次,病穴率6%~89%,平均48.9%,病株率4.67%~69.10%,平均39.60%;用药4次,病穴率7%~85%,平均36.7%,病株率5.40%~66.10%,平均29.10%;用药6次,病穴率0~59%,平均30.6%,病株率0~45.89%,平均8.60%;用药7次,病穴率0~38%,平均21.6%,病株率0~29.56%,平均6.30%;用药8次,病穴率0~38%,平均21.9%,病株率0~25.30%,平均6.21%。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病情减轻。
2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或组合。在黑条矮缩病重发区最好改杂交稻为粳稻,种植徐稻4号或徐稻5号。二是选择合适的秧田和育秧方式。秧田应集中连片,选择在靠近村庄,远离沟、渠、路边杂草密生的地方,育秧方式旱育秧比水育秧好,最好塑盘育秧机插稻。三是做好秧田化学防治。时间安排适期在成虫始盛期始,间隔宜短,2~3d,直至秧苗移栽前2~3d。施1次“送嫁药”,药剂选择应合理,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等持效速效相结合,轮换使用[4]。四是移栽到大田后做好后续防治。水稻移栽活棵后,在2代灰飞虱的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要普治1遍,隔7d左右对灰飞虱超标田再进行1次防治。
3参考文献
[1] 卢百关,秦德荣,方兆伟,等.苏北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48-149.
[2] 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5-96.
[3] 王银燕,陈军华,黄玉松.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19-220,224.
[4] 李惠波.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