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南州融媒体人才队伍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黔南州媒体融合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自不待言。特别是作为黔南州级两家主流媒体单位的黔南日报社、黔南广播电视台,无论是强化媒体融合、建立平台矩阵,还是推进新闻多元发布、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全州各县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担当作为,以移动端为主导,大多形成台、网、微、端等媒介相加的立体式大宣传格局,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但现实依然不容乐观,不知不觉间,媒体行业早前人才济济的景象已变为“青黄不接”:人才出走尤为突出,或自行创业、或调动到其他行业、或因为长期待在一个岗位而不求上进碌碌无为,加之“招贤纳士”的标准一降再降,客观上造成了人才队伍良莠不齐的局面。随着新媒体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传媒工作的艰苦程度不断加重,而福利待遇,包括编制、收入、发展空间等传统优势,却无法跟员工的付出与期望成正比。这样,曾经的“铁饭碗”被打破,“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已成常态。在谋生与发展的取舍之间,趋利避害往往成为员工的习惯性选择。如果没有新鲜而专业的新闻产品,媒体平台则毫无存在的意义可言。在种种矛盾交织之下,观望者和坚守者往往被赋予太多悲情解读,一时之间传媒界四顾茫茫,氛围凝重。
而事实上,对传统媒体无底线唱衰,对新媒体无休止吹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持使命感和乐观心态,核心在融。事实上,没有永久不衰的好行业,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好岗位。特别是在黔南这样的民族地区,虽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由中央及省媒体带来的竞争挤压也日趋激烈,但传媒业依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黔南需要一个“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舆论环境,需要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媒体融合中展现媒体人的态度、担当和作为,用实际行动描绘黔南融媒体建设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
从表面看,黔南州及各县市融媒体平台建设初战告捷,成效显现。但深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最为突出还是人才问题。长期以来,地方媒体很难引进和留住熟悉新媒体发展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调研发现,当前黔南州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引发成为值得警惕的次生问题。
工作量增大,缺人已成共性问题
一是专业人才不足,老龄化突显,敬业精神受到挑战,既懂新闻工作又熟悉新媒体运作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二是人才培训提升手段依然是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经营等多方面水乳交融的发展模式。目前黔南州各县市均已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但人才培训还没能及时跟上,无法做到因事设岗、因岗培训。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除了记者稿酬,“做多做少一个样”的现象依然存在,“鼓励创新”一词几乎是空中楼阁;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已成采编人员“口头禅”。
融合不彻底,有简单叠加之嫌
因人才紧缺,引进培养跟不上实际需要。没有在体制机制的长远设计上下工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仍然是“两张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媒体“一次采访全媒体发布”却成了一个记者采访写稿,然后发布到网站、微信、APP客户端等多个平台,草草了事。因此,把融合的重点放在推出报纸电子版、各类新媒体,表面上看是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实质上依然是多个平台重复发布同质化的内容,没有生产出不同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没有支撑,文产项目做不大
黔南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不仅缺乏人才,也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例如,黔南日报社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包括民族旅游商品、动漫影视制作开发等,但是由于自身没有资金投入,报社仅靠无形资产参与合作,国有资产增值缓慢,加上文产市场变化莫测,最后合作不了了之。黔南广播电视台下属公司推出多个经营性项目,力求在市场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但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取得突破。黔南部分县市融媒体中心也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大多因县域体量小、政策支持不明朗等问题而搁浅。
在解决人才问题中推动
融媒体建设和发展
要想赢得未来,必须赢得人才。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融合形势,无论有多少问题,最终都要寻求解决,至少要有解决问题的态度。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决策部署上来,既不要剑走偏锋、各行其是,也不能坐等其成、不思進取;既要有思想自觉,更要有行动自觉,着力打造一支人才荟萃的队伍,形成稳步推动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
培养引进整合人才队伍
挖掘整合现有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注重挖掘、整合系统内的人才队伍,建立“老中青”采编团队互帮互带学习机制,相互促进,各学所长;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可选拔有潜质、有上进心的人员外出学习,成为学有所用的人才。
招募引进人才,补充岗位所需。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提升现有人员之外,特别是具有互联网技术且创意能力强的人才,需要针对岗位所缺,开展招募引进工作,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专业化融媒体人才团队。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既要培训一线采编人员,又要培训媒体管理人员;融媒体时代人才的培训,需要培养互联网思维,学习应用新技术,培训方式要多样化,以体验式培训为主,构建持续、高效的培训体系,因此需要加强交流学习,多去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多请业界专家讲授指导。要在强化“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支懂用户需求的创意型生产团队。
优化新闻人才成长空间
拓展新闻人才发展环境。新闻人才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不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但承担的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基础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媒体自身问题,各级党政部门需要重视新闻人才的成长问题,共同营造“新闻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舆论氛围。
切实爱护现有人才。真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制度化;保护创新创造热情,把人才的成长进步视为产品的提质增效过程,既尊重客观规律,也鼓励大胆探索,不断拓展人才成长的发展空间。
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岗位管理,拓宽晋升通道,强化薪酬激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取得重要成就、做出特别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应不拘一格给予奖励;但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公正的问题,要有规范成熟的激励机制,不能出现“奖励一个人,打击一大片”的问题出现。
强化传媒人才发展规划和储备
制定和完善人才规划。根据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黔南融媒体人才规划,因地制宜,为我所用。黔南作为贵州之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多元,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转型升级期。要想把沿海发达地区融媒体人才吸引过来,就需要在顶层规划设计上有所突破。其中,广州对口帮扶黔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人才引进的好机会。
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开启吸引新闻人才来黔南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批真正为黔南所用的融媒体人才。同时,推进新闻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保证新闻人才物质生活待遇获得逐年提高。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实效,要把融媒体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整体规划,促进新闻单位“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做好融媒体人才储备。通过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分布、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并实行持续的人才库存与培养,从而保证媒体人才能够满足地方发展所需。通过“领军人才”带动媒体行业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调研的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可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才。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融媒体人才队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黔南州党委政府、主流媒体必须从实际出发,紧扣新闻主业,紧抓队伍建设,为黔南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黔南州媒体融合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自不待言。特别是作为黔南州级两家主流媒体单位的黔南日报社、黔南广播电视台,无论是强化媒体融合、建立平台矩阵,还是推进新闻多元发布、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全州各县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担当作为,以移动端为主导,大多形成台、网、微、端等媒介相加的立体式大宣传格局,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但现实依然不容乐观,不知不觉间,媒体行业早前人才济济的景象已变为“青黄不接”:人才出走尤为突出,或自行创业、或调动到其他行业、或因为长期待在一个岗位而不求上进碌碌无为,加之“招贤纳士”的标准一降再降,客观上造成了人才队伍良莠不齐的局面。随着新媒体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传媒工作的艰苦程度不断加重,而福利待遇,包括编制、收入、发展空间等传统优势,却无法跟员工的付出与期望成正比。这样,曾经的“铁饭碗”被打破,“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已成常态。在谋生与发展的取舍之间,趋利避害往往成为员工的习惯性选择。如果没有新鲜而专业的新闻产品,媒体平台则毫无存在的意义可言。在种种矛盾交织之下,观望者和坚守者往往被赋予太多悲情解读,一时之间传媒界四顾茫茫,氛围凝重。
而事实上,对传统媒体无底线唱衰,对新媒体无休止吹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持使命感和乐观心态,核心在融。事实上,没有永久不衰的好行业,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好岗位。特别是在黔南这样的民族地区,虽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重压力,由中央及省媒体带来的竞争挤压也日趋激烈,但传媒业依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黔南需要一个“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舆论环境,需要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媒体融合中展现媒体人的态度、担当和作为,用实际行动描绘黔南融媒体建设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
从表面看,黔南州及各县市融媒体平台建设初战告捷,成效显现。但深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最为突出还是人才问题。长期以来,地方媒体很难引进和留住熟悉新媒体发展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调研发现,当前黔南州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引发成为值得警惕的次生问题。
工作量增大,缺人已成共性问题
一是专业人才不足,老龄化突显,敬业精神受到挑战,既懂新闻工作又熟悉新媒体运作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二是人才培训提升手段依然是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经营等多方面水乳交融的发展模式。目前黔南州各县市均已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但人才培训还没能及时跟上,无法做到因事设岗、因岗培训。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除了记者稿酬,“做多做少一个样”的现象依然存在,“鼓励创新”一词几乎是空中楼阁;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已成采编人员“口头禅”。
融合不彻底,有简单叠加之嫌
因人才紧缺,引进培养跟不上实际需要。没有在体制机制的长远设计上下工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仍然是“两张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媒体“一次采访全媒体发布”却成了一个记者采访写稿,然后发布到网站、微信、APP客户端等多个平台,草草了事。因此,把融合的重点放在推出报纸电子版、各类新媒体,表面上看是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实质上依然是多个平台重复发布同质化的内容,没有生产出不同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没有支撑,文产项目做不大
黔南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不仅缺乏人才,也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例如,黔南日报社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包括民族旅游商品、动漫影视制作开发等,但是由于自身没有资金投入,报社仅靠无形资产参与合作,国有资产增值缓慢,加上文产市场变化莫测,最后合作不了了之。黔南广播电视台下属公司推出多个经营性项目,力求在市场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但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取得突破。黔南部分县市融媒体中心也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大多因县域体量小、政策支持不明朗等问题而搁浅。
在解决人才问题中推动
融媒体建设和发展
要想赢得未来,必须赢得人才。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融合形势,无论有多少问题,最终都要寻求解决,至少要有解决问题的态度。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决策部署上来,既不要剑走偏锋、各行其是,也不能坐等其成、不思進取;既要有思想自觉,更要有行动自觉,着力打造一支人才荟萃的队伍,形成稳步推动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
培养引进整合人才队伍
挖掘整合现有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注重挖掘、整合系统内的人才队伍,建立“老中青”采编团队互帮互带学习机制,相互促进,各学所长;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可选拔有潜质、有上进心的人员外出学习,成为学有所用的人才。
招募引进人才,补充岗位所需。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提升现有人员之外,特别是具有互联网技术且创意能力强的人才,需要针对岗位所缺,开展招募引进工作,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专业化融媒体人才团队。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既要培训一线采编人员,又要培训媒体管理人员;融媒体时代人才的培训,需要培养互联网思维,学习应用新技术,培训方式要多样化,以体验式培训为主,构建持续、高效的培训体系,因此需要加强交流学习,多去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多请业界专家讲授指导。要在强化“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支懂用户需求的创意型生产团队。
优化新闻人才成长空间
拓展新闻人才发展环境。新闻人才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不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但承担的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基础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孤立的媒体自身问题,各级党政部门需要重视新闻人才的成长问题,共同营造“新闻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舆论氛围。
切实爱护现有人才。真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制度化;保护创新创造热情,把人才的成长进步视为产品的提质增效过程,既尊重客观规律,也鼓励大胆探索,不断拓展人才成长的发展空间。
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岗位管理,拓宽晋升通道,强化薪酬激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取得重要成就、做出特别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应不拘一格给予奖励;但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公正的问题,要有规范成熟的激励机制,不能出现“奖励一个人,打击一大片”的问题出现。
强化传媒人才发展规划和储备
制定和完善人才规划。根据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黔南融媒体人才规划,因地制宜,为我所用。黔南作为贵州之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多元,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转型升级期。要想把沿海发达地区融媒体人才吸引过来,就需要在顶层规划设计上有所突破。其中,广州对口帮扶黔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人才引进的好机会。
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开启吸引新闻人才来黔南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批真正为黔南所用的融媒体人才。同时,推进新闻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保证新闻人才物质生活待遇获得逐年提高。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实效,要把融媒体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整体规划,促进新闻单位“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做好融媒体人才储备。通过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分布、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并实行持续的人才库存与培养,从而保证媒体人才能够满足地方发展所需。通过“领军人才”带动媒体行业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调研的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可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才。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融媒体人才队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黔南州党委政府、主流媒体必须从实际出发,紧扣新闻主业,紧抓队伍建设,为黔南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