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岁,对很多女人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数字;40岁,对女人的意义可能是眼角的皱纹、松弛的皮肤,是婚姻的寡然无味,是职业的倦怠和困惑期……而对一个40岁依然未婚的女人,恐怕会是一种罪,一种和亲密能力有关的罪。
张颜就是被这样一种莫名的无奈滋味和异样的眼光逼上了绝路,如黑色幽默一般要在同事面前谎称已婚。而这样和亲密交往能力有关的罪,也许不仅仅发生在未婚的张颜一个人身上。
和张颜的交谈是从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开始的:请列出生活中最能给你带来快乐、最珍贵的三个人、物件或事情?相信很多人在做完这个游戏的时候,都发现生命里最珍贵的既不是职业、个人成就、金钱和宠物,而是与别人的关系:爱人、朋友、家人。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总能为我们带来最珍贵的心理体验和最快乐的心情感受。
但张颜却在这个游戏的第一个空格里填进了“婚姻”。“这是有罪恶感。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写‘老公’、‘爸妈’,你却写了‘结婚’,对结婚的渴望让我看起来,像一个没有亲密能力的人。”
来访者故事:
张颜的起点并不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在一家令人艳羡的大型国企工作,可不知怎么,她却并没有多少存款,看起来足以令她过上小康生活的工资总是被她消耗完。
张颜的童年在她自己看来,只有一种颜色可以形容——灰色!从两岁到七岁,它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之后回到西北一个小镇的父母身边。按理说,回到父母身边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在张颜看来,觉得父母从来就没有善待过她。张颜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他们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性格也比较活泼,而张颜则内向且不善于言辞。自张颜回家开始,父母就让她帮着做家务,帮弟弟倒洗脸水和洗脚水。为什么兄弟中只有我要做家务呢?张颜从小就对此愤愤不平。平时稍出点差错,父母就打她。后来张颜考上了重点中学,父母的态度才稍稍改观。然而他们并不支持张颜上大学,希望她尽快工作赚钱,贴补家用。最终,在亲戚的劝说下,父母让张颜读了大学,而身在上海的亲戚几乎承担了她所有的生活费用。
童年被忽视甚至说是被歧视的成长经历,给张颜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莫名地自卑。大学里,张颜不是没有人追,可是都被她拒绝了,担心别人看不上她,青涩懵懂的大学恋爱时光就这样错过了。
大学毕业后,张颜被分配在上海一家知名国企。此时,年轻的张颜难免有些浮躁,因为厂区在郊区,待了没多久,她就觉得那里的文化生活过于冷清,总是找机会到市区玩,工作也不用心做。
一晃就到了三十岁,张颜突然有了要找另一半的明确目标:性格开朗,温柔善解人意,身高中等偏上,如果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更好。当时有些女孩子找朋友的要求已比较功利,要经济实力、要身高优势,还要会甜言蜜语。张颜也不例外,毕竟是大国企的人,不能找一个比自己收入、地位低的男人。只要一条不能满足,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也有条件比较好的,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的总是找借口离开。后来,张颜自己也总结出两点:一是自己虽然平时看上去蛮温柔,可骨子里脾气不好;二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周围人所认可的有差距,自己并不像别人以为的那样出色。而这样的总结,还是缘于她莫名的自卑心理。
曾有个中学老师跟张颜谈过半年恋爱,张颜觉得他眼光太灰暗。请她去公园,她说上海的公园有什么好玩;请她吃肯德基,她说还没有自家炸的鸡翅好吃。反正她总是挑出一万个毛病来让人扫兴。
光阴在这样的挑挑拣拣中逝去了,转眼张颜40岁了。前几年,因为国企的效益下滑,她的事业也开始不顺,张颜也曾想过换个单位。她开始频繁的面试,可是,张颜已经明显感觉到面试官对她简历上的未婚这一栏表现出极大的疑问和不信任。特别碰到女考官,关于她为什么不结婚的问题更是没完没了,为此她很烦恼。而张颜也渐渐地感觉到,身边总以一种不友善的眼光看她,甚至有人说“这人到现在还没结婚,肯定有什么问题,八成有性格缺陷”。
鉴于未婚身份给自己带来了种种歧视的目光,应聘的时候,她在婚姻状况这一栏填上了“已婚”二字。面试果然挺顺利。张颜的跳槽计划终于成功了,本来想换个新的环境,会少很多异样的目光,可是,不成想在公司里同事们谈论自己的妻子儿女时,她却总显得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不在她的面前提起家庭的话题,也许他们还是觉得她有些怪,觉得她的婚姻状况可能不美满。这样的伪装让她很辛苦,真不知道哪一天会穿帮。
二十岁她错过了爱情,三十岁当她觉醒,可与她适龄的男人却都“断了货”,等到她四十岁了,未婚的她却成了怪物。我接下来的人生该如何是好?
心理专家:
她缺少一种名叫“亲密”的关系
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名叫“亲密”的关系。亲密情感本是惬意温情的小港,让心灵得以抚慰,使身体获得松弛。但对于孤独的人,它却如同水银散落在地,形成大大小小的银珠,诱惑你;一心想要抓住,它又可恶地散开,在不远处又重新聚拢。这对于追寻亲密的孤独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彻骨的折磨。
情感与婚姻中的很多问题,或多或少源于人们对亲密的恐惧。当人缺少对亲密的信心以及缺乏维持亲密的情感能力时,就会有意无意让亲密从自己的生命中走开,以得到“安全”。
比起社会的原因,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影响更为重要。有的人在童年时,经历过父母离婚或死亡造成的家庭瓦解,或来自亲人的身体、性或精神方面的虐待,这些创伤就会在他们长大以后的情感关系中投下阴影。一旦情感走到深处,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可以凭借的样本,不知如何处理亲密情感中的问题。童年在亲密情感中有缺失的人,长大之后,有的人可能反复地经受被遗弃的恐惧的折磨,因而干脆形单影只,避免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张颜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交往心理,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觉得不安,因为她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如果有人对她很亲近,她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
很多人际关系和爱情研究发现,安全型交往心理的人对爱情和人际关系很满意,他们也倾向于寻找一个具有同样安全依恋潜质的恋人。他们会强烈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际关系并不是仅仅由血缘、工作、地理环境决定的,而是有许多爱、义务、信任的内容在里面。并不是你为了人际关系而需要和他人处好,微笑、拥抱、努力信任他,这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情感课程。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
只要你身处在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你的类型模式就有可能产生改变,爱与信任完全有可能改变你的依恋类型,你的人际交往状况也会有新的局面,即使这些爱与信任在你小时候是缺乏的。请不要否认自己对爱与信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们。对于张颜来说,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乐的回忆讲述出来是很重要的,她需要努力向安全型的爱情和婚姻转化,无论未来的情形如何,不管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爱人,至少,找到快乐和安全对她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被100%的安全依恋感包围,虽然是梦想,但至少是一个很温暖的梦想。
心理小贴士:
五个改善回避型交往心理的技巧:
1.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对的必要。
2.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酒吧里闲坐2~3个小时。
3.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说话。
4.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5.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责编 江有汜)
张颜就是被这样一种莫名的无奈滋味和异样的眼光逼上了绝路,如黑色幽默一般要在同事面前谎称已婚。而这样和亲密交往能力有关的罪,也许不仅仅发生在未婚的张颜一个人身上。
和张颜的交谈是从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开始的:请列出生活中最能给你带来快乐、最珍贵的三个人、物件或事情?相信很多人在做完这个游戏的时候,都发现生命里最珍贵的既不是职业、个人成就、金钱和宠物,而是与别人的关系:爱人、朋友、家人。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总能为我们带来最珍贵的心理体验和最快乐的心情感受。
但张颜却在这个游戏的第一个空格里填进了“婚姻”。“这是有罪恶感。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写‘老公’、‘爸妈’,你却写了‘结婚’,对结婚的渴望让我看起来,像一个没有亲密能力的人。”
来访者故事:
张颜的起点并不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在一家令人艳羡的大型国企工作,可不知怎么,她却并没有多少存款,看起来足以令她过上小康生活的工资总是被她消耗完。
张颜的童年在她自己看来,只有一种颜色可以形容——灰色!从两岁到七岁,它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之后回到西北一个小镇的父母身边。按理说,回到父母身边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在张颜看来,觉得父母从来就没有善待过她。张颜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他们自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性格也比较活泼,而张颜则内向且不善于言辞。自张颜回家开始,父母就让她帮着做家务,帮弟弟倒洗脸水和洗脚水。为什么兄弟中只有我要做家务呢?张颜从小就对此愤愤不平。平时稍出点差错,父母就打她。后来张颜考上了重点中学,父母的态度才稍稍改观。然而他们并不支持张颜上大学,希望她尽快工作赚钱,贴补家用。最终,在亲戚的劝说下,父母让张颜读了大学,而身在上海的亲戚几乎承担了她所有的生活费用。
童年被忽视甚至说是被歧视的成长经历,给张颜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莫名地自卑。大学里,张颜不是没有人追,可是都被她拒绝了,担心别人看不上她,青涩懵懂的大学恋爱时光就这样错过了。
大学毕业后,张颜被分配在上海一家知名国企。此时,年轻的张颜难免有些浮躁,因为厂区在郊区,待了没多久,她就觉得那里的文化生活过于冷清,总是找机会到市区玩,工作也不用心做。
一晃就到了三十岁,张颜突然有了要找另一半的明确目标:性格开朗,温柔善解人意,身高中等偏上,如果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更好。当时有些女孩子找朋友的要求已比较功利,要经济实力、要身高优势,还要会甜言蜜语。张颜也不例外,毕竟是大国企的人,不能找一个比自己收入、地位低的男人。只要一条不能满足,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也有条件比较好的,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的总是找借口离开。后来,张颜自己也总结出两点:一是自己虽然平时看上去蛮温柔,可骨子里脾气不好;二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周围人所认可的有差距,自己并不像别人以为的那样出色。而这样的总结,还是缘于她莫名的自卑心理。
曾有个中学老师跟张颜谈过半年恋爱,张颜觉得他眼光太灰暗。请她去公园,她说上海的公园有什么好玩;请她吃肯德基,她说还没有自家炸的鸡翅好吃。反正她总是挑出一万个毛病来让人扫兴。
光阴在这样的挑挑拣拣中逝去了,转眼张颜40岁了。前几年,因为国企的效益下滑,她的事业也开始不顺,张颜也曾想过换个单位。她开始频繁的面试,可是,张颜已经明显感觉到面试官对她简历上的未婚这一栏表现出极大的疑问和不信任。特别碰到女考官,关于她为什么不结婚的问题更是没完没了,为此她很烦恼。而张颜也渐渐地感觉到,身边总以一种不友善的眼光看她,甚至有人说“这人到现在还没结婚,肯定有什么问题,八成有性格缺陷”。
鉴于未婚身份给自己带来了种种歧视的目光,应聘的时候,她在婚姻状况这一栏填上了“已婚”二字。面试果然挺顺利。张颜的跳槽计划终于成功了,本来想换个新的环境,会少很多异样的目光,可是,不成想在公司里同事们谈论自己的妻子儿女时,她却总显得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不在她的面前提起家庭的话题,也许他们还是觉得她有些怪,觉得她的婚姻状况可能不美满。这样的伪装让她很辛苦,真不知道哪一天会穿帮。
二十岁她错过了爱情,三十岁当她觉醒,可与她适龄的男人却都“断了货”,等到她四十岁了,未婚的她却成了怪物。我接下来的人生该如何是好?
心理专家:
她缺少一种名叫“亲密”的关系
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名叫“亲密”的关系。亲密情感本是惬意温情的小港,让心灵得以抚慰,使身体获得松弛。但对于孤独的人,它却如同水银散落在地,形成大大小小的银珠,诱惑你;一心想要抓住,它又可恶地散开,在不远处又重新聚拢。这对于追寻亲密的孤独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彻骨的折磨。
情感与婚姻中的很多问题,或多或少源于人们对亲密的恐惧。当人缺少对亲密的信心以及缺乏维持亲密的情感能力时,就会有意无意让亲密从自己的生命中走开,以得到“安全”。
比起社会的原因,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影响更为重要。有的人在童年时,经历过父母离婚或死亡造成的家庭瓦解,或来自亲人的身体、性或精神方面的虐待,这些创伤就会在他们长大以后的情感关系中投下阴影。一旦情感走到深处,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可以凭借的样本,不知如何处理亲密情感中的问题。童年在亲密情感中有缺失的人,长大之后,有的人可能反复地经受被遗弃的恐惧的折磨,因而干脆形单影只,避免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张颜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交往心理,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觉得不安,因为她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如果有人对她很亲近,她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
很多人际关系和爱情研究发现,安全型交往心理的人对爱情和人际关系很满意,他们也倾向于寻找一个具有同样安全依恋潜质的恋人。他们会强烈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际关系并不是仅仅由血缘、工作、地理环境决定的,而是有许多爱、义务、信任的内容在里面。并不是你为了人际关系而需要和他人处好,微笑、拥抱、努力信任他,这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情感课程。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
只要你身处在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你的类型模式就有可能产生改变,爱与信任完全有可能改变你的依恋类型,你的人际交往状况也会有新的局面,即使这些爱与信任在你小时候是缺乏的。请不要否认自己对爱与信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们。对于张颜来说,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乐的回忆讲述出来是很重要的,她需要努力向安全型的爱情和婚姻转化,无论未来的情形如何,不管是否能找到合适的爱人,至少,找到快乐和安全对她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被100%的安全依恋感包围,虽然是梦想,但至少是一个很温暖的梦想。
心理小贴士:
五个改善回避型交往心理的技巧:
1.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对的必要。
2.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酒吧里闲坐2~3个小时。
3.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说话。
4.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5.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责编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