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福建省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真抓实干,勇于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着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目前已完成试点约8万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提升专项行动,2016 年完成 1300 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和3600个行政村的垃圾治理。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補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二、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改革试验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福建省2016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碳市场于12月正式开市运行, 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并首创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到2016年底累计成交达3.8亿元。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相关产品、政策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研究出台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技术装备创新化的运行机制。实施投资工程包政策,把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一些生态环保项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捆绑打包,充分挖掘市场投资潜力。
三、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通过改革试验构建大生态环保管控格局
福建省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配套制定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在全省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成市、縣、镇、村四级网格划分,并加强基础网格力量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网格化体系,解决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实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审判庭全覆盖,实现从单纯的林权保护拓展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从坐堂问案的辩法析理到诉前诉后的源头治理的转变,从对毁林排污的打击惩治拓展到绿水青山的修复培元的转变。提升国土空间开发管控能力,推进空间规划试点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
四、着力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改革经验
一方面,鼓励各市县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绿色发展潜力。比如,南平市生态环境优越,选择与自身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作为发力点,围绕绿色创新塑品牌、谋发展;龙岩市依托现有环保装备龙头企业,推广“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国家级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围绕试验区改革重点领域,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经验,并以点带面、复制推广。比如,三明市、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升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莆田市等市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初步探索了一套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保责任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为此,福建省计划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推广这项制度。
2017年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福建省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试验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的战略定位,把中央顶层设计和福建地方实践结合起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突破重点改革任务,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着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目前已完成试点约8万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提升专项行动,2016 年完成 1300 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和3600个行政村的垃圾治理。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補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二、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改革试验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福建省2016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碳市场于12月正式开市运行, 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并首创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到2016年底累计成交达3.8亿元。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相关产品、政策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研究出台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技术装备创新化的运行机制。实施投资工程包政策,把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一些生态环保项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捆绑打包,充分挖掘市场投资潜力。
三、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通过改革试验构建大生态环保管控格局
福建省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配套制定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在全省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成市、縣、镇、村四级网格划分,并加强基础网格力量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网格化体系,解决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实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审判庭全覆盖,实现从单纯的林权保护拓展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从坐堂问案的辩法析理到诉前诉后的源头治理的转变,从对毁林排污的打击惩治拓展到绿水青山的修复培元的转变。提升国土空间开发管控能力,推进空间规划试点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
四、着力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改革经验
一方面,鼓励各市县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绿色发展潜力。比如,南平市生态环境优越,选择与自身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作为发力点,围绕绿色创新塑品牌、谋发展;龙岩市依托现有环保装备龙头企业,推广“制造+服务”商业模式,努力打造国家级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围绕试验区改革重点领域,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经验,并以点带面、复制推广。比如,三明市、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升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莆田市等市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初步探索了一套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保责任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为此,福建省计划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推广这项制度。
2017年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福建省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试验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的战略定位,把中央顶层设计和福建地方实践结合起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突破重点改革任务,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