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课程改革思路的研究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ng216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控加工技术》既是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又是数控工艺员、数控程序员、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必修课程。通过数控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数控人才。
  关键词:数控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7-02
  1 前言
  高职教育是为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大量多年对毕业生跟踪调研论证以及对数控技术专业就业趋势的研究发现,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整个课程整体设计改革思路。
  2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以及适应数控工艺设计、编程、操作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如表1。
  3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理实一体为原则,对数控技术专业有关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如:
  数控车工艺与编程——将数控车床结构、数控车工艺、数控车编程有机整合。
  数控铣工艺与编程——将数控铣床结构、数控铣床工艺、数控铣床编程有机整合。
  数控建模与自动编程——将数控工艺与CAM课程有机整合。
  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讲授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不断适应职业的变化,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生涯之路得到自身发展。
  4 数控车工艺与编程实例
  整个教学工作过程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数控仿真操作和实训车间实际加工的教学思路,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从易到难的加工规律,整体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5.1 教学程序设计
  布置学习任务:车外圆及车端面(如表2)。
  教师准备:数控仿真系统,图纸,工艺参数表等。
  学生准备:复习轴类零件知识,读图方法及量具使用。
  情景导入:学生分组探讨,结合生产实际阐述外圆加工的基本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的生产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和就业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题兴趣。
  5.2教学过程
  步骤一:将课程从学生以具有的知识引入,如:可将此问题比喻成“剪纸”,让学生规划“剪纸”路线。
  步骤二:(1)学生用语言描述“剪纸”过程。(2)将语言描述的“剪纸”过程翻译成数控语言。注:讲解基本编程指令,并编制程序。
  步骤三:(1)讲解机床的结构,传动。(2)讲解切削用量三要素及粗车、精车的概念。(3)讲解机床的控制面板。
  步骤四: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并填写工艺参数表。
  步骤五:(1)工件在三爪卡盘上正确安装步骤。(2)车刀正确选用。(3)掌握三爪卡盘定位精度。
  步骤六:录入编制程序,进行数控加工。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加工零件的经验,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5.3 教学课堂总结
  一个体会:基于工作过程个性化训练与分组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适合数控加工的一体化实训教学可操作性强,既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又能升华学生的品格。一点不足:以多门理论课为支撑的数控加工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个比喻:教室是编导,学生是演员,课程任务是剧情,社会和企业是观众。
  6 结束语
  通过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强化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专业核心一体化为指导,建设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开展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作战的精神,为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德强.数控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2):134-136.
  [2] 王宏颖,曲令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5-16.
其他文献