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颅内恶性肿瘤患者40例,应用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外敷双侧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结果:症状缓解率87.5%(35/40)。结论 :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疗效确切,无不良副作用。 .
【关键词】颅内恶性肿瘤;中药膏
原发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占据一定空间后,使颅内压升高,影响脑实质移位,在张力最薄弱的地方易形成脑疝,造成神经系统最致命的急性损伤而猝死。[1] 目前,国内外对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大多难以治愈。许多脑瘤患者因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病人对麻醉
药品成瘾性有恐惧,仍有很多医院在止痛治疗方面不规范,使一定数量病人进食及睡眠受影响,免疫功能下降迅速,加重了病情。临床常用西药甘露醇降颅压,配合甘油,地塞米松,高渗糖及利尿剂缓解症状,减轻脑疝危险,但用药时间长或肾功能差病人易导致肾衰加重病情,部分糖尿病人因用糖皮质激素及高渗糖引起血糖调节功能紊乱引起昏迷。部分病人行放疗、化疗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但很多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放、化疗毒副作用, 部分病人行头部放疗治疗后复发转移,因总剂量限制或间隔期短不能继续行放疗治疗影响疗效,而化疗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脑转移癌的药物亦不多,使病人生存期受影响。中药治疗颅内恶性肿瘤报道较少,考虑与血脑屏障影响药物吸收有关。目前只有榄香烯乳及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有治疗颅内恶性肿瘤方面研究。
祖国医学虽没有“脑瘤”这个病名,但很多医家对头痛均有描述。如张仲景《伤寒论》中分别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明确提出治法及方药。[2] 《丹溪心法》云“头痛多主痰,痛甚者火多”。
我科按照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及中药归经、经络学说。自2007年以来,临床观察颅内恶性肿瘤病人40例,采用中药煎膏外敷穴位治疗脑转移,拟方煎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运用于临床。通过大量病例使用证实此疗法对治疗肺癌、胃癌、肝癌、淋巴瘤、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导致脑转移瘤及脑胶质瘤等原发颅内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住院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3~78岁 。各部位恶性肿瘤导致脑转移瘤病人35例(其中原发肺癌21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3例、胃癌2例、肝癌2例、淋巴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脑胶质瘤病人5例。
1) 行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为颅内恶性肿瘤,脑转移癌病人原发灶均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证实。2) 临床明确不能手术患者,且3个月内不适合放疗及化疗病人。[3]3) 预计生存期>3个月。4) 能进全流或半流饮食。
5) 卡氏评分>50分。6) 不应用中药膏外其它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中药及西药。
2治疗方法
2.1予以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1个月。 用药为白芷30克,地龙15克,藁本15克,白及10克,桔梗10克,川芎15克,莪术10克,桂枝10克,仙鹤草15克,土鳖虫10克。水煎成膏,1贴,外敷双侧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每2日换1次帖。
2.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项强等颅内高颅压表现变化情况。
3结果
本研究完成率为100% 。治疗前后病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项强等高颅压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5例病人应用西药降颅压治疗次数减少,应用时间延长。缓解率87.5%(35/40)。
4讨论
祖国医学针灸取穴有“阿是穴”理论,即针对疼痛点治疗。经络学说指明了针对头部循行的重要穴位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如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百脉于此交会。故百会穴的治症较多,为临床常用重要穴位之一。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温阳、通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项强不适、头痛等。太阳穴是常用的经外奇穴,有镇惊止眩,清热祛风,解痉止痛作用。主治偏正头痛,眩晕。目前太阳穴的操作手法多是按摩、针刺和点刺。基于上述理疗考虑病人头痛部位多在癫顶部及双侧,中药煎膏外敷重要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应有作用。临床应用后证实确有缓解病人高颅压缓解不病人症状的功效。方中白芷治疗阳明经头痛,藁本有治疗偏头痛作用,川芎活血通络止痛,莪术行气止痛,桂枝治疗瘀滞之证,土鳖虫可治疗症瘕痞块,地龙有止痉作用,白及可治疗疮痈,辅以桔梗引药上行,仙鹤草调补气血。全方扶正与驱邪相合,驱邪不伤正。【4】
本研究证实,治疗组病人的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表现明显好转,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增加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延长生存期,对病人免疫力起到积极保护作用,可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2001:493;962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2004:257
[3]孙燕石远凯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5
[4]许济群.方剂学1993:17;21; 22;142;143;149;153;161;172;203
[5]郁仁存中医肿瘤学(下)1997:8
【关键词】颅内恶性肿瘤;中药膏
原发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占据一定空间后,使颅内压升高,影响脑实质移位,在张力最薄弱的地方易形成脑疝,造成神经系统最致命的急性损伤而猝死。[1] 目前,国内外对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大多难以治愈。许多脑瘤患者因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病人对麻醉
药品成瘾性有恐惧,仍有很多医院在止痛治疗方面不规范,使一定数量病人进食及睡眠受影响,免疫功能下降迅速,加重了病情。临床常用西药甘露醇降颅压,配合甘油,地塞米松,高渗糖及利尿剂缓解症状,减轻脑疝危险,但用药时间长或肾功能差病人易导致肾衰加重病情,部分糖尿病人因用糖皮质激素及高渗糖引起血糖调节功能紊乱引起昏迷。部分病人行放疗、化疗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但很多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放、化疗毒副作用, 部分病人行头部放疗治疗后复发转移,因总剂量限制或间隔期短不能继续行放疗治疗影响疗效,而化疗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脑转移癌的药物亦不多,使病人生存期受影响。中药治疗颅内恶性肿瘤报道较少,考虑与血脑屏障影响药物吸收有关。目前只有榄香烯乳及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有治疗颅内恶性肿瘤方面研究。
祖国医学虽没有“脑瘤”这个病名,但很多医家对头痛均有描述。如张仲景《伤寒论》中分别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明确提出治法及方药。[2] 《丹溪心法》云“头痛多主痰,痛甚者火多”。
我科按照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及中药归经、经络学说。自2007年以来,临床观察颅内恶性肿瘤病人40例,采用中药煎膏外敷穴位治疗脑转移,拟方煎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运用于临床。通过大量病例使用证实此疗法对治疗肺癌、胃癌、肝癌、淋巴瘤、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导致脑转移瘤及脑胶质瘤等原发颅内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住院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3~78岁 。各部位恶性肿瘤导致脑转移瘤病人35例(其中原发肺癌21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3例、胃癌2例、肝癌2例、淋巴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脑胶质瘤病人5例。
1) 行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为颅内恶性肿瘤,脑转移癌病人原发灶均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证实。2) 临床明确不能手术患者,且3个月内不适合放疗及化疗病人。[3]3) 预计生存期>3个月。4) 能进全流或半流饮食。
5) 卡氏评分>50分。6) 不应用中药膏外其它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中药及西药。
2治疗方法
2.1予以中药膏外敷穴位治疗1个月。 用药为白芷30克,地龙15克,藁本15克,白及10克,桔梗10克,川芎15克,莪术10克,桂枝10克,仙鹤草15克,土鳖虫10克。水煎成膏,1贴,外敷双侧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每2日换1次帖。
2.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项强等颅内高颅压表现变化情况。
3结果
本研究完成率为100% 。治疗前后病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项强等高颅压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5例病人应用西药降颅压治疗次数减少,应用时间延长。缓解率87.5%(35/40)。
4讨论
祖国医学针灸取穴有“阿是穴”理论,即针对疼痛点治疗。经络学说指明了针对头部循行的重要穴位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如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百脉于此交会。故百会穴的治症较多,为临床常用重要穴位之一。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温阳、通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项强不适、头痛等。太阳穴是常用的经外奇穴,有镇惊止眩,清热祛风,解痉止痛作用。主治偏正头痛,眩晕。目前太阳穴的操作手法多是按摩、针刺和点刺。基于上述理疗考虑病人头痛部位多在癫顶部及双侧,中药煎膏外敷重要穴位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应有作用。临床应用后证实确有缓解病人高颅压缓解不病人症状的功效。方中白芷治疗阳明经头痛,藁本有治疗偏头痛作用,川芎活血通络止痛,莪术行气止痛,桂枝治疗瘀滞之证,土鳖虫可治疗症瘕痞块,地龙有止痉作用,白及可治疗疮痈,辅以桔梗引药上行,仙鹤草调补气血。全方扶正与驱邪相合,驱邪不伤正。【4】
本研究证实,治疗组病人的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表现明显好转,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增加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延长生存期,对病人免疫力起到积极保护作用,可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2001:493;962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2004:257
[3]孙燕石远凯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5
[4]许济群.方剂学1993:17;21; 22;142;143;149;153;161;172;203
[5]郁仁存中医肿瘤学(下)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